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难“红顶中介”,再促简政放权
发布时间:2015-12-16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针对“红顶中介”等中介机构变相设置行政审批门槛,导致简政放权出现“中梗阻”、加重企业负担等问题,河北对省政府部门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进行了集中清理规范,从12月中旬开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开,中介服务机构还要建立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执业公示、一次性告知、执业记录等制度。(中国青年报 12月15日)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对简政放权提出更为明确的方针,规划了2015年简政放权的“路线图”——重点是要围绕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拿出硬措施,打出组合拳。
红顶中介,是一种腐败现象,指政府官员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蚕食着行政审批权红利。《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营利性的经营活动,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严防以“红顶中介”替代行政收费的现象,可见,“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的红顶中介,已然与当下加速推进简政放权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清理“红顶中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红顶中介”是廉政建设和简政放权的最大绊脚石。红顶中介以服务费、会费、协作费、咨询费的名义 “分红”,要么以高房租、超额水电费等享受向主管部门 “进贡”,有甚者直接将资金划转至主管部门或者所属事业单位。正是一个个“红顶中介”的存在,让本该简单的办事流程变得复杂化,让办事群众更加摸不到头脑,多跑了冤枉路,多费了辛苦钱,最终引得群众怨声载道,极大地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精简审批项目、规范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服务环境。然而,一些垄断性强、依附于行政审批、与政府部门存在利益关联的中介机构,变相设置行政审批门槛甚至乱收费,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红利。
首先需要制定标准化的审批流程。在标准化缺失的情况下,不仅审批事项的依据、条件会缺失,实施审批的流程也很不规范。由于对审批的界定缺乏统一标准,同一事项在不同地方或部门有不同的审批标准;实施审批事项的依据、条件不明确,审批程序不规范、审批时限无要求,审批行为、审批权力行使不透明,部门之间、法律规范之间互为前置、互相矛盾的审批怪圈大量存在,相互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简政放权的贯彻与实施,因此,应加快审批流程的标准化制定。
其次要加快建立完善权责清单制度。行政审批权责不清、权力过分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是导致“任性审批”的重要因素,也必然导致暗箱操作和寻租行为。建立清单制度,将梳理出来的权力事项规范化、责任明晰化,就是为行政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的笼子”。通过梳理,将各项权力制作成一份“瘦身”的、清晰的,让群众看得明白的清单,形成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中央和各地方权力清单制度正在积极实施,地方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权责清单运行细化机制,实现权力清单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
最后还要全面清理并废止非行政许可审批。国务院已决定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各地也在跟进之中。非行政许可审批,对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外资在地方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破除垄断,河北明确审批部门今后不得以任何形式指定中介服务机构,对具备相应资质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应同等对待;申请人已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事项,不得再委托同一机构开展该事项的技术性审查。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管的社会组织及其举办的企业提供中介服务的,一律不得借助行政权力垄断经营、强制服务。政府部门还将对中介机构及其从业者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中介机构管理长效机制。
只有建立起对中介机构和从业者的长效管理机制,并且加强监督,才能真正落实对“红顶中介”的规范管理,从而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的贯彻与实施。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