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监督渠道通畅,民众给出的“差评”会影响到官员的前途,想必类似的刁难会少很多。
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一连讲了三个故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他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总理讲到的三个故事中,“证明‘我妈是我妈’”就发生在前段时间。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在网上搜索“奇葩证明”,你会发现各种稀奇古怪的案例,像卖房要开单身证明,创业要开“不扰民”证明,找工作要开品行端正证明,真是中国之大,无奇不有。过去这样的新闻都是被当作笑话,如今则难免有些沉重。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新一届政府强调简政放权,光是2014年国务院会议就21次部署简政放权,迄今为止已经多批次下发专门文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自然而然期望情况有所改善,如今总理痛斥奇葩证明,有必要发问的是,简政放权遇到了什么问题?
简政放权难落实,首先是因为政府部门改革效率存在问题。和其他诸多政策落实路径一样,目前的简政放权工作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再由各级政府上传下达继而在地方落地。这个过程经常会遭遇所谓“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困境,“不出中南海”当然有些夸大其词,现实中更多时候是表现为“落实慢”。因为各种人为障碍,改革的好政策往往难以落实。这些障碍具体是什么,体制外的人难以知晓,李克强总理过去谈及这方面的困境时曾多次要求简政放权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而在前段时间,他又痛斥“国字号文件国务院通过了还要处长们‘把关’”的现象。总理并非无的放矢,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还是处长重复把关,它们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何解决这种“制度性耽搁”,无疑是推动简政放权的关键。
简政放权难落实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改革往往会削弱官员的权力,而这种变化最终往往又会影响其利益。所谓庸政懒政现象,其中不少就是简政放权带来的条件反射,过去是乱作为,如今是于上敷衍塞责,对下不作为,喝茶看报式的单位生活死灰复燃。这一方面说明目前的官员考评和追责体系不完善,对“为官不为”行为尚未有应对策略;另外也提示我们,民众对官员产生的压力有限,诸如“证明‘我妈是我妈’”这类要求之所以被提出,除了政府部门内部关系未理顺外,客观地说,它们也将“官员敢于得罪老百姓”上演到极致。如果监督渠道通畅,民众给出的“差评”会影响到官员的前途,想必类似的刁难会少很多。简政放权都涉及到具体的权力,落实情况如何,民众最有发言权,打通“最后一公里”,不妨让民众出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