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对人”的观念根深蒂固,让“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愈演愈烈,但这不过是现实生活的生动折射,是职场、官场生态文化的经验产物。要打破这种观念,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
文 | 清扬
来源 | 清扬的法律博客
近来,官场中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附庸思维——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总想着去跟对人,甚至认为这比工作成绩、个人表现都重要。当下,附庸思维已经跨出官场,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社会病。(3月2日《中国青年报》)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古今中外,概不如此。这也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问题是,要以道为谋、以德聚圈,聚合正能量,发挥正作用,推动个人、集体、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但如果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形成“小山头”,将公共权力私人化,将正常的圈子江湖化、家族化,发展出庸俗的人身依附关系,就是圈子文化的异化、沦落。
职场、官场中“跟对人”比努力重要,是圈子文化异变的极致,凸显“一把手”权力的巨大,体现在人财物的调度配置上,不管什么事,往往就是领导一句话的问题。跟对了人,就很容易获得提拔重用,进入“圈子”就等于踏上成功捷径。在这样的职场氛围尤其官场政治生态下,工作成绩、业务表现都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关系的亲疏、距离核心圈子的远近,而失去了是非对错的标准和公平正义的尺度,有的只是山头主义、小团体利益,一旦融入“圈子”便一通百通,而游离“圈子”之外则始终此路不通,所谓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如此“跟对人”比努力重要,必然导致任人唯亲、劣币驱逐良币的职场官场恶劣生态,破坏公平竞争、努力进取的社会公平环境,挫伤正直有为之士的工作积极性,是对社会进步正能量的背反,从小的方面说,不利于一个单位、部门的工作开展、事业进步;从大的方面说,则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是阻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毒瘤”,为害尤烈。
“跟对人”的观念根深蒂固,让“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愈演愈烈,反之亦然,但这不过是现实生活的生动折射,是职场、官场生态文化的经验产物。要打破这种观念,关键还在于“人”的因素,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平衡、抗衡“一把手”权力,使得巨大的权力得到制衡,不再任性而为。
具体言之,要构筑权力的制度“笼子”,一是外部以纪检监察为主的制约监督,二是内部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程序,三是构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法治机制。除此,还要强调领导者任职的个人道德自觉、强化其法治思维,让更多有德懂法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让“有德懂法”成为各级领导官员的基本素养,做到“礼法并重”,德治与法治并行不悖,让制约权力行使的有形、无形笼子一起发力,使得权力规范有序良性运行,进而在全社会破除根深蒂固的“跟对人”观念,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