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杂谈】破除“跟对人”观念关键在限权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源: 清扬的法律博客    点击:

 

“跟对人”的观念根深蒂固,让“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愈演愈烈,但这不过是现实生活的生动折射,是职场、官场生态文化的经验产物。要打破这种观念,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

 

文 | 清扬

来源 | 清扬的法律博客

 

近来,官场中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附庸思维——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总想着去跟对人,甚至认为这比工作成绩、个人表现都重要。当下,附庸思维已经跨出官场,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社会病。(3月2日《中国青年报》)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古今中外,概不如此。这也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问题是,要以道为谋、以德聚圈,聚合正能量,发挥正作用,推动个人、集体、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但如果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形成“小山头”,将公共权力私人化,将正常的圈子江湖化、家族化,发展出庸俗的人身依附关系,就是圈子文化的异化、沦落。

 

职场、官场中“跟对人”比努力重要,是圈子文化异变的极致,凸显“一把手”权力的巨大,体现在人财物的调度配置上,不管什么事,往往就是领导一句话的问题。跟对了人,就很容易获得提拔重用,进入“圈子”就等于踏上成功捷径。在这样的职场氛围尤其官场政治生态下,工作成绩、业务表现都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关系的亲疏、距离核心圈子的远近,而失去了是非对错的标准和公平正义的尺度,有的只是山头主义、小团体利益,一旦融入“圈子”便一通百通,而游离“圈子”之外则始终此路不通,所谓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如此“跟对人”比努力重要,必然导致任人唯亲、劣币驱逐良币的职场官场恶劣生态,破坏公平竞争、努力进取的社会公平环境,挫伤正直有为之士的工作积极性,是对社会进步正能量的背反,从小的方面说,不利于一个单位、部门的工作开展、事业进步;从大的方面说,则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是阻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毒瘤”,为害尤烈。

 

“跟对人”的观念根深蒂固,让“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愈演愈烈,反之亦然,但这不过是现实生活的生动折射,是职场、官场生态文化的经验产物。要打破这种观念,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平衡、抗衡“一把手”权力,使得巨大的权力得到制衡,不再任性而为。

 

具体言之,要构筑权力的制度“笼子”,一是外部以纪检监察为主的制约监督,二是内部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程序,三是构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法治机制。除此,还要强调领导者任职的个人道德自觉、强化其法治思维,让更多有德懂法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让“有德懂法”成为各级领导官员的基本素养,做到“礼法并重”,德治与法治并行不悖,让制约权力行使的有形、无形笼子一起发力,使得权力规范有序良性运行,进而在全社会破除根深蒂固的“跟对人”观念,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新气象。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