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把脉“简政放权”再推进四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5-05-28      来源: 中国网    点击:

把脉“简政放权”再推进四个关键词
 
 来源:新华网       字体:
 

  在我国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简政放权”成为本届政府改革逻辑中重要的关键词。近段时间,“证明你妈是你妈”、“端菜”、“点菜”、“中梗阻”等语词数度被提及,这些热词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简政放权再推进面临的问题与施力方向。

  “点菜”:“端菜”变“点菜”,改革以老百姓需求为导向

  出国旅游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去派出所开“无犯罪记录证明”要求提供“无罪证明的证明”……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明,近来频被曝光,以至于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有感而发地说,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实际上“办事难”的抱怨早而有之。媒体调查显示,百姓、企业办事不方便、不满意的状况广泛存在。其中,流程繁琐、手续复杂是很多百姓去政府办事的普遍感受。

  在简政放权持续推进过程中,为何还出现如此状况?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李建明分析,新一届政府一再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但官本位的体制实行了几十年,并非立即就能转变。

  “虽然在确定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时候,邀请专家参与评估,但主导是政府部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说。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对下放什么项目有决定权,更像是政府“端菜”。

  多位专家表示,过去,部分地方的改革只管“送菜”,不关心“菜品”,对于群众需求更像是闭门造车式的供给,没有主动作为。但今年,简政放权的大思路让政府由“端菜”变“点菜”,一字之差却能折射出政府角色和观念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使改革能够真正符合市场和老百姓的需求,政府部门将“端菜”变为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深化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

  王满传说,政府部门已取消和下放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不强,对改革成果的感受并不明显。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确定放权的并非老百姓迫切需要的。

  “中梗阻”:权力迷恋导致地方政府“慢半拍”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的“当头炮”和“先手棋”。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成果不断显现,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然而,权力在下放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不愿放权”、“明放暗不放”、“剪指甲”等现象,进行了两年多的改革仍有落实不到位之处。

  多位网民表示,这项改革与群众的期待和经济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地方政府要么把权力事项捆扎打包,以减少项目数量;要么搞政策取舍,没用的就下放,有利可图的就抱在怀里。”网民“晚平”说。

  也有网民表示,一些地方出现了“放小不放大”、“放虚权不放实权”等乱象。“有的部门对触及深层利益和权力的改革不敢跋涉险滩、啃硬骨头,继续等待观望,有的部门对权力寻租的继续青睐,甚至企图从中寻觅更大寻租空间。”网民“小谢闲”说。

  简政放权过程中出现“中梗阻”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部门利益作祟。

  “在简政放权过程中存在的‘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就是一个生动写照。从中央来看,一些权力部门,担心取消和下放权力后,自身利益受损,地位降低,所以就不愿意放权。”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马宝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央党校教授王军也表示,政府部门过去习惯于行政审批、发号施令,现在要转向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来体现自身利益,是很痛苦和困难的。“所以,避重就轻、拖延改革就成为一些政府部门自觉不自觉的行为表现。”

  专家认为,彻底解决简政放权中的“中梗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动“自己的奶酪”。

  “现在要对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通过第三方评估,列出清单,明确哪些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该下放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邓文奎说。

  “最后一公里”:地方政府对权力“接不住、放不下、管不了”

  但也有网民认为,“上有领导指示,下有群众呼声,地方政府并不完全是因为恋权而不动,更有可能是因为大刀阔斧的放权,让地方不知所措。”

  据报道,在中央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一些地区推行“强镇扩权”试点,但有的地方在接收过程中,出现了权力“断链”问题。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就是遇到这种问题的试点镇。

  晋城市发改委综改办一位负责人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行政许可及审批权限下放得很彻底,权力直接交给镇里使用,赋予了巴公镇更多发展自主权。但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许多干部表示,权力下放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反而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虽然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放权步子迈得太大,没有考虑到镇级政府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权力放羊’。”一位干部说。

  这种现象与马宝成的分析相符。马宝成认为,简政放权堵在“最后一公里”的另一原因是地方存在“接不住、放不下、管不了”的问题。“接不住”就是对下放的权力还适应不了,“放不下”就是对上级下放的权力不愿意下放,留在自己手中以谋取利益,“管不了”就是监管短板,不会监管,影响了简政放权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百姓的不满意。

  然而,另一种情况则更让地方政府不知所措。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认为,目前地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中,大多数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地方无权自行取消,遇到“天花板”后无法逾越。

  马宝成表示,“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出现,与地方政府在“管”的方面不知所措有很大关系。“实际上,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后,由于硬件设施落后、技术手段跟不上、人才缺乏、监管方式单一等因素,使得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地方政府在权力下放时不宜“冒进”,应该坚持分类下放的原则,像婚姻登记之类的便民事项权限可以直接下放,而像行政审批、监管之类的权力则更适合通过成立分局、分中心等方式间接下放。

  “非行政审批”:退出历史,政府权力再瘦身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近几年来政府一直在做的工作。

  自2013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各级政府大量削减行政审批数量,有效释放了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了政府效能。据报道,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已先后开展7轮清理工作,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209项。

  然而,部分削减的行政审批事项,却以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形式重新出现。

  专家介绍,非行政审批一直以来被称为行政审批的“制度后门”,之所以长期以来取消不掉,与一些部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

  “比较普遍的情况是,部门走走内部程序,发个红头文件,就搞了个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国务院审改办新闻发言人李章泽说,“在这种情况下,非行政许可越来越成为面目不清的‘灰色地带’,大量边减边增的行政审批事项就是从这个‘灰色地带’冒出来的。”

  李章泽表示,这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设定多数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束缚了经济社会的活力,所以亟需清理。

  为了整治这一问题,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在前期大幅减少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

  专家表示,这标志着“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曾经长期存在、亟待清理规范的“偏门”被堵住。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