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韩信:混进革命队伍里的野心家|周末侃论

发布时间:2015-07-13      来源: 共识网    点击:

“随着战场上的胜利,韩信的灵魂越发不得安宁,无时无刻不处在患得患失之中,始终在更大的欲望和现实之间徘徊,始终处于反与不反的狐疑、选择之间。”

 


胯下之辱

 

中国历史上,“忍”的故事俯拾皆是,韩信的“胯下之辱”因其刺激性,比起“张良进履”,在老百姓中的流传还要更广泛。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幼年时家境还可以,所以读过不少书。稍长,家道中落,慈严相继弃世,只留下了一把象征贵族身份的祖传长剑。

 

在从童年到青年的漫长成长过程中,韩信一直生活在极端的贫困之中,家徒四壁,六亲无靠,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由于从小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所以韩信除了读书,练武之外,可真是百无一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史记》上说他“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贫无行”就是穷且行为不端,品德不好。且不是一般的不好,而是相当的不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舆论。所以,地方政府在招聘公务员时,根本就没有人推荐他。他又不会练地摊、跑单帮,或者开个小日用杂货铺什么的,当然更不会种地了。

 

也就是说,韩信一小儿就没有学会任何谋生的手段,长大后只得“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穷困潦倒都到这份儿上了,青年韩信却仍然自命不凡、自命清高。

 

他也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为此作着长期不懈地努力。茅屋青灯,苦读兵书;荒郊寒月,剑影婆娑,直落得一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境地。

 

眼看着家中日复一日地揭不开锅了,为了活命,他只好到一些远亲近邻人家去蹭饭,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十分讨厌他。无非说他脸皮厚,不要脸什么的。所谓“穿鞋的怕光脚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这是很深刻的民间哲理。

 

但韩信却是一个例外,虽然穷得像“光脚的”和“不要脸的”,但他却从来不是“不要命的”,人们讨厌他却不怕他。他之所以没有终极坠落,最终也没有沦落为地痞流氓,最终也没有与地痞流氓一齐混吃混喝,为非作歹,扰乱乡民,也正是因为他有一颗高傲的贵族之心。

 

当时下乡县这个地方有一个亭长,很可能与韩信家沾亲搭故,见韩信实在可怜,就把他招到家里吃白食。韩信住也住了,吃也吃了,但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感谢人家,不知道讨好女主人,也不帮助人家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改不掉的“公子哥儿”派头,饭来张口,吃完饭,碗一推,就躲到小房间里去看书,要不就到院子里去舞剑。

 

你以为你是神马东西?你是这一家的长公子吗?不是的!你是那当家女主人的娘家兄弟或内侄、外甥子吗?都不是的。你不过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穷亲戚。要说你那点儿武艺,还真是稀松得很,村子里就有人比你的本领高的。至于读书,能读出什么名堂来,又有谁能知道呢?

 

学问这东西是软指标,藏在肚子里的,谁能看得出高低、深浅与多少?何况,周围都是目不识丁的乡村野老。即便是那个亭长,也只知道吃饱了鼓腹讴歌,根本不具备对于人才价值的评判能力。

 

亭长劝说韩信做点小买卖,可怎么说也不听,韩信依然故我。韩信在亭长家吃白食好几个月了,亭长毕竟是个男人,肚量要大些,亭长的老婆小鸡肚肠,渐渐地就容不下了。

 

有一次,她把韩信放在床头的书,扔在灶下烧了。又有好多次,韩信晚回来,不给他留饭,还拿言语挖苦他、讽刺他、挤兑他。再后来,那女人更是打破了一日三餐的正常规律,天不亮就做饭,一早就把饭菜端到自家床上吃了,等到夜读的韩信晃晃悠悠地起床,对不起,锅里没有下着你的米,等待他的只是“冷锅冰灶”。俗话说“冷粥冷饭尚可吃,冷言冷语实难当”,韩信不知道反省自己,却恼羞成怒,竟与亭长绝交而去了。

 


黎耀祥版韩信

 

韩信在淮水边搭了一间茅屋,以钓鱼为生。他的钓鱼技术同样也不高明,有时钓得多一些,就拿到集市上卖几个钱,然后就到小饭店里沽上二两酒,再来一盘熘肥肠。钓的少了,就回家用白水煮一煮吃。也有一天也钓不上一条鱼的日子,那就只能饿一天肚子了,连屁也放不出来了。

 

所谓的昭光易逝,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地打发过去了。

 

淮水河边,有几个妇女专以给大户人家洗衣营生,其中就有一个婆婆,她的真实名姓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后人则称之谓“漂母”。

 

中国的民间故事中常有这样的子虚乌有的人物,如《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张良进履”中的“黄石公”,都是作者借来说事说理而塑造的人物。

 

漂母是专为大户人家洗衣的婆子,每天都要洗一大箩筐的衣服,中午也不回家,就带了一盒“便当”到河边吃。每当看见韩信就招呼他过来,把自己带来的便当分点给他吃。韩信可真也有点不好意思,难免忸怩作态,怎奈饥饿难挡,每次最后还是厚着脸皮吃了。

 

也许当时正是春末夏初的换季季节,要洗的东西很多,漂母居然在淮水边洗了十几天,每天都将饭菜分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红着脸儿对婆婆说:“婆婆,你这样照顾我,我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您。”想不到,那婆婆反倒生了气,她一脸严肃地对韩信说:“信哥儿啊,你一个七尺高的大男人,混得饭也吃不上,真是太没出息了。我只是瞧你可怜,多少给你吃一点,谁还指望着你的报答呢!”

 

韩信当时真是羞愧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臊答答地说了声:“是!婆婆你教训得是”,就走开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漂母的这一席话成了压折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韩信沉睡了十几年的自尊心一下子被唤醒了,从此,他才真正决心发愤图强,一定要混出个人样儿来。

 

但是,机会却慢慢地、慢慢地不肯到来。

 

有一天,韩信又钓了些鱼,照例拿到集市上去卖。他衣衫虽然破烂,可走起路来,却总是仰着头的,腰间也总是挎了那一把祖传的宝剑。集市上的一班斗鸡的、牵狗的、拎鸟笼子的年轻人全都看不惯他那副穷酸而傲慢的神态。有人取笑他,他也不跟人家计较;有人欺侮他,他也总设法儿避开。但他的表情却没有变,总是满脸瞧不起人的样子,不管你们怎么着,我就不跟你们玩!

 

街面上的这些“地皮们”是巴不到将韩信扩大到他们的队伍中来的。但“我就不跟你们玩儿”,这是韩信做人最后的底线,“我就不跟你们玩儿”的神态,也就越发激怒了他们。

 

这一天,这班年轻人看见韩信又是那副煮不烂的死样儿地走过来了,就不约而同地围了上来。

 

有人说:“韩信,瞧你这个猪也不吃的南瓜,文不是秀才,武不能当兵,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富不富,穷不穷的,像什么呀!你还是把那把宝剑收起来吧!别给你家祖宗八辈丢人现眼了。”

 

打头的泼皮是一个杀狗屠夫的儿子,他叉着腰,摇摆着走上前来,呲牙咧嘴地喝道:“小子耶!瞧你个头儿也长得高高的,老是带着剑,好像真有什么本事,我可知道你能吃几碗干饭,你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屎。你以为你是老几啊,你是一个胆小鬼。你敢和我拼一拼吗?你要是不怕死呢,就拿起你那把破剑来剌我,我保证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你要是怕死呢?赫赫!那就只能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啦!”

 

说着,果真当街双手叉腰,两腿掰开,在路中间一站,挡住了韩信的去路。

 

刹那,集市上的男女老少纷纷地围了上来,响起一片起哄的叫好声。韩信抬起眼,漠然地注视着那泼皮与泼皮身后的众泼皮们,以及为泼皮们叫好的乡里乡亲。

 

眨时间,额头上的青筋都一根根地暴了起来,他萌起了一箭剌去,鱼死网破的冲动,但他最终还是按住了腰中之剑,稳住了气息,盯着泼皮又看了很长的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又五分钟,接着就趴下身子,从泼皮的裤裆里爬了过去。

 

大街上的人群立时沸腾了,谁也没见过这种场面,也没见过竟有这样窝囊、没骨气的男人。

 

有的人张开大嘴乐了!

 

有的人摇头直叹息!

 

更多的人默默无言地走开了。

 

韩信爬了过去,又站了起来,尴尬地咧嘴回头一笑,也无言地走开了,任凭笑声在身后响起。

 

从这时起,淮阴城里的人就给韩信起了一个外号“胯夫”,即“钻裤裆的男人”。

 

不久,这个故事不胫而走,竟流传全国。韩信走到哪里,人们都在背后指指戳戳:“瞧,他就是那个钻裤裆的男人”。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冷笑话。

 

2000多年后,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一句幽默的话:“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它杀掉,也无济于事。”

 

林肯很可能并不知道中国古代有“胯下之辱”的故事,但他的话就像是为韩信的行为作了注脚。

 


连环画《胯下之辱》

 

我们不妨将韩信的“胯下之辱”与张良的“张良进履”作一比较。

 

第一,两个人的出身不同决定了两个人的素质不同。

 

张良出身贵族世家,书香门第,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高贵的气质和端庄的品德。

 

韩信还没成年时,父母双亡,沦为市井流民,到处漂泊乞食,尝尽了人间的势利和欺凌,他的性格潜伏着强烈的野性,而仁义道德的成分很少。

 

用鲁迅的话说,韩信是一个“狼崽子”。

 

第二,两个人“忍”的动机有很大的不同。

 

张良的“忍”为公,为了寻找报仇复国的机会,并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

 

韩信的“忍”为私,纯粹是为了个人能出人头地。

 

虽然后来这两人都加入了刘邦集团,但用三十年前的流行话说,韩信参加革命的动机不纯,他是带着个人主义的目的混进革命队伍里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正是因为两人的素质和动机不同,所以“忍”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张良之“忍”是君子之忍,而韩信之“忍”则是小人之忍。

 

“忍”的不同的性质也决定了“忍”的不同的效果。

 

当韩信从胯下爬过的瞬间,又一颗新的仇恨的种子在他屡屡受伤的心里种下了,他只想到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他会重新回到淮阴城里来,他不会放过这个如此侮辱他的泼皮的,也包括那个亭长和亭长的女人,甚至要让这个带给他耻辱的城市血流成河。

 

起码,当初他是强烈地这样想的,虽然他后来并没有这样做。

 

张良只不过受到黄石公的不礼貌的对待,并没有受到人格的侮辱,事情的整个过程相对比较平静,张良的心态也比较正常。张良的人格升华了。

 

韩信则被泼皮无端凌辱了人格,事件具有突发性。表面上,韩信从容地从裤裆下爬了过去,但他的内心已经被严重地扭曲了,他的心头在淌着血,他的胸膛在燃烧着烈火,他的灵魂被撕裂了。他几乎控制不住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一触即发,差一点,他就挥剑过去,与泼皮同归于尽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间,也就是一念之差,他最终还是克制住了冲动,忍了下来。韩信的人格扭曲了。

 

韩信之“忍”要比张良之“忍”强烈、艰难得多。

 

张良学会了“忍”,同时也具有了一颗平常心。对待任何事物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包括功名利禄。刘邦大封功臣之际,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给他八千户。而对张良,则始终把他看作是自己的老师,从不将他与手下的大臣相提并论。他要给张良三万户,比功劳最大的萧何还要高得多,并让张良自己挑选封地。

 

在这样的殊荣和巨大的利益面前,张良的态度非常淡漠而理智。他对刘邦说“我是在留城这个地方与皇上首次相遇,并一下子得到皇上的信任,这是上天把我交给皇上。如果,皇上一定要封我,那么有个留城也就够了,三万户,我是绝不能要的”。

 

刘邦于是封张良做了留侯。留城是一个很小的地方,“留侯”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官。即便这样,张良最后还是彻底舍弃了,去作逍遥自在的赤松子游了。

 

韩信学会了“忍”,同时却具备了一颗报复心,以及对名利急切的占有欲。

 

其实,韩信从“胯下之辱”里只学会了一时之“忍”,而并没有真正学会“忍”,他只学会了“忍”的皮毛,而并没有把“忍”的精髓学到心里去。

 


段奕宏版韩信

 

秦末,天下大乱,项梁起兵,韩信仗剑从之,可在项梁的军中他只是一名无名小卒,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兵败,他又随同项梁投了项羽。在项羽处,他只当了一名警卫战士,站岗放哨。为了取得重用,他也曾向项羽提过很好的军事建议,无奈项羽对他根本不予理睬。他就弃楚投汉,但刘邦也不重用他,只是让他当了一名“连敖”,也就是一名宾馆服务员,因为违背军纪,差点被处死。

 

后来得到大将夏侯婴的推荐,刘邦封他为“治粟都尉”,也就相当于一个“司务长”。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寻找机会,但始终走不出人生的低谷,他失望到极点,于是就又逃离汉营,这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每“忍”一次,都化作对于名利的更为执著,更为狂热的追求。最后由于萧何的鼎力推荐,说服刘邦筑坛拜将,这才如愿以偿地当了“大将军”,百万大军的统帅,从此开始了他的成功之旅,并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功。

 

随着战场上的胜利,韩信的灵魂越发不得安宁,无时无刻处在患得患失之中,始终在更大的欲望和现实之间徘徊,始终处于反与不反的狐疑、选择之间。

 

韩信对刘邦的感情是复杂的。一会儿,他想自己的功劳多么大啊,可刘邦给予他的太少了,这是怨恨;一会儿,他又想刘邦对待他还是不错的,没有刘邦的信任,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这是怀恩;一会儿,他想要反刘邦,拥兵自重,自立为王,这是野心;一会儿,他又不忍心背叛朝廷,这也是一份忠诚。

 

韩信对刘邦的认识也是复杂的。他看不起刘邦,说他不能为将,当一个将军统率士兵最多不能超过十万,再多就不灵了,而自己呢?则是多多益善。

 

刘邦听了这话也不生气,心态好得很,反过来笑着问他,既然如此,你怎么会被我抓起来呢?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却善将将。这话说的是老实话,也是极有水平的马屁话,从中也可以看出韩信其实对刘邦是相当畏惧的。

 

他在有条件反时不反,却在没有条件反时又生出反意。就在反反复复的犹豫之间,他终于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韩信之“忍”,为他带来了成功,但这是技术性的;韩信之不能为“忍”,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这是由他的本质决定的。

 

2000多年后,中国又出了个林彪。林彪也有着韩信同样的赫赫战功,林彪也有着韩信那样不明不白的个人野心,林彪也会“忍”,林彪也想“反”,却也像韩信一样的犹豫和傍徨,当决不决,当断不断,林彪其实至死也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反”。林彪的下场也是和韩信相似,温都尔汗的机毁人亡与未央宫的身首异分是异曲同工的。

 

历史叹息韩信,历史同样也叹息林彪。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