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莫让“越扶越贫”现象继续蔓延
发布时间:2015-06-17 来源: 感谢东篱投稿 点击:
次
在西部某地,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各类资金予以支持,高峰期兔子存栏接近40万只,但市场行情急剧变化,短短5年时间,产业规模已萎缩到不足7万只。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多年缓不过劲来。(中国新闻网 6月17日)
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农民增产不增收,反受其累。
政府投钱不少农民越扶越亏的扶贫怪像出现在许多地方,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扶贫项目不接地气。政府习惯行政主导,硬性划定了扶贫资金流向,忽略群众意愿和市场的作用。政府要求大部分资金用于产业,是认为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农民还没富起来,是产业没跟上。这种刚性切分资金的要求,看似没错,实际不接地气。二是扶贫工作不做周密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如产业培育只重视生产环节,对产品深加工、营销、市场信息预警等产业链建设“缺课”严重,结果是投入越多、产量越大、风险越高。三是没有基础设施,谈不上产业发展。在一些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地区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原因。
要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就要抓好产业扶贫,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盲目上马只会起反作用。要精准扶贫,针对不同地区、人群确定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寻找适合当地的发展产业,让农民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调动农民积极性,用新思路来解决扶贫问题。改善基础设施,交通落后是制约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瓶颈”,“要想富,先修路”是硬道理,路通后群众可以养羊,可以买车搞运输,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只要路通了,贫困地方就会有办法脱贫。(东篱)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