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吴丽娜 黄玥)奇葩证明各式各样,审批盖章跑断腿,地方政府部门推诿懒政,处长给部长把关……细数简政放权“中梗阻”,不少百姓深感其弊。近日一个“吐槽者”被请进中南海,给简政放权把脉话诊,堪为百姓“点菜”的样本。
3月23日,桔子水晶酒店CEO吴海就企业经营过程中与地方政府“交手”时遇到的问题发出一封题为《做企业这么多年,我太憋屈了》的公开信,“喊话”李克强总理:“对企业不好就是对人民不好”。
随后,公开信不断被转发和评论,吴海将自己的“心中块垒”重新整理装进信封,寄给总理,随后他受邀参加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召开的座谈会,为如何进一步简政放权、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言献策。
从吴海发布公开信到国办召开座谈会,其间距离不过50几天。50几天的时间间隔,体现了政府着力解决改革实质问题的迅速反应,表达了中央层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及把改革扎实推向纵深的决心。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简政放权从抓数量的‘第一季’,转为了抓质量的‘第二季’。”在“第一季”中,针对如何放管结合、啃“硬骨头”驱“拦路虎”,本届政府减少1/3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第二季”简政放权再推进,聚焦地方政府如何接权、管权等,进一步解决“中梗阻”等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说,人民群众对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最有发言权。他提出,要开门搞改革,从政府部门“端菜”变为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突出问题入手。
吴海成为“点菜人”,他的公开信剑指简政放权中“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用亲身经历讲述了简政放权从中央落实到地方过程中存在的病灶:滥用职权收受“特种税”,执法过程中标准不统一、部分审批程序复杂,各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规定不一……吴海吐露出了企业注册审批程序复杂的“憋屈“。
“吴海等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都出在简政放权的‘最后一公里’上。改革需要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对自己开刀,而这样的观念和决心,需要从中央贯彻到地方。”公安部新闻中心副主任陆红燕分析说。
简政放权施行以来,中央强力疾呼并出台一系列改革方案,但一些地方政府不推不动,守着既有利益,因着工作惯性和惰性瞻前顾后。”现在的情况是‘国务院已经过河了’,地方政府还在摸石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指出。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古用今,传递了权力不可滥用的信号。而正是一些地方层面的权力任性、信息壁垒,成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难题。
改革进程中遭遇“中梗阻”问题亟待解决。如今,百姓“点菜”政府“接单”的样本,值得点赞。它不仅体现了简政放权再推进新思路,也给一些地方政府警醒和启示。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中央与地方的上下接力,也需要地方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明晰职责,共享信息。
简政放权进入深水区,突破口不仅是自上而下的“端菜”,更应是自下而上的“点菜”。吴海的样本,是高层对具体改革领域有针对性的表态与回应。地方政府同样要畅通渠道,接受来自百姓的“点单”,积极作为,有意识地回应“憋屈”,做到让百姓满意。
“群众和企业满意不满意,实践效果如何,是检验简政放权成效的根本标准。不能光看你下了多大功夫,数字上取消下放了多少,关键要看群众和企业办起事来是不是快了、花钱少了、成本低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认为,样本真正的意义恰在于,将对个案的回应,上升为制度层面的改革。
四个关键词
新华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 于子茹)在我国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简政放权”成为本届政府改革逻辑中重要的关键词。近段时间,“证明你妈是你妈”、“端菜”、“点菜”、“中梗阻”等语词数度被提及,这些热词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简政放权再推进面临的问题与施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