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提“共识猫论”:白猫黑猫,本质都是猫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编者按

 

 

是差异造就了万事万物。但如果只有差异,世界也无法成为一个整体。在所有制形式、社会阶层、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求取最大公约数、凝聚思想正能量是多么重要。

 

共识的土壤是尊重包容而不是压服强制,是相互体谅而不是零和博弈。很多时候,共识的获取不仅需要高的智商,而且需要高的情商;不仅需要宽广的胸襟,而且需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法,有赖每一个人付出艰难的努力。而一旦穿过一条条丛林中的小路,一起走到宽阔的原野,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会让你感到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是必需的和值得的

 

从今天起,我们推出“增强当代中国的共识度”系列本报评论部文章,与读者一同探寻多元社会中增进共识之道。

 

——编

 

【人民观点】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增进当代中国的共识度①

本报评论部

 

【提要】只要我们把共识的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小到看不见的原子,大到整个太阳系,围绕核心的圆周运动,让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又井然有序。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将无数个人联结为整体的,是相似的情感、价值,一致的原则、目标。这些“看不见的手”让思想行动有共通的基础、让社会生活有共同的规则,它们是一个社会产生强大凝聚力的“公约数”

 

上周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找到最大公约数”的问题。历史上,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是我们的法宝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增强当代中国的共识度,也是为了弥合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差异,让亿万人民结成一条牢固的“统一战线”,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这两年多来,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那条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更加坚实。“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双管齐下,“深化改革”与“法治中国”两翼齐飞,铁腕务实的迅疾行动、推心置腹的思想工作、念兹在兹的民生情怀,让国家上下良性互动、国民信心不断提升。发展的共识、改革的共识、法治的共识、反腐的共识、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正在一步步努力中逐步形成。这些共识作为主旋律,与无数个体的切身感受、情感意愿和心理预期不断交织、激荡,汇成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最美和声”。

 

历史与现实证明,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纵观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纷争,从西亚北非推倒“多米诺骨牌”到美国政府一度停摆,从伦敦、巴尔的摩街头火光冲天的骚乱到极端势力的暴行震惊世界,各国政治危机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共识缺失加剧社会裂痕,最终陷入动荡失序。而中国从破除计划经济的放权让利,到今天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走出“一大二公”的大锅饭时代,到在多元时代重新强调国家意识,既是社会螺旋式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这样的对比告诉我们,必须抓住“人心”这一最大的政治,促进和巩固来之不易、难能可贵的共识

 

从寻找“社会共识”到建设“共识社会”,我们还需跨出一大步。偏僻县城一声枪响,激起混沌真相与模糊认识齐飞,即便最终尘埃落定,立场的裂痕也一时难以弥合;面对公众人物的一段视频,不同观点人士各执己见站队攻讦,断裂的舆论让对话难以进行;即便是成都街头一次交通纠纷,也是“你说你的,我讲我的”,几无交集的争吵让最基本的判断缺席……如果说,在一些宏大的理念层面,我们已经有了公约数,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之成为社会生活的前提,包容更多具体而微的不同看法和多向度思维。这是一个社会和谐的问题,更是一个凝聚人心的问题。

 

增强共识度,说到底是要增强民主的力量。不是谁的声音大、调门高,谁就天然有更多发言权。巴掌打不出共识,嚷嚷也只会让每个人都听不清楚。政治学上有一种说法,叫“重叠共识”:只要承认合理分歧,就能够找到底层的共识,从而形成讨论的基础。恰如猫有长毛短毛,有黑色白色,但我们总能根据一系列特征,判断出这是一只猫。在公共平台的讨论中、公共事务的决策中,我们观点上可以有分歧,态度上却应有共识;认识上可以有分歧,底线上却应有共识;判断上可以有分歧,规则上却应有共识;现实选择上可能有分歧,未来目标上却应有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民主,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增强整个社会的黏性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凝聚社会共识,同样如此。“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一方面是不断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巩固已有共识、形成新的共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毛泽东曾经说过,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只要我们把共识的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能够团结的人也就越多,十几亿国人终将凝聚成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