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现场
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一跃而下终结了自己生命。他留下的遗书中不仅表达对未来的绝望,也透露了自己来自贫寒的单亲家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系的一名大四学生,毕业前夕突然自杀身亡。在蒋志辰自杀前的几天,也就是6月15日晚上,蒋志辰在博客上曾留言:
“我只不过想要一个温馨的家,我的父母却不能给我,而当我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臭猪(女友)却离开了我,最后我只不过想平平安安地毕业,这个希望也被熄灭了。我真的受不了了,真的撑不住了,也许最后,我只能选择,毁灭自己”
“真没想到,暑假里我想找一份临时工都是那么难。不敢想象毕业后找一份对口专业的工作该是怎样的情景,真的很不容易,现在已经不断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哪怕从事体力的活都行,然而,却还是那样的难找。”这是2008年5月23日刘伟写的“就业难”心得。
★ “病根”
有专家认为,我国教育长时期把所有的孩子都引导到考试分数的导向上,对于如何认识生命、认识自然、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家族的发展,在很多孩子心目中是空白的,因此,一旦遇到学业、就业上的困难,就没有其他的心理支撑点,容易走上极端。
★ “药方”
1、家庭
从家庭教育做起,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不只是一个人的,而是为大家的生命而存在,真正从心灵教育层面,加强价值观、人生观、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2、学校
(1)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不能过于重视“大学之用”,而忽略“大学之道”。
(2)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让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避免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职能的缺位,清楚地明白这项工作不是应付了事,而是实实在在为学生设身处想、解决心理问题。
3、社会
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如果感觉到心理有压力,学生们除了可以找校内的心理辅导老师沟通外,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来寻求帮助。
4、个人
一方面,可以向社工、辅导员、心理医生、或是朋友寻求帮助,消除心中焦虑,增加正能量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体育锻炼来释放内心积聚的负能量,使身心平衡,让抑郁远离自己。
编辑:韩健、陶姿璇
整合:人民网-人民日报、光明网、搜狐教育 、 东方网、东方卫视、瞭望东方周刊、 浙江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