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怎样擦去“最悲伤作文”里的眼泪

发布时间:2015-08-07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贫困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综合显现,扶贫需要放在社会治理、社会运行的大背景中去考量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近日,四川大凉山小学生木苦依五木一篇不足四百字的作文《泪》,传遍网络。字里行间流露的悲伤与无奈,令人唏嘘,让人动容,也再次唤起了公众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
 
  广袤蓝天下,总有一些角落,深藏着鲜为人知的哀愁与无助。翻检媒体报道,在大凉山地区,“最悲伤作文”反映的情况不是个案。窗户就是一层薄纸,风稍大点就会吹破;一年吃不上三顿肉,烤火还得借柴……相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来说,这里像是另一个世界。贫困地区的状况,映照出扶贫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尽快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又如何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凉山州的扶贫开发,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全国各种机构、社会扶贫力量的介入,也为当地拔穷根添了不少动力。在当地,贫困人口从本世纪初的近170万,降到了去年底的50余万,已是一个巨大的成绩。
 
  大凉山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也有主观因素,如农村人口增长快、个别人观念落后、精神贫困等等。除此之外,独特的发展历史、多民族聚居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也为脱贫之路平添了几分坎坷。“最悲伤作文”也说明,扶贫是一场攻坚战,“摆脱贫困”之路任重道远,绝非捐钱捐物、送政策送资源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
 
  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谈到扶贫工作,强调要“抓紧抓准抓到位”,要“坚持精准扶贫”,要“倒排工期”,要“算好明细账”,都是非常具体的要求。认识论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方法论就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制度层面,能否改变扶贫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的“多龙治水”现状?操作过程中,能否精准“制导”、到人到户,有效降低返贫率?“输血”的同时,能否开发更多“造血”模式,从根本上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对这些现实挑战和障碍的分析有多全面、应对有多充分,直接决定了扶贫成效有多大、群众受益程度有多深。
 
  从“最悲伤作文”以及相关报道中,也不难看出,贫困可说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综合显现,扶贫同样需要放在社会治理、社会运行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在很大程度上,扶贫最终的目的、最好的效果,是社会运行的再造。让贫困人口融入扶贫体系,在改善生活之时,摒弃既有观念的糟粕,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在摆脱物质贫困时,也能走出精神贫困,让社会运行在良性循环中,培厚全面发展的土层。
 
  媒体报道后,木苦依五木和她的两个弟弟,已经迅速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关心和帮助。一个点上的救助,毕竟只是一时之策;缺少面的覆盖,难免会有人再写下“悲伤作文”。希望孩子们的人生旅途不再窘迫,也希望更多的“木苦依五木”尽快走出困境,擦干苦泪、享受阳光。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