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体制外视角:公务员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15-04-26      来源: 公务员必读    点击:

 

 

用体制外的人的眼光看,会不会感到公务员的优越感?答案是:部分人是有优越感的,还不弱。

 

先说结论:除了年龄大的,感觉稳定带来的优越感(这个下面说)。公务员的优越感来自于资源:一是资源交换的低成本性;二是信息资源掌握的独家性;三是公共资源变现的便利性;四是资源的持续性。分几个方面来说,可能有交叉的地方。

 

从年龄上来说,年纪大有优越感的,比年青的多。

 

年老的那一批:一是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对比现在的物资丰富,很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经历过种种运动,种种天地的翻覆,看着同龄的人,有些下岗苦苦挣扎,有些一直在没什么搞头的农村,有些成为边缘人,他们自己可能没什么能力,但恰好站对了位置,有单位分房,有对比工作,不低的工资,孩子可能还送出国,一对比,一种X丝逆袭的快感溢满浑身,优越感就来了。

 

年青的优越感少,那点儿工资够干毛啊,被程序猿、玩金融的、律师、会计、建筑这些行业,甩八条街,手上又没权力,有优越感才有鬼了。

 

从地域上来看,北方优越感高于南方,小地方高于大地方。

 

北方高于南方,这是我的感觉,不过也有点点根据,以前有几个部委搞过,本部门的幸福指数调查,都显示北方高于南方,有幸福才有优越感嘛。

 

小地方高于大地方,原因在于:一是大地方其实办事都比较规范,可以操作空间,不如小地方那么多;二是大地方人多,所以公务序列内人员也多,比如公检法系统的一个普通公务员,要去办房产证之类的东西,该怎么排队就得怎么排队;没一定的级别,公务员这个职业优势一点没有;三是大点儿的地方,金融,咨询这些高收入群体多,公务员那点薪水算什么啊。

 

小地方不一样,比如一些县只有十几,几十万人,特别是民族地区,公务员可能就那么些,大家都认识,要办点事儿,就一个电话,或者qq上说一句,可以办到体制外的人办不到,或跑很久才能办成的事儿。简单说,就是小地方比较容易:形成一个资源互换的圈子。

 

最后重点从岗位,特殊时间、场合的职位,特殊职位来说

 

先说岗位,官和吏不一样,官员是相对来说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资源。这里面官员的优越感,包括了大部分特殊职位的人有的优越感,和特殊时间、场合的职位的优越感。

 

以前有人给我说,他宁愿他叔叔是市委书记,也不想他叔叔是现在资产上10亿的商人。他这样解释的:一个资产10亿的商人买个房子,投个几百万给侄儿玩,渠道这些都铺好了,给侄儿一个事儿做,谁都会觉得这叔叔当得仁至义尽了。一个市委书记能给侄子什么,当开发商、圈地、贷款、修楼;或者投个酒楼,很多部门接待,都会在那去的;或知道市政规划,哪里圈个地;圈个矿场;或者找个政府扶持的项目,很容易做得风生水起。很显然后者得到的利益,大多了。

 

为毛有这种情况?因为前者的帮助,需要从自己体内抽血,花一个,少一个,真金白银,成本高;后者的帮助,只需要借助圈子内规则,进行个人情的互换就可以了,成本极低,而且这种帮助,只要在位一天,就会源源不绝,根本不考虑枯竭的问题。

 

所以,岗位产生的优越感,实际是手中握有的公共资源的庞大性,便利性、持续性,低成本性产生的优越感

 

特殊时间、场合的职位。这个没想好怎么表达恰当,大概是分两种情况。第一种:现在国情还是很多事情是人治,人治一定会有弹性。比如说,开车超速50%,该吊销驾照了,但认识人,完全可以销了;比如住改商是要严查的,但七大姑、八大姨,刚好是相关部门里面的人,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略如此,这么还是容易产生优越感。

 

第二种:利用消息来源的准确性,或者根据政策,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我知道的,比如一个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当年才是科级干部的人,在出租车顶牌刚开始卖的时候,倾尽所有大概买了将近30个,现在他凭这些出租车顶牌,大概每年都可以收入400多万的收入;比如预先知道城市规划,抢先就买了一块地,或者把那里的房子买了几户;

 

比如灾后,国家拨款重建房子,把自己的房子建在景区外面;比如前几年经济硬着陆,有人在自愿买卖的前提下,用不到50万买了三个富煤矿;比如乡上带头,带乡上人在那一块挖河沙。玩意儿太多了,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这些可以带来实际利益的东西,也能带来优越感

 

特使职位,这是体制内的说法了,集中在秘书、团干、组织部这几个身份。

 

组织部发官帽儿的,加上指导很多其他部门的工作,又是高配,有优越感。

 

团干升得快,级别高。

 

秘书从来是天子近臣,又是下面与领导之间的桥梁,学的东西很多,用心的化,自己进步相当快。权力大,升得快,人脉广。前段时间去某个省,以前那个省的笔杆子出身的省政府副秘书长,现在还在文联,没下放当书记,当地大秘的圈子说起这个事,都说他没混好,可见好的秘书仕途之坦荡。

 

(自知乎)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