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为什么要来大城市,它给了你什么?

发布时间:2015-07-23      来源: 学术中国    点击:

导读:你有这样的困惑吗?要找工作了,要在北上广呢?还是要回家?

 

 

 

本文为2015年2月12日“The other place”演讲文录:

  

开场:

  

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次活动,主办方没想到能来这么多人,很多朋友需要站着,我跟大伙儿一块儿站着聊吧,另外,我今天讲的话不代表任何人,只能代表我自己,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跟主流有差距,所以大伙儿觉得有参考价值便参考,没参考价值,兹当听一热闹。

 

1,你为什么要来大城市?
 

  

大家有的人看过当初我给One写的那篇《我的大学》,那是我在河北师范大学的真实经历,里面有一位中文系姑娘,我大学四年没交过女朋友,只追过这么一位,还失败了。那时候我读大二,同社团的女编辑见我单身,介绍了她给我认识,我对这个姑娘印象特别好,瘦瘦的,大眼睛,柔情似水,很有气质,学习成绩也不错。眼看到手,姑娘妈妈出现了,她不同意女儿跟我这样的野小子穷小子交往,所以姑娘就说:“咱们做朋友吧?”我说:“不做。”自此再没见过她。

  

这个星球上最恐怖的生物,就是女朋友的妈妈。

  

这件事对我打击非常非常大,打击并非源自感情,大学生哪懂什么感情啊,对吧?(众人笑)这份打击主要来自尊严,那时候我二十一岁,人五人六儿的,很爱面子,身边的人因此嘲笑我说:“看,王云超追一个姑娘,结果被人家嫌弃了”。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忘记这件事情,故意避开人群,整天闷在图书馆不出来,总算把这段痛楚给抹平了。

  

那是2004年冬天的事情,整整十年后,2014年的冬天,也就是前不久,我和这个姑娘联系上了,另外一个中文系的女同学把我的QQ号和我的近况告诉了她,姑娘主动加了我,我问她“您是……?”她说:“可能你已经忘记我是谁了。”我随即打开她QQ资料,因为QQ资料里面有相册,(众人笑)闪出一个六岁小姑娘的照片,我立刻猜出了对方是谁,她跟她女儿长得一模一样。(众人笑)

  

十年了,人生会有几个十年,这十年里我几乎不敢再交女朋友,我也不止一次幻想着有朝一日再见到她的时候我会说些什么。可真到了这一天,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对方已经是一个31岁的家庭主妇和两个孩子的妈妈。

  

她表示对我现在的状况很震惊,我竟然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在文艺圈混了这么多年,还出了书,而且还是单身。(众人笑)

  

她直言对我的羡慕,羡慕中带着深不见底的失落,她是个非常知性和文艺的姑娘,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古典音乐、摇滚乐和诗歌,她的老师是位诗人,几年前自杀了,这老师对她影响挺大的。所以我现在的状况其实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她这种美丽、知性又暗怀自我的姑娘,应该来大城市,应该在外面的世界自由地飞,应该把最好的年华奉献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

  

但她是个独生女,是个乖乖女,她跟我这种人不一样,她是个听父母话的好孩子,妈妈让她毕业后回老家生活,她回去了,妈妈让她相亲结婚,她嫁人了,她足不出户,守着一堵围墙,守着吃奶的娃娃和唠叨的婆妈。

  

我安抚她,告诉她我其实是个不着调的二百五,我现在的生活不值得羡慕,因为我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给资本家兢兢业业卖了7年的命,才不忌惮失业这件事,我和家人在逼婚问题上大战了5年,甚至在2012年得过抑郁症,才守住了如今这份单身。

  

她语气不改,依旧是羡慕与失落,于是我就不敢再说什么了,因为在她眼里,我的那些“代价”微不足道,跟她这些年比起来微不足道。

  

《我的大学》里还有一个中文系的男生,叫小高,他是我大学四年最好的朋友,小高家里条件不好,人长得也不好,他上学的学费是借几个土豪子弟的,他暗恋人家班花,也不敢表白。大学毕业后,其他人都想办法留在城市任教,石家庄四中啊保定一中啊什么的,他却主动去了河北省北部一个偏远的坝上的贫困县当老师,他想用那个地方洗刷掉他曾经的痛楚和屈辱。

  

几年后,我这位老朋友洗刷完了,跑到北京找我喝酒,他不止一次提起他想来大城市发展,他甘愿为此放弃那份在编的教师工作、放弃自己在那边刚刚按揭买到的房子。

  

那堵偏远的体制内的高墙围绕着我爱过的这些人,围绕他们一辈子,对于一个有时代感的、有文艺情怀的、知性的、上进的人来说,这会把他们逼疯。

  

所以,你来到大城市,不管你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你已经成功了第一步,你已经赢了同时代很多很多的人。

 

2,你如何理解你所在的这座城市?
 

  

前些天我和两个朋友吃饭,其中一个聊起她现在所在的那个公司,这家公司是打法律擦边球搞民间集资的,老板是个六十岁的江苏老头,早年没本事被媳妇抛弃,后来创业挣了一亿多,成了在京的土豪。老头和手下三个女部门经理都有一腿,(众人笑)这些女经理没什么文化,二十岁就跟了老头,她们向老头讨要房子与汽车,老头给她们各自打了个白条立了个字据。老头最近病重住院,公司副总要求那三个女经理放下手头的工作轮番去医院陪床,女经理们去了,揣着白条去了,她们目的很明确,一旦这老家伙不行了,就现场逼他兑现白条。(众人笑)

  

很搞笑对不对?这哪儿是一个公司啊,这分明就是旧社会地主家的后院,老头一口气养了三个小妾。(众人笑)

  

北京这样搞笑的小公司特别多,表面上是时尚的光鲜的,可骨子里还是人情世故、家族式经营甚至男盗女娼那一套。

  

2010年的时候,我去国贸SOHO找朋友借钱,我进那个地方之后呢,连电梯都不会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按钮,最后只能请那边的保安帮忙。朋友就在这种高级地方上班,他所在的公司是个做山寨游戏的,什么叫山寨游戏?就是老外花三到五年时间投资开发一款游戏,卖十年,这家SOHO的公司呢,三个月山寨一个,卖一年,而且他们还动不动就克扣员工几个月的薪水。

  

物质层面,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已经和西方没什么差别,大家都用着ai feng,喝着xing bake,在装潢非常现代化的大楼里上班,平时也都西装革履,张嘴闭嘴就是“品牌”、“市场”这些概念。精神层面呢,我们其实和西方差得很远,没办法,我们国家开放才三十年,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才十几年,物质、经营理念等等等等我们很快就能和国际接轨,可实际做起生意来,还是中国人那一套,陋习百出。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城镇化的时代,乡下人进城,城里人进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再往国外跑,这种情况还要持续30到50年。我们现在的社会面貌有点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到处都是进城务工的人,到处都是土豪,土豪的特点是什么?钱多,人粗,大多靠着资源型经济发家,木材、煤矿、金矿。土豪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大多无法长久,因为市场化的经济会不断地进步和转型,土豪们想要维持自己的财富,不得不尝试投资其他产业,但他们往往又不精通新兴的那些产业,只能以证券方式参与经营,接着成为证券下的牺牲品。

  

有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泰坦尼克号即使不撞冰山,上面三分之一的人二十年后也得死,那三分之一的人指得就是头等舱的富人,他们大多是那个年代的土豪,他们果然在后来的经融危机中死伤大半。

  

马云也是土豪,靠着初期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人暂时性的妥协式的消费观发了财,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四处标榜自己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上是如何如何“创新”、如何如何有“贡献”,你有个屁创新,有个屁贡献,对吧?我们国家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并不高,大都处于基础消费阶段,并未上升到品质消费,举个例子来说,五块钱可以买一捆新鲜的蔬菜,更多人愿意用这五块钱买两捆不太新鲜的,不就这么回事吗?

  

马云发财了,也开始苦恼了,因为我国的IT电商发展很快,国人的消费观也在发生转变,注重产品品质与专业化服务的垂直电商网站纷纷建立起来,淘宝上的山寨货、假货以及经营这些产品的那些小商家渐渐成为被吐槽的对象,马云为了维持自己的平台地位,不得不考虑提高经营门槛加大商品的质量监督等等,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着山寨产品和小店铺呼风唤雨了。

  

前些天我和朋友去北图,一进去,满眼都是马云的脸,(众人笑)到处在兜售他的成功学,这种书卖的很火,不知道坑了多少青年人,他们真的以为照搬马云的路子能够在未来获得成功,他们不知道书里的那个年代很快就要过去了,封面上那个人现在正在犯难。

  

所以,不要把那些土豪当偶像,把你自己当偶像就行了。这个城市我们要分两个层面去看,一方面,它很洋气,这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一方面呢,它又那样土气,这体现在精神层面,精神层面要想真正洋气起来,还需要个年头儿。年轻人,在这样的地方,遭到鄙视,受到委屈,没必要气馁,反过来你们应该鄙视他们,因为你比他们年轻,你比他们洋气,未来你会比他们更洋气。

 

3,你如何看待你的“社会属性”?
 

  

作为外地人,我们的劣势是什么?是户口,这谁都知道,户口会影响你买车买房,影响你结婚生子,影响你孩子的学业等等。很多外地姑娘的理想之一就是嫁给北京人,就是为了这个户口福利。

  

户口,已经渐渐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不容,未来五年到十年,北京必然会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但你别指望政府会给你类似今天北京人一样的待遇,全世界任何的政府在福利上找平衡,都不会选择向上拉平,只会选择向下拉平,所以届时倒霉的是北京人。

  

作为外地人,我的优势是什么?是自由,这不是我瞎掰啊,我认识过很多北京朋友,其中有个叫张大琳的,这姐姐就埋怨过外地人的这个优势,她说:“你们这些人,带着青春和才华,带着势利和手段,来这个地方混,你们混够了,赚够了,学够了,疯够了,回你们那个安静祥和的小城市去生活,回你们那个风景如画的故乡去养老,我们北京人去哪儿?我们只能守着脏乱与雾霾,你们这些人,根本不爱这个地方,你们只爱这个地方的钱,你们达到目的就走,无情无义。”

  

张大琳是长椿街土着,她和很多北京人一样,自小就被父辈灌输一个道理:“我们北京人生下来就是爷”。他们也的确是爷,月薪三千也是爷的架子,日子过得那叫个洒脱,他们生下来就有户口与房子,仅这两项,很多外地人一辈子都拼不到,另外他们也不缺性福利,多少外地姑娘贼着他们呢。

  

可福利也给北京人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懈怠”。2008年,我去吉隆坡工作过一周,那个地方有三类人,华人,印度人,马来人,马来人作为土着,享受的福利最高,生活上也最懒,他们从事的大多是底层工作,而福利最低的那些华人,靠着不懈与上进占据了经济高层,这件事让那边的华人导游十分骄傲,逢人就说。当时我住的那座五星级酒店,从老板到大堂经理都是华人,保安是印度人,服务员是马来人。

  

事业层面,你作为外地人,在北京拼够了,不满足,可以心无杂念地转战其他城市,而同样拼事业的北京人,往往比你要多出一份乡恋。我曾经接触过一个酒行业的高管,这家伙才华横溢,来京两年,升得特别快,挣钱也特别多,当时很多人问他:“你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在北京买房子成家呢?”他说:“南方的房子又大又便宜,环境还特别好,我干吗把血汗钱花在这儿,何况这地方连个户口都不给。”这家伙后来被他们集团调去杭州分公司了,在那边全款买了个房子。北京对于这个人来说,只是一个拼事业的平台,一个zan钱的工具,他拼得不错,zan得不错。

  

当然我没有绝对化,很多北京人也很有才华和拼劲儿,事业做得也相当好,但外地人的的确确存在“无情无义”的优势。

  

2009年秋天,我在wu liangye上班的时候,认识过一个朋友的朋友,做IT的男生。这人非常臭屁,非常虚荣,非常讨厌,整天显摆他自己那套“价值观”与“成功学”,明明是个保定人,故意操着一口生硬的京片子。他花光父母的积蓄,又借了二十多万,在北京四环供了套房子,你看他多烧包,一个小主管,在四环买房子。后来他结婚了,婚后又分期付款买了辆车,接着呢,工作不顺利,老是离职跳槽,日子变得很拮据。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媳妇以“出轨”为由逼他离婚,通过法律手段索要房子和孩子的监护权,这消息一出来,当初借他银子的那些人不干了,集体围攻他远在保定老家的父母,接着又跑到北京来冲他要钱,他当时借钱打官司,又四处躲避这些债主,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这人现在怎么样,不清楚,只是听早年的同事说他离婚了,过得不太好。瞧,真够活该的。

 

4,大城市给了你什么?
 

  

大城市给外地年轻人的东西实际上就两个:见识和机会。

  

“见识”是个挺浪漫的词儿,听起来很虚,实际上不是这样,你在北京呆十年,再回到小地方的老家去生活,你会发现你的洞察力跟气质与那些从未出来过的同乡们并不一样,老外有个词儿,叫“Lookaround”,中国人也爱讲“见过世面”,“见识”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我非常讨厌一句无知的话,就是“你干嘛要来北京受苦?又没逼着你来!”事实上,我们的确是被逼来的。如果我国和美国一样,东西部发展均衡,几乎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重型产业和特色产业,那我们没必要来都市,对吧?但那是美国,我们国家因为地理、历史等原因,发展不均衡,产业资源大都垄断在北上广这些地方。拿我个人举个例子来说,我做品牌策划的,我这样的人回老家,没人要我啊,我老家那边工厂生产一袋化肥,起个名字叫“特肥”,在电视台轰广告:“特特特,特肥”,就会卖得很好,这样的厂家不需要我这种追求逼格的品牌工作者。

  

大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灿烂的赌局,这里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能让你赌上一把,只要你攒够了赌资,遇到了机会,就可以孤注一掷,不成,你获得宝贵的经历,成了,你获得小地方拼搏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拼到的财富。我在通州见过一个男生,2009年来北京打工,挣得不多,日子很紧巴,四年后人家靠着APP发了大财,他才29岁,就融资了几千万。

  

我2007年大学毕业,我们班上12个男生集体来北京发展,做着10种不同的职业,(众人笑)然后每两年回老家一批,现在没剩下几个人了,我坚信留下的这些人里会有人混得出息。

 

5.大城市青年的25岁到30岁该做这些什么
 

 

这两年我有很多学弟学妹来北京工作,动不动就问我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年纪,工作辛苦,生活单调,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干些什么。”我对他们说:“这个年纪不用考虑那么多,甭管到哪儿,努力学东西就行了,你不要老琢磨着突然走个捷径发个大财什么的,30岁前你只要完成‘职业规划’这一件事,就足够了。”

  

什么是职业规划?很简单,三个东西:你擅长什么?你喜欢什么?你在哪方面有资源?

  

我有个河北老乡,石家庄的,跟我当年一样学画画的,他非常喜欢画画,可画得真的很一般,他来北京工作过一年,给游戏公司画场景,这家伙很奔放,喜欢结交朋友,但有点懒散,始终融不进这边的工作节奏,于是回庄里去了。他心不死,到了庄里还梦想着搞艺术,借钱开了个画廊,失败了,他爸爸在某机关有很硬的关系,让他去那里上班,他不去,对我吐槽他爸爸,我对他说:“其实你应该去,我觉得你适合那个地方。”他干脆连我也骂了一顿。(众人笑)

  

后来,这个男生被他爸爸捏了个短儿,逼着他进了那个单位工作,混得特别好,两年不到就升了科长,科长啊,28岁的科长,前途无量,于是他又开始炫耀他这份工作。

  

你喜欢的职业,你不一定有天赋,你排斥的职业,你不一定没机会,能力所及,我们就去干。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为了个挣钱,现在生活成本非常高,挣钱不容易,有了钱,保障了生活,你才有机会去追逐自己喜欢的东西。

  

此外,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尽量放得开点,也就是有点眼光和胆识,我们现在的经济模式就是西化模式,中国传统式的保守与顽固并不适合现在的职场生存法则,我那本书里有篇小说叫《十万浑蛋》,里面有个小同性恋叫李小敢,他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二十几岁时不腆着脸去拼,难道要等到三十多岁才去拼吗?那时候谁还要你这张老脸。”

  

不过话说回来,年轻人的热血不要用错地方,年轻人成于热血,也常常败于热血。比如我是个商品推销员,我最乐意向年轻人推销三种产品:爱情,主义,成功学。这三种东西是年轻人最喜欢的,所以市面上“爱情”泛滥、”主义“泛滥、”成功学“泛滥,老帮菜们就是懂得利用荷尔蒙特征去消费年轻人。搞文艺的开宾馆的对你吹嘘爱情,实际上他们自己都不见得相信爱情;政治家对你吹嘘主义,实际上只是想让你去给他当炮灰;搞学术的对你灌输各类“成功学”,不过是想骗点钱花。政界商界学界,大家都热衷于消费年轻人。

  

时下还有很多年轻人热衷于“体制辩论”,左愤右愤五毛美分,争得你死我活,消耗无数热量在这些东西上,其实大多时候你仔细想想,完全没这个必要。早年崔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政治是危险的,它浪费着你,把你的生命都毁掉了。”早年的韩寒就很愤,现在收敛了很多,也不再一味地反对商业行为,为宣传自己的电影他也四处奔走。我觉得这是一个男人在成长道路上必然会做出的一些改变,他三十多岁了,他有老婆孩子,有渐渐年迈的父母,他明白自己做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我或任性,你可以说他妥协了,但妥协对于一个年过而立的人来说也往往意味着一种睿智。

  

当然,以上这堆话不是讲给那些职业搞政治的人啊,北京这种地方的确存在职业的“政治迷”。

  

2011年我住在天通苑北二区,隔断间有一个河南小伙子,温和可亲,喜欢读书做饭,特别好。(众人笑)有一天晚上,十几个便衣冲进我们家,挨个敲门,我光着膀子出来,便衣低头出示证件,问我叫什么,问我的电话号码,我当时心里想:“看个毛片儿也犯法呀?”(众人笑)便衣问完,说:“好了,不是你,没事了。”接着去敲另一个门,我说:“你们别敲了,这户住的是一个单身的上班的姑娘。”便衣放弃,接着另一边有人喊:“在这儿呢,在这儿呢,就是这小子,桌面上还放着那个文件呢。”

  

便衣呼啦啦地冲进隔断间,发现电脑前坐着的是个二十四岁的孩子,顿时傻了眼。他们不得不临时改变方针,对这个孩子开始淳淳教诲,教诲了俩钟头,十点多才走,走之前安抚我们说:“没事了没事了,大家早点睡吧。”

  

第二天晚上,又来了两位,这回人家来了个穿警服的胖哥哥,另一个没穿警服的老大爷是派出所所长,(众人笑)他们又来教诲我们家那个河南小伙子,还让他写了份保证书,然后,我们家断网三天。(众人笑)

  

河南小伙子后来告诉我,人家是这么教诲他的:“你这孩子,你以为我们不懂体制吗?你以为我们不讨厌腐败吗?你年纪轻轻的干点什么不好,非得跟着一帮外人瞎鼓捣,还策划在王府井这种地方闹事,你说你都傻到什么程度了!”(众人笑)

  

你瞧,北京就是这么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多好玩儿啊。(众人笑)

  

大城市的年轻人,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你的优势是热血,可热血下也时常伴有冲动与盲目,你要学会两面性地去观察人性,多角度地去思考社会,如果你想摄取知识,尽量看点有营养的书,少看点言情鸡汤魔幻武侠,这些东西浪费你的年华,你可以多看点社科类的书,或者能表现时代人文的小说。如果你没打算这辈子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那些所谓的“主义”,就少干点“主义”的事儿,这些东西浪费你的生命,而且还有被更职业的“主义者”利用的危险,你明白生活是怎么回事儿,不去做糊涂虫就好了。

  

就这些了,谢谢大家!

 

现场提问环节:
 

 

1,师哥你好,我是你河北师大的又一个学弟。我的问题是:我们都在北京漂着,如何跟远方的父母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我刚来北京半年,如果带父母来北京玩,应该去哪里玩儿,怎么玩儿?

 

答:说起父母,我个人过去这些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这个。(众人笑)我们80后90后这代人与父母的代沟空前绝后,尤其80后,父母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很多还经历过阶级斗争,而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美国大片、读着日本漫画、听着老外摇滚乐长大的,所以大多时候你很难跟父母进行真正心灵上的沟通。对待父母,我只懂一个方法,就是哄,哄他们开心,陪他们看电视,跟他们撒娇,他们就不那么恨你了,(众人笑)真的,因为他们再怎么埋怨你,还是把爱你放在第一位的。

  

至于带父母来北京玩儿,这点你比我强,我就不敢带父母来北京,因为我害怕他们知道我的住处,他们因为我不结婚这个事情气了我很多年,我真怕我爹哪天不开心了拿着把刀来京城找我算账。(众人笑)

  

旅游的话,还是推荐参团儿,你现在个人带着父母看个长城都需要忙活大半天,旅行团虽然有很多商业伎俩,但效率上比你好很多,也比你专业。

 

2.王老师你好,我是个大二的学生,我有点紧迫感,对未来有点迷茫,怎么办?

 

答:你才大二啊老弟,你迷茫个屁啊,你现在用不着考虑那么多以后的事情,好好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就行,剩下的时间去享受你的年华,去恋爱,去听音乐,去玩儿。

  

另外你不要急着出去实习,完成学业是第一位的,所谓闻道不分先后,这个时代很多事情不是你先染指就一定做得好。当年咱们女足多牛逼,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可后来呢,人家都开始发展女足了,种族天赋凸显了,咱们没得玩儿了。还有咱们中国的电视剧,上世纪90年代咱们电视剧产量全球第一,2000年之后呢,人家也开始发力玩电视剧了,人家在审查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也凸显出来了。我读大学的时候很多早早放弃课程出来实习的老同学,现在混得反而是最惨的,早出来,能意味着什么吗?

 

3,您的第一本小说集对你自己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第二本书准备写点什么?

 

答:最大的影响就是自己失业了,半年没有上班,精力原因,我不得不辞掉工作去忙活这个事情,它也没给我带来什么,首印版税就那点钱,我过了年还得去找个全职的工作,我还是那个穷巴巴的我,也没涨什么名气,豆瓣粉丝才一万多,微博粉丝也是一万多。(众人笑)

  

本来第二本书想写长篇小说,但觉得精力达不到,另外我这种搞严肃文学的,市场本来就不大,长篇的市场更小,还是写中篇吧,两万到四万字,可以把人物写得既饱满又凌乱,我挺喜欢的。

 

4,我喜欢一个学艺术的男生,他在西安,处女座的男生,并且要在那边读研究生,请问我该用什么方法搞……不是,是用什么方法来对待这件事?(众人笑)

 

答:你别搞了,实话。(众人笑)

  

两个原因,第一,青年人的异地恋不靠谱,《东大街的坏孩子》里有句话:20岁到30岁的男人,处于成长的黄金期,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是最容易始乱终弃的年纪。长时间的分居,各自多变的环境与见识,都会影响审美与口味。第二,二十多岁学艺术的,大都有个通病,就是太自我,有些甚至个人主义、大男子主义十分严重,他们往往只对一个东西真诚,就是他的艺术,而女人很容易被他们物化,他喜欢你,可以接受你,但他不会把你看成唯一,哪天来了另外一个女人,他会渴望你和另外这位和平共处。(众人笑)

  

如果你特别喜欢他,就等等看吧,(众人笑)等到他28岁或30岁,一般来说,男人26岁以后心智上才会接近成熟。

 

5,超哥你好,我一直幻想着有一天回老家,我想问那些怀着回家信念的年轻人什么时候是回家是最好的时机?

  

答:你这问题有点大,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跟着心走就好,我见过一个做高管的家伙,月薪小两万,爱上一个小村姑,姑娘是正定那边的独生女,人家家里不让她外嫁,他为了这个姑娘,舍掉北京的工作,回去结婚了,过得也挺不错的。

  

你现在想回家可以直接回去,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但有一点你要记住,北京这种地方,回老家很容易,老家生活久了再回北京,就难了。

 

6,王老师,很多人出名了挣钱了,就变得俗了,作为一个搞写作的,你如何保持一颗初心?另外我们这些年轻人感觉以后社会给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少,如何找到属于我们的成功的门道?

  

答:我告诉你我们怎么做,你知道涅盘乐队吧,非常了不起的乐队,他们那个帅哥主唱在事业巅峰期舍弃妻女,找了个公寓,拿着把猎枪,对着嘴巴,像海明威那样,“砰”地一声,死了,就因为他无法忍受自己被商业化。

  

以上是开玩笑的啊。就我们这些个写字的人来说,商业化自然意味着“俗”,什么叫“俗”?不就是献媚大众文化吗?想多卖点书,你就得迎合市场,这没办法,真的,我们这种人挺不容易的,您也别太难为我们了。(众人笑)对于我个人来说,保持自我,唯一的办法就是跟出版商做斗争,争取最大限度留住本色,比如再出书,我会要求书名、封面设计、宣传语都由我来定,而不是他们定好了来通知我。

  

还有一种保持自我的方式,就是出大名儿,披头士那哥儿几个早期都是唱爱情小调的,火了之后,哥儿几个单飞,玩的音乐越来越实验,你看看约翰列侬和大野洋子在70年代的唱片封面,以及他们那首呼喊对方名字长达20分钟的神曲,名气太大了,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总会有人买账。

 

随着社会进步,年轻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因为市场越来越细分化,各领域越来越讲究专业。2000年以前,我们听港台流行歌曲,哪有什么风格划分,统统是POP,2000年后,出来个周杰伦,出来个华语R&B,接着这些年国人又开始迷恋爵士乐和灵魂乐,都是沿着西方模式发展的小例子。在美国,很少有影视歌三栖明星,我唯一知道的一个歌影双栖成功的人是芭芭拉史翠珊,这大婶儿拿过格莱美也拿过奥斯卡,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不搞那些多栖?因为美帝的娱乐产业讲究专业,诺拉琼斯玩爵士和蓝调的,她的经纪公司不会同意她冒然去尝试其他类型的音乐,怕玩儿现嘛,美国乐迷很挑剔的,歌者自己也不敢乱砸自己的牌子。

  

你们比我们年轻十岁或十几岁,注定会比我们这代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7,王老师你好,我想问问你怎么看待婚姻,你为什么三十二岁还不结婚?另外是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您说您七年里工作过五家单位,这样好吗?

  

答:结婚这件事,我存在自己的问题,第一,从小见过或经历过太多暴力、离异,对婚姻不太信任,第二,我把婚姻看得有点大,总觉得自己没做好准备不敢给人家一个姑娘承诺,说俗点,如果自己还没具备良好的物质条件,不太敢娶人家,你明白吗?人家跟了你,干嘛要跟你过苦日子,我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出生就带着脆弱。

  

婚姻是什么?我引用ONE上的一期问答:

  

问:什么是结婚?你怎么看待结婚?

  

答:一辈子只能守着一个人,这件事想想就觉得可怕,但为了眼前这个人,我愿意试一下。

  

婚姻就是这样,你得一辈子守着一个人。

  

至于跳槽,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同行业频繁跳槽,不叫失败,叫能耐,因为你不能指望资本家给你涨工资,你得自己想办法换个地方提高资本家对你的职业尊重,但转行这件事不要轻易做,一旦转行,往往就意味着从零开始了,需要特别慎重。

 

8,王老师,你今后怎么办?打算做职业作家吗?另外你早期在豆瓣写的类似《婚姻》这样的小短文特别好看,为什么删了,还能再看到吗?

  

答:有机会了,我会去做职业作家,我上班只是为了挣钱糊口供房子,当写作收入能与工作收入持平的时候,我就放弃工作了,我三十二岁了,有机会全身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干吗不去做呢,对吧?

  

豆瓣上很多老文章删掉了,比如以前火过的那个短文《天朝时期的爱情》,我把它的内容整理进了其他的一些作品,吕小嫣这个角色,就放进了书籍版的《日落天通苑》,不过《婚姻》这种小短文,我会考虑你的建议,重新贴出来给大家看。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