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3000日本人同时访华预示着什么?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 蔡慎坤    点击:

 

 

文/蔡慎坤

 

3000日本人同时访华,又走进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并且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接见,这样的接待规格这样的盛大场面,恍惚又回到1984年,胡耀邦任总书记、胡锦涛任团中央书记时邀请日本3000青年访华时的盛况。

 

5月23日下午3000日本人和500中国人齐聚人民大会堂,现场如同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洋溢着罕有的喜庆氛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莅会场,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

 

“2000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3000多位日本各界人士自远方来,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中方一道举办中日友好交流大会。这是近年来两国民间交往的一件盛事,也让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2009年,我访问日本时,到访了北九州等地,直接体会到了两国人民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两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青年兴则国家兴。’今天在座有不少青年朋友。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发展友谊。”

 

当访华团团长二阶俊博当着3500余名中日人士拿出安倍首相写给习近平主席的亲笔信后,习主席对二阶俊博说:“我和安倍首相已经举行过2次会谈。只要切实推进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中日关系就会有好的发展。请向安倍首相转达我的问候。”

 

 

日本3000人浩浩荡荡访华,预示着中日关系有望打破持续多年的僵局,或者至少恢复到过去“政冷经热”的状态,中国更善于利用日本民间的力量,来倒逼日本政客,在对中政策上,顾及中国的感受。也意味着中日关系有望发生重大转折,中日两国长期冷战对峙,不仅有损两国的政经利益民间交流,而且也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表面上看,中日关系紧张日本要负主要责任,但实际上,两国关系紧张的原因相当复杂。这些原因既有历史“世仇”,也包括两国经济与国力竞争的此消彼长,失落的日本面对崛起的中国,双方民间长期积累的怨恨、不满甚至是敌视情绪导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

 

日本在二战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看来,远远称不上是“友好邻邦”。特别是看着抗日剧长大的一代人,在集体记忆中,日本是与中国有世仇的国家。有“世仇”的国家一旦发生有关国家尊严、领土争端、经济利益方面的博弈,无论是当政者还是民间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被舆论和民意缠绕,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说各话,很难找到基本的共识。

 

40多年前,日本政客突破国内外各种阻力和历史恩怨,在北京与毛泽东、周恩来握手言和,拉开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帷幕。40多年来,无论中日政局如何动荡,中日友好关系的大格局并没有完全发生改变,民间社会的反日情绪也是舆论在特定时期渲染的结果。中日关系也是政客手里的一张纸牌,什么时候巧打这张牌,政客们一直拿捏得恰到好处,并没有完全失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长期受到西方的封锁和外交孤立,日本则频频向中国示好,早就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89年中国再次陷入西方的制裁与孤立,日本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经济发达国家,且突破性地促成了日本天皇访问中国,这是日本天皇第一次被允许访问他曾下令侵占过的国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中日友好关系一直如火如荼,日本是工业大国中对中国援助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总额达2500亿人民币,这些价值不菲的援助资金,主要用于中国环保、人才培养以及早期的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不象一些西方国家,常常利用中国的人权、民主以及政治制度大做文章,日本政客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务实外交路线。近年来中日关系变得紧张,在许多日本人看来,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正追赶日本甚至可以与日本正面竞争,中国不再需要日本。而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与中国有世代之仇,中国强大之日,就是报仇之时,因而反日情绪很容易被舆论挑动起来。

 

回看历史,不难发现,每当中日官方关系趋冷,民间力量就相对活跃,起到了抑制两国关系进一步紧张的作用。中日关系“经热政冷”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也曾长期存在。当时围绕着承认中国问题,中日交锋的焦点就是“政经分离”和“政经不可分”。而中日加强民间交往,抑制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使中日关系不仅在经济上“热”起来,而且为政治上的“冷”解了套。

 

从毛泽东时代起,中国就长期着眼于争取日本支持。在官方没有建交时就大搞“民间外交”,以民促官,终于促成1972年的邦交恢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大多来自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日陷入“政冷经热”阶段,日本各大厂商纷纷把生产基地转向中国,以致日本出现“日本产业空壳化”。2006年中日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超过日美贸易额,中国从此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投资国。

 

周恩来生前多次强调,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邓小平、胡耀邦生前明确提出中日两国要以和为贵。1984年,邓小平说:中日两国要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胡耀邦更加直截了当的指出: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达人大观,放眼长远。

 

日本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近7000座岛屿,人口1.3亿。日本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正在走向老龄化,但日本绝不是一个没有创造力,正在衰竭没落或一无所有的国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经历过日本占领新加坡、日本在二战中的毁灭以及不屈不挠重新取得的辉煌的时期。李光耀生前认为,不把日本当回事是“愚蠢的”。

 

正如牛津大学名誉校长彭定康所言:“自2002年以来,日本人均收入增长高于美国和英国;即便在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年份,失业率也从未高于5.5%,2012年底的失业率为4.1%;社会凝聚力依然强大;通过巨额海外投资,日本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面向全球。日本目前仍然以相当大的优势,保持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从平均水平讲,日本国民的富裕程度是中国公民的8倍。”

 

蔡慎坤原创作品,欢迎分享转发

公号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蔡慎坤 微信公号cskun1989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