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一定什么事都可以摊到桌面上来说,但是可以放到酒桌上谈。酒桌适宜神交、社交、私交,酒桌浇筑了一个社交的中国、节庆的中国、礼仪的中国。
上至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你可以不懂中国话、不懂中国文化,会喝就行。。。
酒本是带给我们抚慰,使身心得到休息的好东西。但如今社会上的权力阶层和金钱阶层引导着社会的消费方向和习惯,强制性喝酒、等级性喝酒甚至奢靡性喝酒非常普遍,这使得当代的酒桌成了利益交换的场所。官场及商场上的酒桌文化把家人朋友一起喝酒的美好掩盖了,过去中国人喝酒跟风雅无关,现在却只跟风月有关。
下面这些中国劝酒的“名言”,相信你听到过不少:
热情型语录
1.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很惭愧。
2.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3.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4.路见不平一声吼,你不喝酒谁喝酒?
哲人语录
1.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男人不喝醉,活得实在累。
2.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喝高。
3.酒量是胆量,酒瓶是水平,酒风是作风,酒德是品德。
爱国人士语录
1.能喝半斤喝八两,这个干部能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个干部拎一拎;能喝半斤喝四两,这个干部要商量;能喝半斤喝一斤,这个干部我放心。
2.你不喝,我不喝,国家造酒往哪搁?你不醉,我不醉,国家马路谁来睡?
酒鬼语录
1.不在课堂上沉睡,就在酒桌上买醉。
2.早上喝酒迎朝阳,练肝练胃练成钢;中午喝酒斗志昂,省水省菜省干粮;晚上喝酒情谊长,说天说地说名堂;半夜喝酒上错床,显威显能显胆量!
3.喝!哥喝多了谁都不服!哥就扶墙。
逃酒者语录
1.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赶紧跑。
2.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
不喝就是不懂规矩,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种种套话,着实让人招架不住。
对于当前中国的酒文化,人们有怎样的经历,对此怎么看?以下是腾讯《事实说》栏目的一个相关调查:
当前劝酒、拼酒的酒桌文化是否应该被摒弃?《事实说》中则进行了深度辨析:
总结来说,其中各方对于是否抛弃酒桌文化基本持如下观点:
调查派:随着社会发展,酒桌文化或慢慢消失或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谈不上摒弃不摒弃。
研究派:酒桌文化可能向好或也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自己花钱自己喝可以,但公款消费必须抵制。
评论员:当前酒桌文化深受权钱阶层、腐败文化的影响,降低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必须摒弃。
王 恺:酒桌文化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可能彻底消失,摒弃酒桌文化是伪命题。
网友则有如此评论:
不知您是怎样的观点?
而对于中国酒桌文化的形成历史和原因,下面这篇文章给出了最学术的解读:
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为什么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文/有毛僧 来源:腾讯文化·文化观察
中国人酿酒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远古时代,酒桌文化或者说劝酒文化也有很长的历史。劝酒本身是一种礼仪,但是在历史中,不乏礼仪变质成为与利益相关工具,敬酒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喝了不知道回敬也是不懂人情世故。这种酒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强制与胁迫何时产生,又是如何蔓延到全国的?
一、劝酒与逼酒在中国历史久远
1. 酒有悠久历史 劝酒自古有之
在中国,酒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清朝时期,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尤其是从家过渡到国,这种伦理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政治语境下的强制性劝酒案例,有些妙趣横生,但也有很多案例异常残忍,让人毛骨悚然。
2. 打杀胁迫 劝酒的极端
三国魏晋时期,中国喝酒风气很盛,而劝酒风气更盛。《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就是十足的酒鬼。自己喜欢喝酒,更喜欢劝酒。每次召集军官喝酒,都要大家一口闷。谁不喝,就打谁一百军棍。下属曹豹不会喝酒,张飞大怒,要打他一百军棍。众人求情,张飞才抽他五十鞭子了事。相对于张飞,刘表算是比较温柔的,曹丕在《典论》里记载,刘表大宴宾客时,身边放一根长木棍,木棍的顶端安放一枚长针。如果哪位宾客喝多了,爬到桌底下睡觉,他就拿针扎人家屁股,扎醒后命其继续喝。
如果说张飞、刘表的劝酒更多属于个人行为,而曹操、孙权等人的劝酒就有了很强的政治含义。据《三国志》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兴,开宴会请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紧随其后。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那架势的潜台词是:“你喝不喝?不喝爷爷砍了你”。相比曹操,孙权也没好哪儿去。在一次宴会上,孙权逼大家喝酒。虞翻假装喝醉,倒在地上,当孙权要离席的时候,他爬起来就要溜。孙权大怒,拔剑就砍。要不是身边人拉住,虞翻的脑袋就落地了。
中国历史上逼酒最绝的算是西晋的石崇。据《世说新语》记载,石崇经常宴请达官贵人,并且喜欢劝酒、逼酒。他的绝招是,让家里养的美女给客人敬酒、劝酒。如果哪位客人没喝干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头割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客人碍于人命关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后来在东晋担任大将军的王敦偏不信这个邪,无论美女怎么劝酒就是一滴也不喝。石崇毫不犹豫地连续杀了三个美女,以逼迫王敦喝酒。
二、酒是政治液体 本就是政治统治的道具
1. 酒为政治而生 自古为官方把控
上文提到的极端劝酒案例多发生在政治语境下。因为从被发明那一刻起,酒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液体”。酒具有让人亢奋的性质,在远古时代属于奢侈品,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合。古时候,酒被誉为通神之物,属于“圣液”,与国家大事紧密相连。作为超自然的之物,酒一开始是给祖先、神仙享用的。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们饮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厉禁止酒会、宴饮,违令者处死。
中国的礼仪很多源于祭祀,而酒一直是祭祀中最为重要的道具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很多礼仪就是来自酒文化。最早有关饮酒的礼仪与规定是出自帝王家,有着极强的政治含义。酒一开始就被统治阶层把控,慢慢演化出一系列的礼仪,以便让统治更为庄严和牢固。所以,酒的生产也是受官方把控的。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惯例是高度垄断酒类的生产、销售、拥有、使用等。每个朝代都有管理酒类的机构,被称为“酒政”。周有酒正、汉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唐宋有良酿署。未经官方允许,私自酿造、贩卖酒类会受到严厉处罚。直到现在,中国还有一个叫做“酒类专卖局”的行政管理机构。这就是为什么当代中国会有“国酒”、“国宴用酒”等专称。茅台之所以被赋予了如此高的政治含义,与中国历代政府对酒类的管理与控制传统有关。
2. 政治统治的道具 并非大众饮食文化
现代人谈到的酒文化更多是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酒文化与饮食文化并没有关系。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祭祀、庆典等礼仪结合紧密,是属于皇家与当权者的上层文化。酒的稀缺性与神秘性,为各种仪式做点缀,用庄严与宏达的场面诠释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在集权的君主政体下,权力高度集中,得到权力的一方极为恐惧失去权力,于是便编制了各种礼仪,举办各种活动,以便维护自己地位的正统与神圣。从后期演化出来的酒器可以看出,形状大小无不象征着权威。
由于国家政权对酒的高度垄断,所以早期的饮酒也被列入政治活动的内容之一,并非现在意义上的饮食文化。而酒文化的扩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慢慢自上而下渗透。统治集团形成的政治性酒文化慢慢向社会各阶层蔓延,影响深远。从最初的政治统治道具,到普通大众的消费品,酒与酒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深入到中国人心中。可以说,当代的酒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演化过来的,有着政治强制性的阴影。这是中国酒文化与其他国家酒文化最根本的区别。
三、宗法与权力 高度异化的人际情感
1. 从家到国 家庭伦理不过是政治的预演
酒文化源于政治文化,后来下移到社会普通大众生活中,最终高度异化了中国人的人际情感。在中国,除了皇家法律系统外,社会与家庭的伦理和礼仪也具有高度的强制性。国家讲究的秩序与原则,反映在家庭里,就是家庭伦理与礼仪秩序。普通百姓的酒桌文化不过是宫廷、贵族酒桌文化在老百姓身上的体现罢了。酒文化带来的规则与礼仪,折射了尘世间的游戏规则,为整个社会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撑”。传统社会的酒文化与人的身份、地位、权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始终闪烁着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
席位的秩序,器皿的多寡,摆设的位置,与当事人在社会上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完全吻合。家庭酒桌上森严的等级,以及严格的长幼尊卑,最直观地反映出当事人的血统、地位、权力。其中隐含着当事人对食物占有的顺序、数量、权力的多寡等。在家庭中坐错位置,是极为严重的失礼行为。很多人在步入社会之前,要通过家庭环境反复演练,直到完全明了其中的规则,以便进入社会后,都能够对号入座。这些都是潜在的规则,所有人都遵守,但全都心照不宣。
2. 政治潜规则 蔓延到社会各角落
家庭规则与社会规则合流形成中国社会特有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告诉我们,人要时刻守规矩,找准自己的位置,人在踏进社会之前,已经被这套思想完全禁锢了。“规矩”与“礼仪”的背后是不平等,是专制权威,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以,在喝酒的过程中,如果有权力、地位不对等的关系,就会有强制性的劝酒或逼酒。对位高的人来说,这是彰显权力的机会,对位置低的人来说,不喝就是不懂规矩。
你不尊重别人的位置与权威,也就相当于不给别人面子。在中国,面子是典型的权力产物。这种权力可以是政治权力,也可以是隐形的权力,比如年龄、职位、身份等。所有不对等的关系,都会产生面子。所有不对等的敬酒、劝酒、逼酒都是潜在的权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给人家面子,不尊重别人的权力与地位。这种观念深入社会所有的阶层,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即便是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文化性格也依然在中国血脉深处,时刻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四、劝酒文化是糟粕 解决应从体制着手
1. 劝酒文化 毒害社会风气
在当代中国,劝酒文化并没有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而有所收敛,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而越来越严重。越是靠近政治权力的地方,这种风气越严重,反而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这种风气相对弱一些。如,河南、西安等传统政治中心,以及北京及其周边的东北、山东、河北等省市地区,劝酒、逼酒的风气极为盛行,因为逼酒构成刑事犯罪的不胜枚举;江浙岭南一带,劝酒风气相对弱很多。
与古时候一样,现在的敬酒、劝酒也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多发生在官场、商场。酒桌上的劝酒、敬酒、罚酒把人际关系搞得极为复杂,处处险象环生。为了混迹这些酒场,中国人练就了虚伪、阴险、狡诈的应对手段,做出了很多极为庸俗的行为。很多人牺牲自己的健康,以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原本简单的人际交往,因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复杂难测。
现在意义上的敬酒与罚酒,政治强制性弱了,但却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习俗与习惯。敬酒成了对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既然成了习俗,人们也就习惯了,习惯了就成为社会规则。很多人即便是不能喝,碍于所谓的习俗、习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整个社会风气因为这种敬酒、劝酒的习俗,搞得乌烟瘴气。
2. 是经济政治行为 应从规范上梁开始
即便是当代中国,酒与酿酒产业依然是政府把控的产业。当代酒文化有着政治的烙印。改革开放之前,酒还是奢侈品,要凭粮票领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才慢慢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中,成为普通的消费品。由于需求旺盛,中国酿酒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头号产酒大国。很多地方将酿酒当场支柱产业,如中国最为贫穷的西南地区占据中国白酒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从世界范围看,文明程度相对高的国家,酒的市场占有率则相对低,所以中国的酒产业折射的是中国现代文明的落后。
酒的消费与酿造一样,也有政治烙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饮酒风气,是从体制内蔓延出来的。体制内出于政治活动的考虑,有特供酒。酒一直在“三公”消费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体制内的喝酒、劝酒、逼酒与古代没有区别,是强制性的行为。再者,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商业行为与政治有着难解的关系。当代的酒文化更多是从官场到商场,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一路蔓延下来。
结语
当代劝酒文化是传统社会酒文化的变体,是强制性的政治行为内化到普通大众心中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或曰一种政治。只要酒的“政治液体”身份还在,酒桌的“权力场”还未消除,敬酒劝酒的习俗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内参君综合整理自腾讯《事实说》、腾讯文化及网络,如需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