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知识分子除了吐槽,还可以做点啥?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 共识网 锦麟观察    点击:

作者 | 萧三匝

选自 | 共识网

 

很多人拉我进各种知识分子微信交流群,我原本是很愿意进去学习的,但最近对很多群里的发言深感厌恶。

 

为什么?因为这些群里以下两类人太多:一是大掉书袋的,张口闭口谁谁谁怎么说。按我们传媒人的说法,这些人就“不会说人话”,离开别人的书袋简直就无法表达自己了。二是骂街的泼妇,一言不合,竟满口粗话,很黄很暴力,让菜市场的大姐都自愧弗如。

 

 

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想说服别人。别人一旦不同意自己的看法,就辩论。辩论不过,或不屑辩论,就开骂了。幸好微信群是线上空间,换成线下,我看很多群都是北京的朝阳公园。你知道,著名的吴法天先生曾经在那里约了一场著名的架。

 

我疑心,这些人虽然标榜“反极权”,他们真要上了台,怕是更容不下异见,非得要“痛打落水狗”的。以前不理解胡适的那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现在才知道,那真是句了不起的话。

 

在我看来,真理从来都不是越辩越明的,尤其在我们这个不尊重辩论规则的社会。比辩论更重要的是倾听和自我反思。否则,个人不会有任何进步。所谓启蒙,不应该是自以为是的灌输,而应该是相互启发,最终还得自己打开脑洞。大家都戴着钢盔,一副战士的造型,还怎么打开脑洞呢?

 

所以我在建匝粉群的时候,群规第二条就写明:以仁心说,以公心辩,以学心听。现在看来,这句话的顺序应该调整为: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以仁心说。

 

如果说微信群是一个半封闭的、思想观念相近的小圈子的交流平台的话,其实,在这个小圈子说什么并不重要。说话再多,言辞再猛,也无助于改变现实。

 

人文社会学科天然地带有浓烈的实践品格。对知识分子来说,重要的是抛开高头讲章和个人意气,走向民间,深入变动中的现实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找到切实的方向和路径。那些热衷于宣讲常识和辩论气势的人实在是太傲慢了,他们高高在上,以为自己找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不屑于扎根最坚硬也最复杂的现实。他们不知道,社会本身就是他们的老师,在复杂的社会存在面前,任何现成的理论教条都是苍白的。他们不知道,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蕴藏于社会之中。

 

不要以为我的批评空穴来风,试看国内的左右两派吧:

 

 

新左派做的完全是纸上文章,他们高扬平等大旗,自命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写的文章佶屈聱牙到连专业学者都看不懂的地步,他们与弱势群体何曾有一毛钱的关系?倒是自由主义者在积极介入维权事件,这真是吊诡极了。

 

那么,自由主义者呢?他们理应与最欢迎自由竞争的企业家群体广泛交流,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叶公好龙,根本看不起这个群体,甚至张口闭口就是“资本家如何如何”。他们从理念上认可企业家,但一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家身上,他们往往斥之为“土豪”,以此显示好像就他们读过几本书似的。我在想,一流的企业家真要向知识分子请教几个问题,很多人怕是答不上来吧。

 

中国的知识分子要实现理论的自我建立和深化,要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惊险飞跃,必须走向民间。这与所谓的民粹无关,倒与德性有关。

 

据我所知,民间已出现与知识分子交流的强大需求,各种民间组织发起的读书会的勃兴就是明证,产、学两界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是显见的事实。

 

让我们少些口水,少些鸡血吧。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