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天,你正在街头散步,突然有个人拦住你。
他手里拿着一枚硬币,问你愿不愿意参加抛硬币的游戏——如果硬币是正面,你给他10元;如果是反面,他给你10元。你不假思索地就拒绝了,一个念头在你大脑闪现——平白无故地当然不会冒损失10元的风险了。
其实,这是经济学家在街头进行的一个实验,实验结果是:超过9成的路人拒绝参加这个游戏。这个实验说明: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失去10元的恐惧感,超过了可能得到10元的满足感。经济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损失厌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假如某人意外获得1元,他增加的满足感为1;反之,让他口袋里已有的钱意外损失1元,给他带来的心理损失将高达2.5。
这意味着,面对同样的财富,如果还没到自己手中,人们愿意用1倍的努力来赚取;但如果这笔财富已经在自己手中,那么人们愿意用2.5倍的努力来保住它。这就是“损失厌恶”带来的效应。
【“损失厌恶”效应投射改革】 “损失厌恶”效应投射到改革中,就形成这样的效果:普通民众只愿意用1倍的努力来支持改革,而既得利益者愿意用2.5倍的努力来反对改革、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2)
有一天傍晚,全公司的人都在默默加班,你的同事小明,收到了两个大蛋糕。这时,正好有个领导肚子有点饿,到处找东西吃。发现蛋糕后,这位领导要求小明把其中一个蛋糕贡献出来给大家分享。
小明十分不愿意,因为这两个蛋糕是给丈母娘当晚过生日准备的,现在如果被吃掉一个,稍晚肯定被老婆臭骂一顿。
你和同事一开始确实惊喜了一把,但很快就觉得空欢喜一场——同事有几十人,一个蛋糕均分下来,每个人只能得到一小口。
对你和同事而言,能吃到蛋糕的收益存在“分散”效应——蛋糕虽大,但人很多,每个人能得到的就只有一小口了;但对小明而言,损失却存在“集聚”效应——虽然大家只能得到一小口蛋糕,但自己却贡献出了两个蛋糕中的一个,相当于损失了一半。
【“分散集聚”效应投射改革】 “分散集聚”效应投射到改革中,就形成这样的效果:
对普通民众而言,改革的收益存在“分散”效应。再大的改革收益,只要除以庞大的普通民众这个分母,每个民众所能得到的改革收益就显得并不那么诱人了。当改革力度过小,利益调整过少,改革收益对普通民众而言就显得鸡肋,推动改革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
对既得利益者而言,改革的损失却存在“集聚”效应。由于既得利益者是集中占有财富和资源的群体,改革要切割出去的奶酪,就算不是特别大,但摊到既得利益者这个数量较小的群体上,每个个体要承担的损失就显得非常大,反对改革的动力就大大增强。
(3)
“损失厌恶”和“分散集聚”效应的综合作用,就会产生效应简单相加的“加法效应”,甚至效应加倍放大的“乘法效应”。
【“加法乘法”效应投射改革】 “加法乘法”效应投射到改革中,就形成这样的效果:普通民众只愿意用1倍的努力来支持改革,而既得利益者愿意用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来反对改革。
(4)
“损失厌恶”、“分散集聚”、“加法乘法”3大效应,就像三只“拦路虎”挡在改革的征途中,销蚀着普通民众对改革的热情和动力,让许多普通民众装睡,从而贻误对利益格局进行调整的时机,拖延对社会结构进行重构的进度。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今年5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一个新词“改革促进派”,要求“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
与“改革促进派”相对的,是“改革阻扰派”,通常是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更多的人,既不是“改革促进派”,也不是“改革阻扰派”,而是这样的:作为改革切切实实的受益者,本来应该对改革热情支持才对,但他们却往往“装睡”——或者遇见问题绕着走,或者碰到矛盾躲着走,或者看见困难低头走——我们姑且称之为“改革懈怠派”。
明明受益,却要装睡,如此吊诡的事,不能再继续。因此,必须叫醒装睡的“改革懈怠派”,让广大民众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改革事业中来,为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何叫醒装睡的“改革懈怠派”?
请您阅读《改革的教训》一书。
(本文摘编自《改革的教训》一书,经作者授权发布。)
【图书名称】改革的教训
【作者简介】李仕权,武汉大学学士、硕士,中国社科院博士,现任《人民日报》头版副主编。曾在2010年推动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成为当年“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月】2015年6月
【字数页码】20万字,306页
【定 价】29.00元(人民币)
【装 帧】平装
【ISBN 号】9787508651712
【销 售】亚马逊、当当网、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和各大实体书店均有销售
【签名图书】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id=520163725797 (独家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