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京华时报:“吃空饷被平调”哪能让人长记性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京华时报:“吃空饷被平调”哪能让人长记性

 

连海平

2015年06月03日08:21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吃空饷被平调”哪能让人长记性

 

  “吃空饷”是人性、制度、管理等“多重失灵”,治理过程既需道德教化,促进官员自律,更要制度纠偏、管理增效,强化他律。

  “吃空饷”顽疾再引关注。据报道,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副县长任教训,在渭南市富平县任副县长时,利用职务之便,让正在上学的儿子“吃空饷”,一年多时间“白吃”4.5万多元。被人举报后,任教训被平调到邻县当副县长,最终仅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吃空饷”现象从未绝迹,“防空”工作也从未放松,可总体并不尽如人意,“吃空饷”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哪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逢进必考”已实施多年,一样有人成功钻空子,且如过江之鲫。从报道数据来看,目前全国30个省(市、区)共清理清退“吃空饷”16.2万人。

  不是没有制度,奈何有人太任性,加上违规成本低,导致制度“空转”。以任教训为例,安排儿子“吃空饷”被举报后,其被平调到邻县当副县长,这处理与“罚酒三杯”何异?按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构成贪污罪,冒领工资就是常见的贪污手段之一。若以贪污罪论处,吃4万多元的“空饷”,足够判几年有期徒刑了,决非“警告”那么简单。这种现象决非孤本,纵观过往实践,对“吃空饷”以及“帮凶”的惩处,多半是鞭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难以服众。事后约束,必须提高“吃空饷”的各种成本:经济、行政、刑事……让“吃空饷”行为变得无利可图。

  人事制度是行政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依法行政必须依法管人,其中就包括严格的定岗、定编、定员。“吃空饷”现象的存在,从侧面折射我国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一个人想成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顺利拿到财政工资,必须经过编制管理、组织人事、用人单位、财政等部门把关,一个环节失守,都可能给“吃空饷”者留下可乘之机。譬如编制管理,在许多国家,行政部门人员数量有严格规定,多一个人也不行。反观我们,编制比较随便,伸缩空间就比较大,甚至还存在不同编制人员,成分比较复杂。此外,人事透明度也是关键。假如,一个单位定员多少、实际有多少人,全部名单公开,方便公众监督,瞒天过海“吃空饷”的难度将大大提高。

  “吃空饷”是人性、制度、管理等“多重失灵”,治理过程既需道德教化,促进官员自律,更要制度纠偏、管理增效,强化他律。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