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政府官员广开言路的条件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 政见    点击:

 

#研究速览#

 


本文摘要:对千余名地方官员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接纳正式制度或网络渠道反馈的民意。但是,如果政府官员认为社会稳定受到威胁,他们对网络民意的接纳程度就会降低。


 

◎ 马亮 / 政见观察员

 

为了维持政权,威权体制通常会策略性地引入一些 “准民主制度”,如民主选举、公民参与、媒体自由等。一些人认为这些制度是粉饰门面的把戏,另一些人认为政府官员的确会藉此响应民意。但是,少有研究探讨政府官员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会对这些制度作出响应。

清华大学的孟天广、哈佛大学的珍妮弗潘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杨平利用调查实验,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意见作出响应的具体条件。他们发现,无论是来自正式制度还是网络渠道,超过半数的政府官员都会接纳民众的意见。但是,当政府官员认为干群关系紧张时,则可能拒绝网络民意。不过,通过正式制度反馈的民意则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

政府响应民意的条件

响应性(responsiveness)是公民影响政策的能力,或者说决策者遵从民意的能力。在民主体制中,民众意愿与实际政策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越高,表明响应性越好。但在威权体制下,决策者可能影响民众的偏好,因此民众偏好与实际政策的一致并不必然意味着响应性。比如,由于政治恐吓和新闻审查,民众往往不敢表达真实意愿。

研究者认为,威权体制的响应性取决于三个条件:民众愿意且有能力向政府表达偏好;政府官员愿意将民意纳入政策;政府官员可以且的确能够吸纳民意。

他们重点关注第二个条件,并提出了 “接纳性”(receptivity)的概念,即威权体制的执政者是否愿意在政策制定中吸纳民意。接纳性是响应性的前提条件,因为政府官员只有广开言路,才有可能响应民意。

正式制度与网络渠道

研究者将民众反馈意见的渠道分为正式制度和网络渠道两种。

正式制度是政府设立和控制的民意反馈渠道,如居委会、党委会和人大代表等。这些传统的渠道往往由特定机构同民众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利于政府官员与民众建立融洽的关系。

网络渠道既可以是政府开设的网站,也可以是民间的在线论坛。这些虚拟渠道使民众的反馈成本更低,它们一般允许公众匿名举报,政府官员可能更不情愿以这种方式接纳民意。

他们假设,相对于网络民意,政府官员更倾向于接纳通过正式制度获得的民意。

如何探测政府官员的真实意愿

政府官员的真实意愿究竟如何?如果直接询问政府官员是否接纳民意,可能会导致偏误:受访者即便内心并不愿意接纳,也会空口答应,声称自己会接纳正式的和网络的民意。

为此,研究者使用了间接询问的清单实验法(list experiment),即在调查中只让受访者回答清单中有几个选项是对的,而不需要指出具体哪个选项。只要受访者不是全部否定或全选所有选项,那么研究人员就无法知道他们究竟选择了哪个选项。这样,受访者的隐私得以保护,他们也会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而通过比较随机分配的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研究者可以估计出明确选择每个选项的受访者的比例。

他们在调查中询问受访者:本地政府在进行民生政策的重要决策时,应该认真考虑几个因素?受访者不需要指出具体哪个因素,只需要选择有多少个因素即可。

在控制组中,只有本地行政管理支出、吸引外资的需求和流动人口规模等三个因素。

在实验组中,则增加了第四个因素,即市民意见。一个实验组的市民意见为 “市民通过居委会、党委会、人大代表等渠道反映的意见”,另一个实验组的市民意见为“市民通过网络反映的意见”。


他们的调查范围包括北京市和五个省的 15 个地级市,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代表性。他们在省市政府面向不同部门和职级的政府官员发放了 1800 份问卷,回收了 1377 份。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回复率相近,且政府官员的人口统计特征的代表性较强。

对网络民意的接纳程度甚至高于美国议员

研究显示,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网络渠道,超过一半的政府官员都会作出响应,其比例分别为 53% 和 57%,且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官员对网络民意的接纳程度甚至高于美国议员,这表明:网络民意的确得到政府官员的重视。

但是,当政府官员意识到政府与民众之间存在对抗性、面临维稳压力时,他们对网络民意的接纳程度有所下降,降幅高达 23%,而对通过正式制度获得的民意则态度不变。

 

有趣的是,倘若直接询问政府官员是否接纳民意,有高达 96-98% 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接纳民意被政府官员认为是一项符合社会规范的好行为。


这项研究表明,准民主制度究竟是真正的民意响应渠道,还是粉饰门面的鬼把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质量。如果政府官员感受到群体性事件等社会抗争行为的威胁,他们可能就会拒绝接纳民意,特别是来自互联网的自由言论。

这项研究也揭示了威权体制面临的一个困境。因为害怕发生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迫于维稳压力而拒绝接纳民意。但是,这种封闭行为会进一步恶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威权体制试图维护的政权岌岌可危。如何平衡开放与控制、广开言路与社会维稳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威权体制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Meng, T., Pan, J., & Yang, P. (2014). Conditional Receptivity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a Survey Experiment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forthcoming.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