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习近平用典】睫在眼前犹不见(辩证篇)

发布时间:2015-06-06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睫在眼前犹不见。

 

——《摆脱贫困·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诗,以睫毛为喻,说明我们往往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事物。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最接近、最熟悉的东西,也变得一叶障目,难以理解;真正的道理、规律,在每日的身体力行之中,而不在外人如何看待、如何评说。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诗来说明在地方的工作中,不能主次颠倒。嘴上说着重视重视,但一遇到具体的问题、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就打了退堂鼓,反而忽视了最简单的规律、忘记了最根本的原则。有时候,那些挂在嘴边、摆在眼前的道理,反而容易因为思想的固化、利益的藩篱而被弃掷一旁。这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有坚定的信念操守。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需要抓住主题主线主旋律,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这篇写于1988年的文章中所说的,“从来没有不朝思暮想经济建设而能搞好经济建设的”。只有解开了思想扣子,把握住发展的要点和规律,才能干好主业、走好正道。

 

■原典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释义

 

唐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徐凝胜出。会昌五年(845年)秋天,张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诗即作于这次会面别后。诗人以此表达对张祜的同情和慰勉。

 

此诗全篇从同情友人张祜怀才不遇的角度出发,以景抒情,格调苍凉,兴寄深远,尽显名士风流。首联倾泻满腔感慨,不能自已,用先抒情后写景的倒装句式直抒胸臆。颔联承上,依旧观景抒情,用“碧山”“芳草”曾益知己之思与离别之恨。颈联“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思笔俱换,从感喟中抽身而出,转为埋怨白居易不识俊才,安慰张祜只要有真才实学,无须再向别处追求“大道”。尾联以称颂友人作结:有谁比得上你张公子呢,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要。

 

“睫在眼前长不见”,一作“睫在眼前犹不见”。典出《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这揭示了一种现实悖论:一些事物近在眼前,本应关注、重视,却总被忽略、漠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