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评论君推荐】下放权力岂能等同甩走责任?

发布时间:2015-04-26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评论君推荐

 

评论君“林亦辰”说:有权时喜笑颜开、担责时避退三里、服务时漫不经心,群众把这样的干部叫做“闭眼干部”。老好人不能做,“闭眼干部”不能当,为啥?每个县委大院正门都有答案:“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与权力对等的责任伦理。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正是对这5个字的深入阐释。文章有例子、有论述,生动而又深刻,不妨静下心来,品味一番。

 

【人民观点】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③

本报评论部

 

办个护照要返乡6次、行程3000公里,盖个科研楼前前后后要盖200多个章,为什么群众磨破嘴皮子、踏破了铁鞋,到头来依然“事难办”?矿泉水跨省销售要审批,割草机操作工、木材搬运工也要资格认定,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得以整改,但其背后折射的理念,仍然发人深思。

“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自己的事情穿心过,人家的事情风吹过”……听听百姓的“点评”就能明白,权力一旦丢掉了宗旨和情怀,松懈了责任和担当,结果必然是不作为和乱作为。或是把权力当资源,追求等价交换、有偿使用;或是把权力当成权利,想怎样来便怎样来;或是把权力当待遇,将正当的办事当做私人恩赐……在这些权力观念的指挥下,权力怎么可能不任性?

由此可以理解,简政放权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附着在权力上头的资源和利益。有清理审批事项的干部坦承,对几千项权力一一进行梳理很艰辛,但“最难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与有关部门的争执”。部门利益凶猛“围猎”,改革者如果意志不坚,放权“割肉”就会变成“割韭菜”,该下放的权力换个马甲又冒出来,开个足浴店都需要环评中介审批之类的“审批控”很难说不会继续上演。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官不为”在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就是因为不少人离开审批就不会监管,下放权力就甩走了责任。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反映,一家食品企业申请一项食品包装标准,食药部门说只管食品,质监部门说只管包装,两家都借口缺少法律授权,“不敢”出面制定相关标准。放权成了自由落体,履职成了大撒把,百姓的事情岂不无人问津?

无论是变相放权、刻意刁难,还是为官不为、握权塞责,都照见了责任缺失、权力观念扭曲的危害。从法律的视角看,权力是一种在授权范围内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由不得任性和傲慢,也容不得淡漠和怠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申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要用责任意识校准权力观念,让为民服务成为政府职能的内核,让恪尽职守成为权力的底色。此种纠偏之举,可谓切中为官不为、权力任性的肯綮。

何以增强责任意识?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打造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消除权力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责任清单,照亮责任的黑暗角落,消除有权无责、有责无为等权责不匹配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责任清单是认识并落实好前两个清单的关键。有了责任清单,还要有问责机制,让群众遇到推诿、刁难时投诉有门,确保问责到位。制订并落实好责任清单,才能从根本上厘清权力的责任边界和运作规则,达成现代法治政府权责一致、有限有为、便民高效的基本要求。

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让公众“看得见”政府权力和责任。以清单的形式告诉群众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时限、责任义务等内容,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激发群众监督积极性,无疑是抑制权力异化和扩张本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以督促公职人员奉公守法、既廉且勤,从观念上实现“你来找我办事”向“我来为你服务”的转变。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权力行使者所必须修炼的内功。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重点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权力的责任再造,让老百姓从弊绝风清、官简吏洁中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本身就是考验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责任心的试金石。我们期盼着,“百姓办事不求人”的时代早一天到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