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宪法宣誓需外化于内、内化于行

发布时间:2015-07-03      来源: 感谢伍文胥投稿    点击:

宪法宣誓需外化于内、内化于行
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5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一府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要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新京报,7月2日
连日来宪法宣誓制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少数人认为这是只存在象征意义的形式,对于能否对宣誓范围内的国家工作人员产生正能量是值得怀疑的。但更多的人认为,就如入党宣誓一般,因为《决定》明确的宣誓范围的国家工作人员是由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及“一府两院”任命的,本身就具有党员身份,在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却有诸多深义。一在重温对党忠诚誓言,二在树立宪法意识,三在牢记职权是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必须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宏观背景下依宪行政、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尊严、履行宪法职责、克己奉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
在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的宪法宣誓誓词对比草案有所修改,并由65字增加到70字,“拥护”改作“忠于”,凸显公职人员对宪法忠诚度的重要性;“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了“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前面,进一步凸显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是一名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自觉接受监督”改作“接受人民监督”,前者监督者具有广泛性,不局限于官方监督和社会监督,后者强调人民监督的主体性,凸显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最后一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前后思想内核相同,只是强调的内容更加具体,更能深入人心,更易得到认同和理解。
宪法宣誓需外化于内。宣誓只是形式,但形式必须具有深刻内涵,从入党宣誓到宪法宣誓,皆是如此。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法律,向宪法宣誓具有庄严感、神圣感。对于宣誓的公职人员来说,向宪法宣誓需口念、心念,入脑入心,把宪法宣誓仪式的庄严神圣化为忠诚于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意识,使宪法精神植入公职人员的血脉基因。
宪法宣誓需内化于行。70字宪法宣誓誓词,字字透着宪法权威、宪法精神和公务员职业的庄严神圣,宪法意识必须自觉践行于实际工作生活当中,做到知行合一,把内化的宪法意识转化为忠于宪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履行宪法职责、维护宪法权威,自觉接受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的无限动力和自觉行动。
 
 













     作者: 伍文胥
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邮箱:621114
邮编: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