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思想】电梯上的权力 | 好文

发布时间:2015-07-12      来源: 微信公众号:i_wanglu凤凰新闻客    点击:

导读:在乘电梯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偶然站在按钮旁,他就相当于被偶然赋予了一种权力,可以在电梯启动之前的短暂时间里,决定是否要等当来的人三秒钟。尽管里面有人不乐意,却很少会以对此提出异议,正是因为,这种偶然的权力带有天然的正当性。

------------------------

 

有一次我快进电梯的时候,门开着,人还没满,就跑了过去。在我跑向电梯的过程中,门关上了。我心想坐下一趟吧,就按了上升按钮。可能因为跑得太快,电梯还没来得及上去,门又开了。

 

其实我有一点不想进去,但还是进去了。看到按钮旁的两个人,感觉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不想坐也是这个缘故,别人看见你冲向电梯,却不按一下开门。

 

有两种人。

 

一种是自己进了电梯,别人还差几步,赶紧按关门,电梯就速度上去了,别人走到门口也没用了。这种人是极少数,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不是那么有品德的事情。

 

但第二种人就多了:我不管,我既不按开门,也不按关门,如果你能赶上,就进来,不然就等下一趟。我什么也没有做,所以我没有过失。

 

我不赞同这种态度。在“电车难题”里,很多人就是这样的观点:既然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杀人,那我就什么都不做,那样就没有过失。而且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袖手的态度辩护:我有什么权力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呢?不是我不想做,是我不能做,这才体现对自由的尊重。

 

我不认为这是对自由的尊重,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乡愿。有人问我,佛教如何看待电车难题。我说,很简单,在佛教的视角下,电车难题根本就不是难题,它可以叫做问题,但不能叫做难题。它就好比“驴吃草”,拿两束干草放在驴面前,没有任何区别,驴先吃哪一捆呢?

 

我们以为这道题难,那是在理论上。如果是在操作上,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时候放两束草在驴面前,再笨的驴也会在第一时间做出选择。但是,并不能明确它必然选哪一捆。驴是凭什么做出选择的呢?凭一刹那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做“机”。佛家讲究“当机”。师父竖一根指头,徒弟学着竖,就不行了。师父“机”对,徒弟“机”不对。

 

电车难题里,是杀一个人还是杀五个人,是救一个人还是救五个人,一定可以做出选择。选择的出发点就是“机”。换言之,要具体的情境与场景。只要具体,就一定有差别,即便无差别,也可以有“随机”的差别,但不是“一条性命”和“五条性命”的差别。电车难题的设计者,设计这个问题本来是为了反对功利主义的。但这种设计,恰恰隐晦地暗示了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

 

真正的自由,在我的理解里,至少绝不意味消极。何谓消极?看见有人离电梯差几步,站在按钮旁的人既不开又不关,是消极吗?

 

未必。——不能根据现象来判定。现象往往有限,但动因却是无限的。如果他并不情愿门口的人耽误自己时间,却也不好意思做出拒人门外的举动,而告诉自己:我什么都没有做,所以没有过失。这就是消极。但如果他根本就不关心,不在意电梯是否停,那就谈不上消极。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电梯里站了十个人,只有一个人在按钮旁,你怎么知道其他九个人不是着急上楼呢。当你按下开门的一瞬间,帮助门口的人节约了30秒,但电梯里每人损失了3秒——你有什么权力损失九个人的时间来帮助一个人?谁赋予你此等权力?

 

这是个重要问题。

 

譬如航班马上要起飞,一个人没到,全航班的人应该为了等他一个,每人牺牲半个小时吗?很少有人认为应该,尤其是当迟到的人是政府官员的时候。——但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比喻的风险。很多比喻,会把问题变得糟糕,它非但无助于厘清问题的要害,反倒改头换面地把问题扭成了别的问题。

 

等航班和等电梯,有本质的区别。航班有固定的起飞时间,电梯没有。赶航班的人会知道自己是否迟到,赶电梯的人不会。航班上的人等一位迟到的旅客,通常要付出超过十分钟的时间,很有可能耽误自己的计划安排;而等电梯下的乘客,通常不会耽误超过十秒钟的时间,极少有人刚好因为这十秒钟而误事。这是二者不宜类比的原因。

 

另外,该不该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去考虑社会时间成本呢?比如说,电梯上10个人,每人耽误3秒钟,社会成本是30秒;再考虑电梯下的人如果等待下一趟,会不会超过30秒。如超过30秒,则应该放他进来,这会让社会成本降低。——这也是一种分析的角度。但这种思路并不可行。且不说3秒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一样(如果有人马上要尿裤子了,3秒钟对他就非常重要),即便一样,这样的计算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几秒钟的问题。以时间成本考虑的,难免趋于功利主义。而以自己是否有权替他人做出决定考虑的,则没有看到在这个时候打开门的重大意义。

 

开门的举动,有一种教化上的意义。因为打开门,电梯里生起善意。真正重要的,不是几秒钟的时间,而是善意。有时候,善意需要许多代价才能换取,有时候,只是一个细微的举动。

 

可能有一些人,并不愿意自己的时间被耗费。但看见按钮旁的人开门,并不会深责他,反倒会理解,甚至心生惭愧。惭愧也是一种善。之所以耗费了别人3秒钟,还会被别人原谅,理由很简单:他的3秒钟,也和众人一样损失了。

 

但有一种例外——电梯外的人是他朋友。如果两人一起坐电梯,一人跑在前边,到了电梯按住,慢慢等另一个人来。这就令人讨厌了。就像一个故事说的,地铁上有人给老太太让座,老太太并不坐,却让儿子坐下。又有人让座,老太太还不坐,却让儿媳妇坐下。到最后,老太太一家人都有了座位。同样是让座,有这样的差别,区别在于一者是利他,一者是利己。

 

而善之所以生起,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在消除自他之间的对立。当一个人甘愿放弃好处赠予他人,自他对立就黯淡了。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请求一个人给予帮助会增进两人的关系:帮助不仅给受者带来好处,也给施者带来快乐。的确有很多人会因为助人而快乐。能够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佛教称之为“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乐于助人之心,是“他化自在天”的业因,可以化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从而得到自在。

 

如果一个人认为,连别人三秒钟的时间,都不应该在任何情形下加以干涉,那就很可怕了。就把自他之间的关系,严重对立起来了。——你走在大街上如何问路呢?只是问路,就会占用别人超过半分钟的时间。实际上,自己的任何举动,都会施及他人影响。就算你在电梯上打个嗝,也会打扰到旁边看手机的人,让她抽出几秒钟来扇扇鼻子。她扇鼻子虽然是自身的行为,却会让你很不开心。这就是自他对立的后果。因为对立,她并不试图谅解你。

 

一个父亲教儿子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小的,他不会认为自己损害了儿子的权益。也许儿子长大之后,并不接受父亲的价值观。但他在幼年时期,也必然会接受到父亲的熏陶。这种父子间的联系就是先天的联系。是上天赋予父亲一种权力,让他在儿子未成年时在一些事情上(并非所有事情)为儿子做主。在中国的礼法中,甚至儿子成年之后也依然如此。

 

在乘电梯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偶然站在按钮旁,他就相当于被偶然赋予了一种权力,可以在电梯启动之前的短暂时间里,决定是否要等当来的人三秒钟。尽管里面有人不乐意,却很少会以对此提出异议,正是因为,这种偶然的权力带有天然的正当性。唯有按键人僭越了这种权力时,譬如他等的是他的朋友,或者等待时间超过了三秒钟,别人就倾向提出异议了,因为他没有认清他所拥有的权力的边界。

 

微信公众号:i_wanglu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wanghuan1@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