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时评:万众创新,政府革新要先行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政府革新先行,就是要打破种种体制机制障碍,给科技创新自由生长的空间

日前,上海《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正式出台。22条意见引发多方关注。人们关切的是,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究竟会拿出什么样的政府资源、资金,动用什么样的行政力量,去参与全球竞争,完成顶层设计的任务。

梳理22条意见措施不难发现,上海拿出的最大资源是体制机制变革,最强的推动力是政府管理创新。22条意见措施,涉及科技、教育、财税、金融等诸多领域的改革,处处可见政府简政放权、创新管理的思路。这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路线图,更是政府自身改革创新的时间表。

科技创新的最大障碍在哪里?在于体制机制的藩篱。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到小组讨论现场,痛陈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遭遇的层层审批、效率低下问题,导致一些科研项目“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

在前期的深度调研中,上海也发现,现有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政府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化投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还不健全……这些不足和缺陷,正影响着创新的步伐。

“好的环境不是靠管出来的、不是靠政府的计划排出来的、不是靠财政资金扶持出来的,是靠科学的制度释放出来的。”政府革新先行,就是要打破上述种种体制机制障碍,给科技创新自由生长的空间。

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政府革新先行的意义,就是要以自身的引领、表率作用,为科技创新带来巨大磁场效应,推动社会创新文化的形成。

先进生产力的出现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为政府行政力量所左右,它总在寻找适合它的土壤和环境。今天的全球化竞争,与其说是科技创新的竞争,不如说是科技创新文化的竞争。越是创新文化活跃的地方,越容易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羡慕别人深厚的创新文化。当我们从上海世博会上近距离感受无所不在的创新脉动,当我们慨叹于美国硅谷创新企业和科技人才的集聚,当我们羡慕工业4.0时代领跑者的创新思维,有没有思考过:那些深入骨髓的创新文化背后,除了历史的积淀,还有政府对创新文化持续培育、引导、呵护的努力?这种培育、引导、呵护,就是政府对自我角色的精准定位,对自我权力的约束,以及对市场的充分尊重。

培育和呵护创新文化,这是政府改革创新的更大价值。

不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不仅会束缚住科技生产力,更会形成文化与思想的桎梏。在需要逐级请示、层层审批的制度下,我们已然习惯了对权威的服从,对经验的盲目轻信,对实证研究的轻视,如何能够培育出自由创新的文化?

政府改革创新,破体制障碍、拆制度藩篱,除陈规旧矩、扫暮气旧习,由此带来更高的行政效率、更好的公共服务,促成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关系。这些变革必然对科技创新文化土壤构建形成广泛深刻的影响。

37年前,我们的科学工作者用满腔热忱拥抱“科学的春天”。今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眼界和胸襟,用改革来拥抱“科技创新的春天”,也惟有改革才不辜负这新意盎然的春色。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29日 05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