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魂

发布时间:2015-04-26      来源: 法治文化家园    点击:

 

 李德顺 法治文化家园

作者小传:李德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改革和发展、价值论、当代文化等为主要研究领域。著有《家园——文化建设论纲》《邓小平人民主体价值观思想研究》《实践价值丛书》等。

 

■ 价值不是对象外部事物固有的,而是它和人的社会存在和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生活发展方式直接联系的,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尺度,来衡量任何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换而言之,世界上一切好坏或价值,都不是对象和客体本身固定不变的属性,而是以人为尺度对对象所做的判断。

■ 价值观念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形式,是每一个人形成个人人品的根基。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政党来讲,它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决定了这个国家政党的性质以及社会信什么,因此也将决定它的历史命运,比如它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有活力的还是僵化的。

价值,是以人为尺度对对象所做的判断

通俗地讲,价值指的是我们生活当中、口语当中经常用的好坏的概念。好是正价值,坏是负价值。好和坏是用一个正负的尺度来判断一切事物对于人的意义。跟好坏相关的同类性质的价值词,生活当中有很多,比方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一件事重要不重要、值得不值得、应该不应该等。所有这类词,在生活当中、口语当中都可以用好和坏来表示,所以国内外对“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的概括就是研究好坏的问题。这个好和坏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呢?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事物、不是一个实体,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它固定就一定是好或者一定是坏。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尺长的东西这个长度的概念,对谁来说都是一样的,一尺就是一尺。但我们在用一尺长的东西时,可能在一些地方不够长,在另一些地方又反而嫌长了,这种长短的概念就是价值的概念。再比如说,有一个故事叫小马过河。小马要过河,问老牛说河水深不深啊,老牛说很浅。小松鼠却说河水深的不得了,我们淹死几个了。那么河水到底深不深呢?小马的妈妈说你自己走走看吧。小马自己过河时,发现河水既不深也不浅,很顺利地过去。河水到底深不深?我们就要明白深浅这个概念和深度这个概念是不同性质的。河水的深度是多少,比如水深一米或者一丈,这是描述河水本身客观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因人而异的、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而深浅则是一个价值概念,就像我们饭煮硬了还是煮软了,对牙口不同的人来说,他的判断是不同的。

从理论上来概括,就是价值是主体性的、是因人而异的。要问什么东西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它思考的方式和根据是对谁来说、用谁的尺度来衡量、以谁为准。价值不是对象外部事物固有的,而是它和人的社会存在和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生活发展方式直接联系的,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尺度,来衡量任何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换而言之,世界上一切好坏或价值,都不是对象和客体本身固定不变的属性,而是以人为尺度对对象所做的判断。

所以,以哪个人、以谁为尺度来进行判断,就是各种不同价值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根本不同点。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它是谁的,这个必须弄清楚,不可能所有的人价值观念体系都是一样的。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理论,是把价值和价值观念这两个词区别开来。价值是指客观的社会存在关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状态。价值观念则是对它的反映,受它决定,同时意识存在又有反作用,能引导它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去创造、去追求。价值和价值观念,一个是客观的东西,一个是主观的东西。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人主观的一种精神状态,实际上就是反映人的社会存在,表达人的价值追求。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条件出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就像鲁迅说的,贾府上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因为焦大是贾府上的一个奴仆,他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等,决定了他的审美观、婚姻爱情观和贾宝玉是不一样的。用贾宝玉的眼光来看怎么都是林妹妹最好,但是用焦大的眼光来看,林黛玉虽然长得漂亮,但是病恹恹的、小心眼、老耍脾气,伺候不起。焦大和贾宝玉对林妹妹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就是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所以,世界上人的存在是多元的,我们不但有地区、民族、文化、历史的差别,还有性别、行业、个人经历、生活条件等许多方面的差别,那么社会上的价值观一定是多元的,而且即便价值观一样,也并不一定表示大家都会采取一样的行动。至于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多冲突,思想观念的冲突,特别是利益冲突,这些都是价值冲突,不是事实存在知识和真理的冲突,而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是基本利益、立场、导向、追求的冲突。

树立价值观念,是为了正确认识自己

强调一个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这不是向你灌输知识,也不是告诉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要让你确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是让你正确认识你自己,让你知道你自己是什么人、生活在社会的什么境况下、有什么样真实的需要、有什么样的能力,在你的需要和能力当中,你现在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首先是什么……价值观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的,一个企业要有一个企业整体的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也会有它核心的、主体的或者叫主导的价值观。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根基在于主体的自觉性,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从这一点出发去选择自己追求探索创造的目标。

价值观最忌讳“傻子过年看邻居”,比如现在社会流行什么,我就认为什么好。或者是我崇拜的名人他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从价值主体性我们可以联想到价值观念主体性,价值观念的主体性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但是对同一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当中理想和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想把握好价值观的建设,重要的是自觉。就像贾府里的焦大和贾宝玉选择老婆的尺度标准应该怎么定,贾宝玉要知道贾宝玉自己的,焦大要知道焦大自己的,这样形成的价值观才是自己可靠的、对他自己有益的。价值观的特点是它虽然有主观性,在社会上也是多元的,但是社会上价值观的多元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每一个主体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理解好自己,我就是我,我只能要或者应该要的就是这个,别的诱惑动摇不了我、改变不了我。

“价值论”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对价值多元论提出疑问——价值多元,那怎么统一?其实,在科学知识真理问题上,每一个题的正确答案是唯一的,比如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但价值问题的统一并不是单一的。国内外学者进行大量的研究和争论后,提出的结论性看法是价值和文化的统一,它不是把大家都修理成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观点、一样的结论、一样的话语,而是一种多元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价值观的主体性和多元性面前,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叫做面对多元化、坚持主体性的态度。多元化是一种客观现实,而主体性是每一个主体自己要把握的原则。就好像在十字路口上,往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走的人都有。我们不能规定世界上只有一条路或只准朝一个方向走,但对个人来讲,你只能选准你自己要走的一条路,而不可能同时朝四面走。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样一种价值意识——面对多元化坚持主体性。

在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科学共产主义价值观时,马克思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很多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老去琢磨马克思说的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其实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描述,很多是直接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反正把未来想象成为一个美好社会,怎么美好就怎么想象。而马克思为无产阶级确立革命价值观时,他真正做的工作是让工人阶级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比如工人阶级是个什么阶级,它处在社会的哪一层,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应该和能够担当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这是马克思为共产党人、共产主义运动、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建立价值观的起点。工人阶级有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就从自发到自觉,就对自己的地位和使命有了深入的、正确的、有效的认识和把握。

价值观念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形式,是每一个人形成个人人品的根基。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政党来讲,它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决定了这个国家政党的性质以及社会信什么,因此也将决定它的历史命运,比如它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有活力的还是僵化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等等。世界上的争论分歧困惑往往不是知识的问题。知识问题有科学家有专家研究,闹明白了是什么就是什么。只要科学实践证明了它是真理,任何人都得接受。而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思想生活当中的纠纷和冲突,都是在价值判断或价值问题上。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来讲,价值观的形成是人格形成的内在标志。而对国家社会来讲,这个国家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的形成,是这个国家社会自我定型的标志。

公平正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大家越来越觉得我们的国家社会、我们的政党价值观建设的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为对中国经济上、军事上、科技上的崛起,全世界好像都没有争议了,但是西方一些思想家老认为,中国经济越发展,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不解决,将来越可怕或者越微不足道。撒切尔夫人当年就说,中国能输出电视机,这没什么。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可输出,所以中国不值一提。所以,胡锦涛同志任总书记时,就给有关部门下达了一个任务,就是研究提炼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什么?这个工作从2005年启动到现在快十年了,已经有了一个文件上正式的说法,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我们讲价值观念是主体性的。谁讲价值观念就是要讲你自己心里真信什么,你要什么,你追求什么,你想达到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这个真心话对别人讲,你是亮明自己的旗帜,展示自己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承诺,是你对团结合作做出的一个承诺。那么,社会主义价值观从主体性上来讲,究竟是说谁的价值观?它首先应该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中国政府坚持的核心价值,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坚持的核心价值观。然后,我们党的宗旨叫为人民服务,那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为人民服务要落实到哪些目标和方向上?都需要通过价值观来凝聚和表述出来。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不是怎么教育别人,而是要说明自己。

这套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这个中心应该是公平正义。习近平同志在文章中曾讲,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内在要求。他特别在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政法工作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邓小平说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种说法的本意也是实现一种社会公平。其实,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做出的最大选择和承诺。社会主义如果追溯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老祖宗那里,包括康帕内拉开始,一直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时,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公平。而他们在设计未来美好社会的时候,最终想象的就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公平的社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的社会,这也是一个公平正义型的社会。

所以,从思想理论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它的最大成就或最大贡献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自由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把自由这种追求基本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有三个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但在实践中,博爱首先被淘汰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党、政府会以博爱为旗帜,博爱现在只是慈善团体的旗帜。自由和平等从道理上讲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实践中,有的时候只能保一个,那保什么?资本主义的实践证明,它那个历史阶段所能做到的主要是自由,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市场经济等,按照这种逻辑,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由主义的同义语。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西方国家最先进的、最前沿的那些思想家们也已经提出这个问题来,就是如果不解决公平问题,自由也不能再发展了,自由也不彻底了。所以像罗尔斯这样的当代最有思想的思想家,他们都以公平做旗帜。社会主义则从一开始许诺的就是公平。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那么多说什么?就是揭露剥削的秘密,它的必然性、生命力和结局。所以,社会主义从根子上、从理论上一开始就是公平正义。

正义这个词定义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叫自由型的,即自由就正义,不自由就不正义;一种叫公平型的,即不公平就不正义。我们中国现在改革开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社会公平问题。现在全世界国际政治冲突的一个最大呼声是什么?公平。所以,公平正义既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代世界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新华日报记者颜云霞根据李德顺教授在南图的讲座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