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新华网:控烟为啥还要产烟 不生产不就彻底解决问题了

发布时间:2015-06-04      来源: 新华网    点击:

王春华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6月1日起正式施行。烟草消费空间在缩小,人们的吸烟机会在减少,但烟民的消费意愿并不会因此消除,控烟并不能直接减少吸烟人口。

有人不禁要问:控烟为啥还要产烟?直接不生产,不就彻底解决问题了?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

首先,吸烟作为一种消费习惯,已延续几个世纪,不可能很快被强行改变。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烟民当属印第安人,自打欧洲人踏上了美洲,烟草就随着欧洲人的脚步遍及全球。1575年西班牙人横渡太平洋,烟草传入菲律宾,1590年传入日本,16世纪至17世纪,战争频仍,烟草的推广和普及被加快。仅用200年时间,烟草就“征服”了世界。但百余年后,作为“健康杀手”的烟草,已逐渐为人们所嫌弃——从教会禁烟到学界禁烟,再到政府参与禁烟,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由此被开启。

其次,烟草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数据表明,全球10亿吸烟者中几乎有80%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另外,非法贸易使烟草制品更廉价,更多年轻人或弱势群体会被引诱吸烟。世卫组织数据显示,非法烟草市场在全球卷烟消费中的占比可能高达十分之一,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非法贸易。虽然自《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5年2月生效后,烟草管制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仅限于局部。高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的烟草制品消费呈减少态势,烟草制品在全球的消费却在不断增加。

再者,对许多国家来说,烟草种植和生产都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如果单纯提高税收以减少烟草消费,极可能会给本国的经济和就业等领域带来负面影响。无论国家的发展水平如何,只要提升烟草税收,就会动了整个行业“奶酪”,影响到某些群体的利益,推行起来阻力不小。

从当前来看,控烟不是禁烟,控烟一定程度上要解决的是吸烟者自由与非吸烟者不受吸烟侵害自由之间的平衡问题。而要彻底解决控烟与产烟这一对矛盾,还是得依赖烟草消费的的核心要素——广大烟民。只有吸烟的人少了,产烟的需求才会少,控烟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天下无烟”才有可能。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