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东北为什么留不住人 | 想回去,但却不能留下

发布时间:2015-07-23      来源: 财经    点击:

从“东北经济失速”到“东北人口加速减少”,一时间,东北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很多工厂周边的饭馆不断关张,医院产科护士也愈发清闲,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东北三省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轻人的离去。从“闯关东”时代的人口涌入到现在“离开东北”的人口流失,东北这个曾经辉煌的地区为什么就留不住人了?

 

来源:凤凰网 mycaijing已获授权转载

01

想回去,但却不能留下

作者:高妹

 

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东北工人家庭里,父亲在城郊的发电厂工作。我的爷爷是电厂第一批工人,我的父辈们在这里长大,他们都住在电厂附近的大院里,一起上电厂的子弟学校,毕业之后接替他们的父亲在工厂上班,这也是他们的父辈对于他们的最高期许了。

 

到了我们这一辈,童年也是在大院里度过的,但是却再也不能沿着原来的轨迹走下去。甚至我的同学在高考志愿填了“电力学院”的时候,无数家长一脸诧异地问他妈妈:“你还想让儿子回来?

 

言下之意是,真的要儿子回来当“工人”吗?因为回家,意味着没有别的选择。发电厂、中石化和煤矿区,直至今日仍然支撑着这个东北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他们太了解一个做“工人”意味着什么,劳累、恶劣的工作环境、不畅通的上升通道,将和他们一样一辈子被埋葬在那个郊区的大院里。

 

而东北是计划生育执行得最彻底的地方,父母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东西捧到他们的孩子面前,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环境。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让孩子出国呢?如果孩子有能力,何必强迫他回来呢?除了稳定之外,他们想不出什么理由让孩子回家,重复和自己一样的生活。

 

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来了,国企真的还稳定吗?几年前中国石化的“买断潮”还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企业要减员增效,就意味着他们离开供职二十年的企业,领六万块钱回家,不过是几天的事情。从此你和这个企业,和“铁饭碗”再没有什么关系。你看,“铁饭碗”就是如此易碎。

 

父亲工作的发电厂从最初的中央直属企业到后来几经易手,现在我已经说不清到底归属谁管。但是我知道的是,从2014年开始,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规定和罚款让这个老电厂举步维艰,越发电就越是赔钱,然而却始终没有资金注入更新设备。他们等待着,只可能有两个选择,一切彻底结束或者一切重新开始。

 

有经验的人在一批批地离开,成为各地新建电厂的重要力量。新人进来却寥寥无几,父亲已经年近五十,仍然要在一线一身水一身泥地工作。他的新徒弟是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小伙子,简单明了地告诉我父亲他什么都不想学。一个月只拿两千块的工资,挣的还不如和女朋友做代购多,到这里来只是为了有地方交五险一金。“真的没有年轻人愿意来”,父亲告诉我,“当然了,你也不愿意。”

 

我毕业的时候,不是没考虑过回家。但是我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回去能干什么?一个学新闻的人,面对的是省级电视台和报纸都已经超过五年没有对外招聘过了,地级媒体能看到的招聘都是报纸投递员。至于非常规招聘,大概想想也就只能洗洗睡了。我从来都告诉别人,我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我真的有选择吗?

 

我在武汉上大学的时候,一个送我去火车站的司机曾经说,你们这些学生放假一走,整座城都空了。但是在那座东北的小城里,放假的时候,整座城市像是被重新输血过一样精神饱满,从北京开往东北的火车好像再开多少趟都不够。而年轻人们一走,这个城市就再度灰败起来。母亲前两天打电话告诉我,商场在一个接着一个关门,“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去逛啊。”她告诉我,而那家我很喜欢的餐厅也关门了,或许就像母亲说的一样,因为那是年轻人才喜欢的。

 

从到南方上大学到在北京工作,我仍然觉得东北是最宜居的地方。可以理所当然地踏着缓慢的生活节奏,可以肆无忌惮地操着大嗓门,这个地方好像随时欢迎你回去,无论你待多久。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休息够了,早晚还是要上路。我为什么要离开东北,或许是因为我想回去,但是却不能留下。

 

作者系新闻工作者

02

不想自我消耗和自我贬值

作者:常答应

 

昨天接到个任务,让我写篇《我为什么离开东北》,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虽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是东北在我脑子里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现在只是每年回去探亲两次的所观所感。

 

我出生在吉林省最西边的一个小镇,紧邻内蒙古。儿时,家门口马路两旁一排排茂密的杨树,村民农闲时节在树下消暑纳凉、闲聊。穿过树林和农田,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到处可见牛马羊及各种飞禽。冬天,整个世界是白色的,跟狼图腾的画面相似,很美,很自然,民风很纯朴,这是儿时的记忆。

 

而如今,20年过去了,个别村民住上了瓦房,村里有了唯一一栋二层楼房(医院),个别村民开上了轿车(奇瑞),但是环村的树林带被政府卖掉、草原变盐碱地,每到秋冬春三季,一片荒凉,经常遭遇沙尘暴侵袭!飞禽走兽已被灭光、牛马羊也变得罕见!大自然被彻底破坏,换来的是所谓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发展速度真是慢的惊人!

 

每一次回家,要坐飞机转火车再转大巴车,曲折又艰辛,20几年,一直没有从长春直达老家的车。

 

当沿途的美景已不在,我只能欣赏马路和村民了,那条通往老家的公路,今年修,明年烂,这质量真是让人惊叹!

 

硬件烂还可以拯救,民风乱了才是真没救了。近些年,全村都染上了赌博这个恶习,农闲时节高薪雇工干活,根本没人搭理,全部都在赌,无论男女老少,更有甚者把家当全部赔光还欠着一屁股债。

 

村子里唯一的文化娱乐渠道就是电视,而近些年都市影片尺度之大也间接刺激了这些农民。他们内心开始蠢蠢欲动,50岁老汉与30岁小媳妇私奔、他老婆跟她老公乱搞......这些污秽的事件经常发生,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我每次回家听见频率最高的八卦。

 

其实,这一切背后的画面是这样的:全村文化水平很低,包括村干部,他们只能开发消耗自然资源来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领导干部们根本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市里分给村里的财政补贴及政策利好,基本上已被村干部瓜分,所剩无几;最让人发指的是,连80几岁孤寡老人的低保也剥削;村干部整天享乐,根本顾不上搭建村里的文化交流平台。所以,当领导干部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村民闲来无事只能偷尝尝“禁果”!这,只是吉林省的一个缩影。

 

在这样逐渐破败的村里生活,不是长久之计,我曾考虑过,在一线城市打拼几年,攒些积蓄,把爸妈从老家接走,我们在长春安家,但是走出来以后,真的回不去了。

 

我在长春读的大学,计算机类专业,2009年毕业时很迷茫,长春根本没有就业机会,被迫变成北漂。因一直在北京、上海的大企业工作,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2012年,长春某企业请我回去,给我税后月薪8k,供吃供住。当时这待遇比我在一线时还优厚,我在坐上飞机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心动了,但下飞机时,我想通了,决定放弃。因为走过太多城市,有所对比后,发现长春是我见过最落后的一个省会。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只能是自我消耗,会逐渐贬值。

 

东北,经济发展落后、就业环境差、政府不作为、基础配套设施差、公务服务差、全民安逸、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不回东北,能说出N个理由!

 

作者系自由职业者,从事过新闻工作,也涉足过互联网金融

03

东北为什么留不住人?

作者:魏巍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东北多数时候都是人口净流入地区,充足的人口资源使东北在1945年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地区,并在1949年后成为“中国工业的摇篮”;然而现在,伴随人口的流失,东北经济也拉响了警报,东北这个曾经辉煌的地区为什么就留不住人了?

 

100年,东北人口从净流入到净流出

东北人口大规模的迁入要追溯的1860年,在这之前的200年,东北被视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限制汉人移垦。但是伴随全国人口的增多以及战争、自然灾害不断,大量难民纷纷犯禁“闯关东”,国际上沙俄也对地广人稀的东北虎视眈眈,清政府于1860年开始逐渐解除对东北的“封禁”,东北人口从1871年的330万猛增到1911年的1841万。

 

 

 

民国时期,由于华北平原战争、灾害不断,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第二次“闯关东”的高潮,仅1927年到1928年,就有超过百万移民进入东北。从1870年到1940年,中国人口只增加了45%,东北人口却增加了1123%,当时东北是世界上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并且移民的综合素质好(青壮年比例高、身体素质好、开拓精神强)。

 

充足的人口资源使东北成为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1942年东北城市化水平达到23.8%,而全国城市化水平1986年才达到23.7%。东北在1945年时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经济体,其生产总值在全球仅次于美、苏、英、德等发达国家。

 

1949年后至改革开放前,东北作为经济重点建设地区和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人口迁徙虽然有波动,但总体上仍属于迁入地区;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终结,国企普遍经营困难,东北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外出寻找就业机会。

 

这种趋势在最近几年达到顶点,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净流出,虽然辽宁每年还有大约20万的净流入,但是远比不上一个北京市,而且流入的人口也多来自黑龙江和吉林。而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北地区还有36万的人口净流入。

 

 

谁离开了东北?

每年东北净流出的180万人,他们又是什么人呢?

 

2010年30-49岁/0-29岁人口之比,全国为1.39,东北为2.09,全国最高;意味着2030年50-69岁/20-49岁人口之比,东北在全国最高,老年化非常严重。东北的年轻人都去哪儿了?

 

豆瓣网友@一只耳在文章中写到:“作为一个辽宁人,考大学时我选择了一个武汉的211高校,高中同学大多数在北京、上海、西安这样高校集中的地方,还有5分之一的人选择了出国,如今毕业后一部分留在了国外,有几个留在了北京,有几个女生倒是回去了,而我却留在了浙江。”考上外地大学后不愿意回东北,这种现象是普遍的。

 

东北考出去的不愿回,在东北上大学的也留不住。今年5月,标准排名(中国)研究院发布的一项全国大学生毕业统计表明,辽宁两所“高薪大学”有四成学生流向北上广,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有36%的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大连海事大学则有38%的毕业生外流。

 

没考上大学的东北年轻人也不愿留下来,而是选择出外打工。在海南三亚,除了人们熟知的“候鸟老人”外,几乎各个行当都有来自东北的身影,开餐馆、开旅馆、开出租、开公交、卖房子……数量达到几十万。

 

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些从业门槛不高的行当,比如房产中介、开黑车、小摊贩……也有数量颇为庞大的东北人,以北京为例,每逢节假日,最为紧张的就是去往东北方向的火车票。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北净流出的人口中,主要去向就是北京、天津、河北。

 

 

东北没法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生活

作为中国计划经济模式下建设工业化的样板和标兵,东北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1990年代末,东北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全国3000万下岗职工中有四分之一左右在东北。2000年代初,东北国有企业占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目前已经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这些国企并没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东北的经济结构也恶化了,更依赖投资和制造业,2013年投资占到东北GDP的65%,几乎较十年前翻番,全国平均水平为50%。投资虽然能带来经济数据的增长,但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却没那么大。

 

而能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在东北举步维艰。《财经》杂志曾报道,原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发现,这个工业大省的部分部门、官员在招商引资之后,动辄“关门打狗”——以各种理由对民营企业进行罚款。《财经》杂志引用多个开发区官员的话说,不少为辽宁国企配套的南方中小企业,或撤资回乡,或转战他地。有的配套企业迁到天津或河北,仍与辽宁国企有业务往来,宁肯多付运费,也不再付“制度成本”。(点击阅读原文,深度阅读“救急东北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形势也对东北不利。美国、欧洲、日本长期占全球贸易的60%以上,给中国东部沿海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距离东北较近的日本、韩国,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都在下滑。尤其是日本,受到中日关系的影响,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在辽宁的投资同比降低33.5%。韩国投资仅为日本的三分之一,而且降幅更大。

 

没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导致东北劳动力人口的过剩。2010年,东北20-59岁的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68.3%,仅低于北京的73.4%、上海的71.4%、天津的71.0%,高于全国的62.6%。虽然北京、上海存在同样的问题,但由于有产业优势,能通过国内、国际市场解决就业,但东北产业还处于劣势,劳动力过剩只能驱使年轻人外流。

 

更为直接的问题是“钱”,201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辽宁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和吉林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更发达地区比,差距就更大了,2012年黑龙江省的社会平均工资为2843元,广东省则达到了5313元。

 

 

迫于现实,“最贪恋体制的动物”也不得不选择离开东北

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很多社会因素促使年轻人主动或者被动离开东北。

 

人文经济学会研究院陈兴杰曾写道:

 

“1990年代国企没落之时,很多东北人转做小商品和边贸生意,颇有几分生气。现在这样的新闻基本看不到了。2012年我到辽宁盘锦,在那城市逗留了几天,无处不在的辽河油田资产让人印象深刻,几乎看不到像样的私营企业。除此之外,国企型城市的一大特点是福利特好,药店特多。原因无它,几乎全民医保的制度使得‘买药、刷卡、套现金’的风气十分浓厚,以至成了一项特色产业。”

 

很多东北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东北人还停留在“进大国企、端铁饭碗”的思维,有人把东北人评选为全国“最贪恋体制的动物”。今年4月,曾有媒体报道,大庆油田的职工上街抗议油田招聘制度改革,因为改革后,很多油田子女再也享受不到包分配的待遇。报道中引用这些家长的话说:“以后他们会知道一份安稳的工作多不容易。”

 

在东北很多地方,找工作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关系。东北人曾深受体制影响,讲究面子,这也造就了全中国最讲求人情关系的社会。以大庆油田为例,如果家里不是市政或者油田的,等待年轻人的就只有待业这一条路,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出外打工。

 

在一线城市火爆的创业在东北似乎也很难行得通,本身商业文明欠缺的情况下,连招商引资来的民企都能被动辄“关门打狗”,初创且没有任何背景的小微企业根本承受不了腐败成本,而且随着人口的流失,东北的商业环境更不容乐观。

 

有本事、有志气又无法接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自然就乐于选择到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打拼。

 

不过东北人向外迁移也有一个优势,东北本来就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的后代有着闯荡的基因,不那么安土重迁,所以当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更多机会时,很容易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闯荡。

 

 

年轻人口流失将给东北带来什么?

20-64岁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欧洲都是在20-64岁人口达到止涨回跌的拐点前夕就出现经济危机。东北在2013年达到拐点,经济也开始减速。2010年全国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16.6%,东北三省该比例只有11.8%,意味着东北后备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今后劳动力下降的速度将远超过其他省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根据日本和德国等国的先例,劳动力负增长后,由于经济减速和结构性失衡,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会更高、劳动参与率会更低。因此东北一方面劳动力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失业率还将上升、劳动参与率也将下降(隐性失业),“用工荒”和“就业难”将长期并存,劳动力将继续外流。

 

其实“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已经在东北出现了,一方面如前文所说,东北劳动力整体过剩;另一方面,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去年7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级人才总量偏低,需求缺口大。

 

 

在2010年时,东北的人口结构是两头少、中间多的纺锤形,但是伴随着超低的生育率和年轻人口的流出,纺锤形将很快变成倒三角形,这不仅将加速东北的老龄化,还将使东北失去优秀的劳动力和有购买力的消费者。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