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茅于轼: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症结何在?

发布时间:2015-05-19      来源: 天则大家对话    点击:

中国经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同的一大特征就是储蓄率非常高。每年全民所生产的财富中用于消费的只占一半左右,另一半都储蓄起来了。这部分储蓄的财富都用于投资了。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基本上是同一回事的不同结果。想要减少投资必须从根子上提高居民消费着手。

 

高储蓄和高投资本来都是好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由于高投资,全国各地兴建了无数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发电厂,制造业工厂,飞机场,桥梁地铁,彻底改变了中华大地的面貌。现在的中国真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新中国”。可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该投资建设的项目差不多都已建成了,值得投资的机会越来越少,产能已经过剩。

 

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投资的收益递减。这几乎是大家一致的看法,中国经济的投资太高,不能靠投资来维持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要用居民消费的购买替代投资的购买。如果全国人民生产出来的物质和服务卖不掉,产品积压,工厂就不能继续生产。所以必须用更多的消费替代投资,保持总需求的规模。

 

消费又分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在下要控制政府消费,减少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所以增加消费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加居民消费。要求老百姓更多的花钱购买,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都买下来。可是怎样能让百姓更多地花钱?这可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首先,居民可能没有足够的钱,当然无法增加他们的购买。GDP,中国生产出来的财富总量是百姓的劳动成果,谁生产的财富理应归谁所有。那就不会发生没有钱购买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财富是三要素生产得出的,即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如果这三要素都归居民所有,要素所得就成为居民所得。但事实上除了劳动肯定属于居民本身,其他两个生产要素并非都属于居民。

 

比如讲资本,中国有大量国有企业,国企的资本不属于居民,而属于国家,国企赚的钱分配不到居民手里而归了国家(事实上国企的利润基本上并不上交财政部,留在企业自己用掉了)。至于自然资源所创造的财富,由于中国的资源都属于国家,更分配不到居民手里。特别是土地,除了农用地属于农民,其他土地都属于国家。土地的产出都归了国家(比如出卖土地的收入)。农用地的所有者名义上是集体所有制下的农民。但是农民只能获得土地用于农业的收益,转换成工商用地的高收益被政府收走了。所以中国和其他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农民是最穷的,因为他们的土地只能限于农用。最后,矿藏这种自然资源所生产的财富基本上也是属于国家。因为地底下资源的所有者都是国家。

 

从以上分析看来,中国百姓能够分得的GDP是很少数,虽然财富是他们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居民的收入低,他们的消费不可能很高。从国家发表的统计数据看也证明这样的分析是对的。全国公有和私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不到GDP的20%。好在中国有大约三分之二的GDP产出是私企生产的,私企的资本收益是归居民中的富有阶层所有。他们的收入中减掉储蓄的部分都用于消费。另外三分之一的国企,他们的资本收益都归了国家。在居民收入中,还要减掉纳税的部分才可能成为他们的购买力。中国的税收(不包括政府服务所收的费和各种罚款)占了GDP的大约20%,其中包括国有企业所交的税。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的居民消费弱的原因和中国的经济制度,特别是所有制有关。公有制为主的结果必定是要素所得大部分归了公。居民收入有限,结果是居民消费不足。

 

但是居民消费不足还有另外的原因。如果居民有了钱还是不敢消费,而是选择则把钱存起来,消费仍然是不足的。不敢花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经济前途看不清,没有把握,所以要多存钱以保安全。西方社会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老年以后的生活、看病、丧葬如果都有保障的话,就敢花钱。中国的情况恰好是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完善,所以当今即使有钱也不敢花。想要振兴居民消费必须完善社会保障。

 

实行已久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提高了中国人的储蓄率。孩子少,家庭的负担变轻,就有多余的钱存起来。全社会因之有了大量节余,这种节余大部分变成了储蓄。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现在想要提升居民消费,就得废除计划生育,恢复正常的人口结构,同时也增加家庭养育下一代的开销,也就是增加居民消费。所以,所谓的人口红利实际上是人口欠债,以后是要归还的,不是真正的红利。

 

中国还有不少政府强制储蓄的政策,也和振兴居民消费背道而驰。比如企业和员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就是强迫性的储蓄。这些政策典型地说明微观政策和宏观要求互相抵触。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应该有养老储蓄,强制储蓄并不错。但是确实更加大了已经过高的储蓄率,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将政府的投资转换成社会公共消费,提高居民的养老服务。这样就可以避免要求居民强制性储蓄。居民中的工薪阶层减轻了五险一金负担,可以增加收入,增加消费。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