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司改评论(1)功夫在诗外:法治的面子和里子

发布时间:2015-04-26      来源: 法律读库    点击:

 

来源于微信公号:徐徐道来,作者徐尔双。法律读库转载

 

有人问徐徐君,你觉得中国的法律像什么?

徐徐君答道鸡毛,一地的鸡毛

徐徐君为什么会觉得这有着庞大的法律文本体系的国家的法律会像一地的鸡毛呢?

因为在几乎每个人的心里,还没有关于法律到底是什么的认识。而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和工具这么一个传统教育的结果下,人们只会功利地在自己需要法律的时候,从地上去拾起那一根根散落得到处都是的鸡毛不济的拼凑成扇子,好点的拼凑成鸡毛掸子,然后弱弱地向对方挥去……打得动的,人家会跳跳;而人壮皮厚的大块头,会理你?

也许你会说,咱们不是要建设法治社会吗?你看,各地的新闻,大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干劲十足呢!再看来轰轰烈烈的司法改革,壮士断腕、刮骨疗伤呢!

为了避免关键词屏蔽和说教式的科普,咱们来一段故事,试着去摸一摸法治的面子和里子。

 

无论是念书还是考司法考试,在宪法的重要知识点里,都有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而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背出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民主科学的文化、发达的民主政治等经济、思想、政治条件。而为什么市场经济是近代宪法的经济条件呢?我们还能噼里啪啦地背出,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市场经济要求有统一的市场,打破地方割据的局面;市场经济要求平等交换,反对特权。背书考试时,我们都知道自由、开放、平等,然而一到现实里,却连按图索骥都不会了。我们甚至会指着那一部部出台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规章制度,说这就是法治。

徐徐君要说,是啊,是法治,那只是法治的面子,否则按照文本的数量级来考量是否是法治,那么那些靠判例和习惯来判案的英美法系国家就是相当的落后了,甚至不如咱们东北边的那个牛A的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那法治的里子会有哪些呢?回家看看咱们的电器,出门看看这个世界,高大的楼房,我们享受现代化和市场化所带来的福利,我们可以利用那些已经升级和相对成熟的技术,完成电子设备和各类建筑的制造和修建。然而,他们真的是一开始就这样么?

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结合建筑的发展史,我们来看看里面摩天大楼里究竟有哪些里子。

 

首先,思想基础

世界上,第一个超过教堂高度的建筑是1884年修建的高169米的美国华盛顿纪念碑,第二个是1889年修建的高300米的法国埃菲尔铁塔。这两个建筑,一个是献给一个人或者说一种精神,一个是献给一个世界工业革命。

而在此之前,从公元前2570年吉萨金字塔群里原高146.6米的胡夫金字塔起,到1880年耗时600多年才竣工的全高157.3米的德国科隆大教堂,此间全是为天国、为神而修建的建筑。为什么没有世俗的建筑能超过它们?难道真是因为教堂的顶端住着上帝?

回到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涉及垄断的教会势力异常强大,控制着广阔资源的教会势力拥有着财富、思想和权力的超级大权,甚至包括知识、信息。事实上,拥有了无上财富和权势、能控制人思想的教会决定了教堂的高度和世俗建筑的高度。你哪怕能修一栋办公楼,但你敢修么?在咱们东北边那个牛A的国家里,你觉得某永远光荣而正确的领袖雕像周围的建筑能超过领袖雕像高度么?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兴起,新教对天主教的冲击,陆续从教会和蒙昧中走出来的人们,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开始为自己在世俗的一切而奋斗。由是,从神到人,从压制到解放,当自由成了大多数人共同的选择、成为了近代几乎一切问题的发端时,那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的人才可能为自己心中的英雄、为自己的历史以及为自己的生活修建为人、为尘世、为当下而存在的建筑

建筑从神本位到人本位,其背后经历过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变化,并建立起了一套为人修建高楼的新的伦理精神和体系,这是一个强大的思想基础,否则再高的楼也会被众人推倒。

其实,要建立法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得思考,这一部部的法律背后到底分享着怎样一种价值的取向,是由怎样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在驱动,这些法律以及我们的法治建设所保障的究竟是什么,是那些一天一变的策略、应对、一时一地的需求以及那32个字,还是那些长期不变的、根植于人的本性所追求的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得思考,我们是否已经围绕这种价值取向或者说核心的价值观、为我们要建设的这个法治社会提供了新的符合人自然的伦理精神,而且这种伦理精神能够被人们广泛的认同,并从内心愿意去遵守和执行……

等等这些,构成了建设法治大厦的思想根基,成为了法治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

 

其次,生态系统

现代高楼大厦的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由、健康、开放的市场,并非只是一个完美的设计、一个完美的想法,而是需要实现这个设计和想法的现实资源。

盖大楼,你得有职业化的产业工人。这和过去修教堂不一样,一副壁画都可以画个几十年、上百年,而是需要大规模的产业工人进行集约化的劳动。首先就需要解决人力的问题。又比如,近代和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分工产生效能。为了提升效能,需要对生产的过程进行分割,并设计出一套符合效率的生产方式和流程,哪些地方是设计师,哪些地方是建筑工人,进场作业的流程又是怎样,等等,你得细分。

但除了这些内生的要求外,建造大厦所需的一切外部材料,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生态系统。从小,我们被教育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而实际上追溯这个历史,他是第二十三位发明电灯的人。但他为什么被记住了呢?因为他实现电灯使用的这个生态系统。首先爱迪生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开设电厂,架设电线的工作,如果没有电网建设,你发明电灯是不管用的,这为他在1906年用钨丝做的灯泡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相关的比如安全问题,如果大家经常没事儿就触电的话,电灯是没法进行广泛的应用的,还有保险丝、发电机、地下的导体网路、绝缘的插座,等等。而这些东西,爱迪生想到了,他发明了发电机、绝缘电线、分流电路等等等等。

一个东西要用起来,必须有很多的前提条件。所以,在严格意义上,爱迪生没有发明电灯,而是创造了以电灯为核心的相关环境。同样,在建造大厦中,还需要各种资源,比如人们的需求,比如质量稳定的钢材、水泥、水管、水泵、下水道、电线等原材料,比如电梯、空调、除湿等设备,比如不断发展地建筑技术和工艺以及日后的管理、维修、养护等等,这些都不可能由一个建筑单位来完成,而这些又都构成了建筑单位上下左右的产业链,他们一起又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市场生态系统。

其实,早在华盛顿纪念碑和埃菲尔铁塔之前,美国各地的大楼的高度就开始往上攀爬,五层、十层、三十层……他们不断地为今天的大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经验和挑战。当人类可以自由的建造建筑,当修建大厦的生态系统已经具备,建筑的高度就不再会被束缚,建造它的人们会不断努力地去触碰一切的可能,让摩天大楼矗立在上帝创造的人世面前。

我们说“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部或几部法典并不能说明什么,支撑起法治社会的是一系列围绕这个法治形成的生态系统当这个市场出现了因应司法而形成的合理分工,并形成了健康有序的产业链,并和司法一道形成一个良性的、庞大的生态系统时,也许一切改革措施不过都是顺水推舟的结果。然而,眼目前,咱们这个市场围绕司法进行的产业究竟有多少、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我们到底向市场开发了那些东西?

 

第三,资本

大楼要不断地往上升,一次次的突破极限,除了前面罗列的一系列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资本。

每当楼层攀高一层,它所需要的技术、物资以及所需要的现金都是不同的,而且楼房越高,成本越大。比如高层住宅,24米以上、50米以下为二类高层,50米以上为一类高层。排除土地成本,12层楼以上就需要2个电梯,而11层只需要一个,同时人防地下室也是不菲的分摊;高层建筑的打桩深度不同,15米的持力层和65米的持力层工程造价相差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建造过程中,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的种类、钢材的钢筋含量等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别,成本完全不同。而且,摩天大楼修建完毕,其日后的养护、维修所要耗费的资源也是比一般的高楼超出相当大的费用。所以,修造摩天大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了一个城市或国家的经济繁荣情况。

一座高350米的大楼,基本投资额都是在30亿元以上,有可能达到50亿、60亿,如果更高,就有可能上百亿。而从世界各国以及中国建造摩天大楼的历史来看,这些大楼都是这些国家或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兴建的。经济繁荣,则意味着社会充满了巨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就是资本。有人做个关于世界高层建筑前一百名的一个统计,其中有61座在中国。而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将建成的摩天大楼的数量是1318座。这个资本量需要多大呢?2012年的投资额为1.7万亿,大家可以算算。

要想建成摩天大楼,须要有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而繁荣的社会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充沛的流动性成为建设摩天大楼资本来源所不可或缺的条件。要构建法治的大厦,也是这个道理,须要以这个社会充分自由的发展和平等博弈为前提。一个部落、村落,不可构建出法治的大厦,顶多会出现一些熟人间的规则;一个缺乏资本、人口和流动性的城市,其形成的只有刻板和没有变化的制度;而只有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流动性的社会,且人与人之间能平等、充分地进行交流、博弈和相互妥协的社会,才能产生丰富而良性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正是建设法治大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的规则资本

 

这里,问题要回到一个基本的面上,让每个人守法、遵法、护法,要实现法治,究竟是社会管理者的事,还是社会每一个人自发的事?也许我们会发现,社会的发展从来是不以一个人、一群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无数人日拱一卒的结果,是无数个畏畏缩缩的你、我所构成的、推进的。而要实现真正的法治,从来就不在一个组织机构之内

在大学念书的时候,读到了陆放翁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写给他儿子陆遹的,所以叫《示子遹》。写这首诗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84岁高龄,说不定哪天就会去见他的先祖,因此,这首诗可以看做他老人家关于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点交待。其中,有这么两句,记忆尤深,“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当时,咱读不懂,为什么“功夫”会“在诗外”呢?不是照着人家的优秀经验整就行了么?国内的不行,国外的,再不济来个中西合璧?十几年的光影chua chua地就过去了,然而这句话在说什么,也越来越明白了。

要实现法治,“功夫”真的“在诗外”……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