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远去的“单位”

发布时间:2015-05-31      来源: 源自公务员之家    点击:


在上世纪80年代,“同志,你是哪个单位的?”这句话可以说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话语之一。成为一个吃皇粮的单位人,曾经让多少人羡慕和向往。而处在单位中的公职人员,结婚、分房、子女就业、赡养老人、退休养老、生老病死…多多少少都有所在单位的帮衬。

 

在那个时代,单位几乎就成为公职人员的第二个家。在那个年代,没有结婚的,单位会分配单身宿舍;结了婚的,单位给分配福利房。大龄青年如果没有结婚,单位的工会就会主动承担起介绍对象的任务;夫妻双方闹矛盾,单位的领导会出面调解。大一点的单位,有自己的理发室、洗浴室、医疗室、幼儿园;小一点的单位也有自己的职工食堂,每逢开大会或者年末,单位的职工、家属们,帮厨的帮厨、洗菜的洗菜,大人们忙着,小孩子们闹着,虽然不是家庭聚会,但却胜似家庭聚会。如果有职工结婚,双方单位的领导到场讲话,单位的同事们你送一个脸盆,他送一副灶具,不是很昂贵,却用着贴心。如果有职工生病住院了,领导们来看望、同志们来问候,嘘寒问暖,心里暖暖的。

 

时过境迁,现如今,机关单位的办公条件变好了,从前的干部改叫公务员了,但同事之间的距离远了,从前的单位似乎也变了味道。尤其是八项规定以来,一些单位将原本是狠刹公款吃喝风的规定统统落在了普通公务员的身上,原本纠正不正之风的好政策被执行的走了样,新同志来了,来就来呗;老同志退休了,走就走呗。单位已然就是钢筋水泥浇铸的房子,公务员就是这房子里面的机器。上班来人,下班走人,仅此而已。

 

前不久,单位的一个工作四十年的老同志退休了,单位上没有欢送会,没有纪念照,没有领导过来问候,一个上午时间,就是收拾东西,交接手续,然后就是走人,离开他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我很不愿意再回想那天上午的情景,因为我怕再过几十年,我退休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场景。

 

人是感情动物,公务员也是一个个普通的人。一个单位,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一个名称那么简单,正是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才让一个单位有了气息。对于一个公务员来说,每天8小时就活动在这个单位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久了的电脑,磨得光滑的办公桌,熟悉的办公室,天天在一起的同事,哪一样没有在脑子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国家反对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群众是拥护的,也是公务员群体应该践行的。但是,一个单位,理应对所在的公务员给予应有的关怀,理应对待自己的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理应成为公务员工作生活的主心骨。公务员不应该是了却红尘的苦行僧,也不应该是是没有血肉的机器,更不应该被单位遗忘在尘封的角落,因为他们也是有感情的人。

 

(作者:楔子 转载请注明源自公务员之家)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