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取消非行政审批,让办事更容易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 深圳市法学会    点击:

只有增加民意评价的权重,让作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公众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以为难百姓为己任的“奇葩审批”,才能越来越少。

“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进一步简政放权时,李克强总理引用近期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批评某些政府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悖论或许有些极端,但类似的事我们却经常碰到。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常要办点事,总少不了跑腿、盖章,一遍遍出示各种证件,反复证明“我是我自己”。虽然觉得麻烦,但也习以为常。只是在中央政府力推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事才显得特别扎眼。

也是随着简政放权的进一步推进,我们才知道,这些无休止的证明、同意、审核,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非行政许可审批”,很多并没有法律依据,属于需要转化或者消灭的对象。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了有一段时间,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并不明显,“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劳模被盖章难哭了”等极端的例子仍在冒出来。

总理都觉得荒唐的事,为何一些政府办事机构就是抱着不放,乐此不疲?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既没有必要,也起不到管理效果?

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是利益驱动。审批是现实的权力,也会带来实际的利益,潜藏众多的寻租机会。比如落马的发改委煤炭司“两亿司长”魏鹏远,虽然官阶不高,但因为掌握重要领域的审批权,上门送钱的络绎不绝。因为手里掌握审批权,根本不用主动索取,批给谁、给谁先批,只要个人稍微动动笔,就可能影响数以亿计的资产和财富。这样有“含金量”的权力,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在一些具体的办事机构,虽然没有这么大权力,但任何审批往往都伴随收费,都会带来实际的收益。这就导致很多人抱着权力不肯放手,即便要求取消下放审批权,也先放那些利益小、油水少的事项,关键的重要权力,或者合并同类项,或者明放暗不放,或者转移给与自己有关的“红顶中介”。简政放权的红利,就这样被克扣蚕食,无法落到市场和民众身上。

除此之外,政府爱审批,也可能是一种行政惯性和路径依赖。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审批和盖章,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取消审批之后不知道干什么了。这是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长期以管制和审批取代监管,导致部门和公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也欠缺这方面的能力。盖章罚款很容易,科学监管却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执法水平。实际上,“证明你妈是你妈”式的管理,根本无法堵住安全漏洞,保证公民的利益和安全,更像是走过场和推卸责任。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的第三个故事,是在福建投资的某台商代表反映,他在大陆营商最大的困难,不是优惠政策不够,而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这说明,很多部门热衷于审批,喜欢赤膊上阵参与市场,但像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产权保护这样应该管的事,却没人管或没管好,这是政府的失职和职能的错配。从管制到服务,涉及权力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转型,需要治理理念的更新,也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

所以,治审批依赖症,既要解决“不愿放”的问题,也要解决“不会管”的问题。本届政府力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就是为了双管齐下解决这个问题:前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后者需要扎实推进政府能力建设,而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只有增加民意评价的权重,让作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公众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以为难百姓为己任的“奇葩审批”,才能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