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不随便让别人感动或伤心,也是一种道德

发布时间:2015-05-15      来源: 中国新 闻周刊    点击:

后台有小伙伴留言,说周刊君好爱世相君,总是转世相君的文章。这明明是欣赏好吧,你们不要想歪了。今天继续分享世相君的好文章,不说话,细品味。

 

转自:世相(ID:thefair)

 

 

 

过去这一两年里,我几乎把“最动人的美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句话当成自己的人生指南了。

 

 

没记错的话这句话是尼采说的。短短的句子里有几层丰富的意思,包括对动人和醉人的区隔,对暴烈进攻的轻度反对,对美的含混解释。

 

 

这和当下时代是完全相反的。你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教程,无论是广告业、媒体业还是商业,无论是发刊词、销售文案、对投资人进行的宣讲还是众筹文案,那些教程都是在教你如何“暴烈而醉人的进攻”。也就是说,告诉你如何富有技巧地抓住别人的情绪,无论是沉醉的情绪还是恐惧的情绪,让他们兴奋、快乐、依赖,然后需要你。

 

 

你可以利用最热闹的事件激发的短暂冲动,你可以忽略一些事实让人们看到光明的前景。“制造梦想、销售梦想”,这是多么流行和被推崇的价值观啊。在他人需要你的基础上,你可以做成几乎所有事。

 

 

但要信奉与此相反的道理,意味着你要让别人随时明白,你提供的是淡淡的情绪,你希望别人保持对你的距离,甚至请别人警惕你可能会让他们陶醉的那些行为。除了作为一个“作者”,似乎你很难做成别的事。事实上最近连做这样的作者也越来越难了,太多人比你更吸引人,你还怎么混呢?畅销书排行榜上充满了荣耀和恐惧,你还怎么平静呢?

 

 

不希望自己醉人和暴烈,这是反时代的。而且事实上,暴烈而醉人的进攻是一种不易获得的技巧,而且它被需要。它可不是针对那些水平不高的人才有用,你会发现,通常越是那些成功的人越容易被此吸引。这说明醉人能力和成功的联系密不可分。

 

 

因为暴烈而醉人的进攻,是摆脱平庸的方式中相对简单的一种。说实话,虽然要醉人很难,但更难的是不暴烈不醉人的吸引力,是打“升级”时将底牌亮在桌面上之后还能赢牌。坦白说,仍然是后一种东西更能持久的吸引人,而不需要快速更迭(像每年要换几次的广告文案一样)。但后一种东西很少看到,我都举不出几个大众文化里的例子。——如果只能在平庸和醉人、暴烈之间选一种,我还是建议你选后一种。

 

 

而看上我去想选一条特别难的路。这经常让我怀疑自己。几天前,专栏作家韩松落写了一段话,让我猛然一惊,甚至感激得不行。他写道:

 

 

渐渐明白邓丽君的歌好在哪里,她的歌没有怨气,即便唱的是“证明你一切都是在骗我”。她不给听歌人的情绪染色,不让忧郁的更忧郁,绝望的更绝望。给别人的情绪染色,是赢得喜爱的快捷方式,在情绪的深渊边推人一把,准保让人一辈子记得你。但她下不了手。到了一定年纪,终于觉得,这是一种道德。

 

 

这段话对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感觉自己终于意识到了这种“不暴烈不醉人”的动人方式。我相信自己在做一件高级的事,而且它是可能干成的。

 

 

而且它一旦干成,说不定会比那些技巧丰富的醉人者做的事更好。

投稿或版权合作: yulina@chinanews.com.cn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