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车改动真格,官员先得放下身段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深圳市法学会    点击:

 

  深圳市法学会

公车改革要动真格,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实质问题所在,真正放下架子,从自己做起。领导干部不违规配车,也不滥用公车,车改最难啃的骨头也就化解于无形了。

3月31日,在广州举行的一个多城市参与的座谈会上,去年已启动货币化公车改革的深圳市10名与会干部竟带有8名司机。经牵头单位核实,用车符合相关规定,但“确实车比较多,不够环保”。

此事引发关注,在于公众担心车改没落到实处,出现有干部一边拿车补一边用公车的情形。这样的话,不仅车改目标落空,还平添更多财政开支,损及政府公信。不过从核查情况看,这次参会干部有的是按规定可配有公车,有的是使用单位保留的公车或申请派车,还有一人开的是私家车,并不违规。公车改革不是一刀切地不允许干部用车,这点也有必要厘清,以免造成公众误读。

但不是说不违规,这事就没有任何不妥。除牵头单位所说的不够环保、没有统筹安排好等问题,此举给人的观感也不佳。比如同样距离广州路程较近的惠州市,7人参会统一坐一辆车。相形之下,深圳的公车阵容就显得夸张。这背后,可能反映了车改遭遇阻力的若干原因。

这些年来,有些地方公车改革“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还有些地方车改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反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改革缺少动力,没有动真格。车改对象要么是领导干部,要么是公务人员,总之是拿自己开刀。要让常年坐惯了专车的领导干部放下身段,挤公交车、地铁或开私家车上班,总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有些领导干部在车改后仍极力想保留公车,或千方百计用公车出门,倒未必是贪图车补,而是为了那点虚荣心,舍不得领导架子。深圳公车“集体出行”,也许有这方面原因。

回头看公车改革的初衷,一方面是为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也有整顿作风的用意。一些地方在车改前,连科级干部都配专车,一开大会就像办车展,影响很不好。本该和百姓打成一片的干部出入动辄专车随扈,难免和民众隔了一层,变得高高在上。若没有认识到这一层,仅把公车改革理解为减少公车数量,未免失之简单化。

就此而论,深圳相关部门的做法虽然不违规,却与公车改革精神相悖。公车改革要动真格,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实质问题所在,真正放下架子,从自己做起。领导干部不违规配车,也不滥用公车,车改最难啃的骨头也就化解于无形了。当然,这还需要从制度监督上加大力度,提高车改透明度,让公众参与监督,保证公车改革措施不折不扣地得到实行。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