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刘再复:历史在悲剧中前行,我们总要付出代价

发布时间:2015-07-09      来源: 共识网    点击:

共识君按:第6期《我要问学者》刘再复先生的回答已经返给共识君啦,什么?间隔时间太长?刘老师以古稀之年,亲自手写作答,五易其稿,严谨耐心如此,能不长吗?O(∩_∩)O~

 

共识君从后台提问中优选出17个,供刘先生回答。以下是问答摘选。

 


刘再复

 

为何说"历史在悲剧中前行"?

 

@百度

《<告别革命>第八版问世感言》中说:"历史在悲剧中前行。所谓悲剧性,就是历史的前行一定要付出代价,或伦理代价,或道德代价,或文化代价,或感情代价。"就此观点可否举些例子?比如伦理代价?感情代价?就现阶段社会的发展代价体现在哪?房地产?腐败?股市?

 

刘再复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巨大的历史进步,是中国的"百年之裂变"、"千年之裂变",这是伟大的壮举。但又带有巨大的悲剧性。悲剧性在哪里?现在的中国,一方面繁荣富强,阔步前行;另一方面则是"贪污"横行,"腐败"横行,"八卦"横行(包括妄言、谎言、谣言等),"赌场"横行(包括彩票、买卖官衔)、"潜规则横行"(丧失做事做人原则)。这"另一方面",全是悲剧。

 

其实,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就带着"悲剧性"。因为第一步是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开始分化。分化即悲剧。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允许欲望先燃烧起来。"欲望",乃是人类身内的魔鬼。

 

邓小平的历史功劳,首先是打开中国的"潘多拉魔盒",把魔鬼(欲望)释放出来,使中国变成一个"有动力"的国家。有动力才有大发展。(先前的"抓革命、促生产"乃是假动力。)"恶"可以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因此,从历史主义角度上说,释放欲望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伦理主义上说,这是打破"平均",是让"魔鬼"出笼,是给"恶"提供机会。

 

果然,魔鬼一旦出笼,它就按照自己的逻辑进入历史平台。它用金钱抓住所有人的神经,用权力腐蚀所有人的"原则",用"股票"这种现代鸦片吸引所有人的胃口。很多人一谈"股票"就兴奋,就亢奋。欲望还像孙悟空那样,大闹共和国的"价值天宫",把原来的价值观搅得一片混乱。让人们一说起钱势权势就眉开眼笑,一说起学问真理就愁眉苦脸。

 

尽管我对"魔鬼"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当谷俊山、徐才厚等喝血的生物出现时,还是目瞪口呆。他们如此疯狂,已越过悲剧,变成荒诞剧。

 

我们明知"魔鬼"厉害,但又不能不释放它。因为,魔鬼又确实带给你"动力",带给你"激情",带给你"发展"。你不发展,就成弱国,就得挨打。《告别革命》中讲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就讲这些道理,就讲发展肯定要带来"腐败",而"腐败"又恰恰是历史车轮的"润滑剂"。这种困境便是悲剧性困境。

 

要从困境中走出来,不能去消灭"欲望",宋儒那种"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是行不通的。只能承认人的欲望权利即承认欲望的合法性。但是,又不能让魔鬼(欲望)泛滥横行,那该怎么办?

 

十八世纪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动破脑筋,终于想到一个办法,这就是"用欲望制衡欲望",这是一个伟大的人文科学公式。除了"制衡",别无他路。制衡包括政治制衡、经济制衡(反垄断等)、文化制衡(言论监督等)。所谓政治改革,就是要解决"制衡"问题。

 

谈"吃饭哲学":不等于犬儒主义

 

@杨军

吃饭哲学很对,老百姓肯定懂,但是吃饱以后怎么过渡到第二阶段?好像不是说只要吃饱了人就自然要自由的,现在人都是犬儒的,有解吗?

 

刘再复:前年(2013年),我和李泽厚先生共同为友人章小东(原《收获》杂志主编章靳以之女)的长篇小说《吃饭》作序。在序文中我们谈到这个问题,并用鲜明的语言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光是为了"吃饭"。活着当然还要追求"意义",追求"自由",追求"诗意栖居"(诗意地活着)等等。

 

我们在序中还说,人长了一张嘴,不光是为了"吃饭",还要"说话"。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当下中国的改革,最可行的是两项:一是"党内民主";二是多些说话的权利。

 


刘再复老师手稿展示

 

@雷一

我同意应更多关注"吃饭哲学"而不是"阶级斗争"。但是"吃饭哲学"给人的意味难免有点犬儒主义,我真正好奇和计较的是"吃饭哲学"表达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哲学?为了首先求温饱就必须将理想和现实妥协?

 

刘再复:任何一个概念,任何一个命题,都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才能说明清楚。语境往往比语言更要紧。"吃饭哲学"是对历史唯物论的通俗表述,强调的是先要衣食住行,然后才有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等,切不可颠倒位置。历史唯物论当然与生活哲学有关,但不是生活哲学的全部。不能把"吃饭哲学"泛化为"人生观"。

 

上边已说过,李先生讲吃饭哲学时一再强调:"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光是为了"吃饭"。活着当然还要为"理想"而奋斗,不可为了吃饭而遗忘理想,出卖理想。

 

我们批评宋儒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失节"固然事大,但"饿死"的事也很大。并不是说,一切都是为了吃饱饭,至于气节、格调、道德、理想等都不重要。我们当然不会这么想。

 

谈"告别革命":当下社会不是晚清

 

@声光影

历史进程往往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社会到了一定的阶段,例如晚清那样的时期,是要像康梁那样改良还是像孙文那样革命?一旦到了晚清那样的积重难返,像康梁那样改良恐无良效,而如孙文那样的革命,就成了大折腾。

 

按照《告别革命》的思路,刘老师认为,当前我们这个社会,能通过小的折腾或者改良,避免质变到万劫不复的地步吗?

 

@十一十四

如果历史是在悲剧中前行,如何能真的做到"告别革命"呢?

 

刘再复:告别革命(暴力革命),避免暴力革命,只是我们的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一种甘地、托尔斯泰式的愿望。但是,托尔斯泰表达了"非暴力"、"勿以恶抗恶"的愿望之后,即他去世之后的几年里(1917年)就发生了十月革命。因此,当社会发展到像晚清那样破烂的时侯,人们是不会理睬我们的"告别革命"理念的。

 

但我认为,我国的当下社会不是晚清,它虽有不少社会问题,但还是可以通过改良(小折腾)来解决。邓小平改革的时候,也曾面对"积重难返"的局面,但他还是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之路。

 

我和李泽厚先生一样,对于中国的未来还是抱着"谨慎的乐观"态度,寄希望于改革,不轻言"绝望",也不愿意看到"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戏剧性大变动。

 

中国历代的农民革命都是因为太"穷",日子过不下去。穷则思变。穷则革命。没有饭吃才会揭竿而起。因此,只要解决好吃饭等"民生"问题,革命就可避免。

 

谈民族主义:小心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

 

@Desvers

刘教授,我有两个一直困惑的问题。第一个是关于民族主义的,它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谁也绕不开的议题,在短暂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从三元里运动保卫村社到五四抵制日本,民族概念逐步地受到国人的认同。其中,既有对过往独特的东方文化的坚守,也有号召西化的声音。中国的民族主义对于当时的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巨大影响力呢?对现在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激进与保守的。粗览近代史,有很多激进的主张,包括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历史的发展还是在民族主义的航道里,但也有社会主义的因子。在中国的政治领域里,人们的革命行为会越来越暴力和激进么?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刘再复: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一个普遍原则。在某种历史场合,例如在民族危亡(或民族遭受外族入侵)的时候,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当然天经地义。

 

例如在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当然要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要提醒"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要全民族奋起反抗日本军国主义。这个时候,"民族主义"就是正义,就是力量,就是武器,就是"照妖镜",这个时候,汪精卫、周作人等与日本侵略者合作,他们敢讲"民族主义"吗?

 

然而,"民族主义"并非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某些历史场合,它可能会起很坏的作用,例如希特勒就靠鼓吹德国民族主义而上台,他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也是在"日耳曼民族最优秀"的口号下进行。在纳粹那里,民族主义变成种族屠杀的借口。

 


纳粹集中营

 

二战后,世界进入意识形态的争斗,但还讲国际主义。冷战结束后经济竞争取代意识形态,"国际主义"也随之消失,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便重新崛起,于是就出现了南斯拉夫的崩溃和战争,还出现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

 

民族主义本就是双刃剑,向外可发展成民族帝国主义(德国),对内可变成盲目排外和民族奴役的借口。因此,不能轻易地把民族主义作为民族的生活准则。

 

我个人一直把"民族主义"与"民族情感"这两个大概念加以区分。我们出身于中华民族,天然地具有炎黄子孙的民族情感。这是自然情感,而非意识形态。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就埋在中华这片土地上,我怎能不爱这片土地?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青少年时代)就写出"灵台无计逃神矢"的诗。神矢,即神箭。在古希腊的神话里,你中了丘比特的神箭,就一定陷入爱恋,无可逃遁。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已中了中华的神箭了,酷爱中华这片土地的情结便无计逃脱,爱中国便成了宿命。

 

至于权力结构中的朝廷、党派等等,则应当允许民族成员进行思考与选择。我就一直反对专制主义,反对独裁。与"民族情感"的天然性、生理性、血缘性不同,"民族主义"乃是一种意识形态。

 

像义和团那种盲目地排外,完全不知世界发展到什么样,自以为"刀枪不入",其实一击即溃,这就是民族主义。世界上有许多普世价值,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成果,但民族主义者也一概排拒,这更是愚蠢至极。民族主义一旦激进化,就否认普世价值,就盲目自大,这要小心。

 

谈民国热:其实有两个"民国"

 

@汴梁百晓生

民国热近几年方兴未艾,无论是民国时期的人物、作品,还是民教科书、生活方式,都备受追捧,想问刘老师如何看待民国热?

 

刘再复:国内的"民国热"状况,我有些陌生。不过,在我心目中,一直有两个"民国"。

 

从辛亥革命(191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近四十年,一般都通称"民国"。其实,这段民国史里有两个民国。一个是孙中山在世和军阀割据执政的民国;一个是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后的蒋介石"民国"。

 

后一个民国,其实是"党国",奉行的是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我不知道当下国内的"民国热"是热哪一部分。倘若是热后者,那等于热党国,这不应该。

 

热衷者也许不知道这个"党国"有多糟。那时,我们的父辈为了买上几斤米,必须提着一大袋的"法币"去抢购。这个"党国"的北平下了一场雪,第二天街上就有许多尸体冻死在那里。"党国"拥有数百万军队,为什么两年多就被打得丢盔弃甲,逃到台湾?就因为它实在太黑暗,太不得人心。

 

至于一九二七年之前的"民国",从袁世凯到段祺瑞,那个时候中国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的权威很弱,"总统"像走马灯似地上上下下,我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但社会的各种力量活动空间很大。这种状况给知识分子提供更多的自由,所以当下知识人对它有所缅怀,倒是可以理解。

 

这个时期的"国"倒也真的像"民国"。民不怕官,可以自由说话,自由买卖,政府没有力量干预民间社会与民间生活。那时出版的教科书很中性、很切实,吸收一些那时的成果,很有好处。那个"民国",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激烈者少,闲谈者多,没有来自政府的强权压力。也许因为确有长处,所以今天才会"备受追捧"。

 

但这个"民国"很弱,国家不统一,也很让人瞧不起。作为国,很难立足于世界之林。那时的中国人,在国外是很没有面子的。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