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卫计委发布全国家庭数据: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

发布时间:2015-05-14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

 
卫计委发布全国家庭数据:近四成家庭有老人同住 

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

父亲照料儿童不足,将研究建立父亲产假政策

  制图:蔡华伟

  5月13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结果,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家庭追踪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写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用数据反映了中国家庭发展的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共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委会)的32494个家庭,空间分布均衡合理。

  2—3人小型家庭成主流

  中国是世界上家庭数量最多的国家。调查显示,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家庭人口数量以2人或3人为主,2—3人的小型家庭(户)已经成为主流家庭,4—6人的家庭(户)所占比例已经低于小型家庭。家庭代数的构成以2代人为主,占50.6%;1代人居其次,占24.5%。

  近四成的家庭有老年人共同居住。家庭人口中,有1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比例为19.1%。分城乡来看,农村家庭至少有1位老年人的比例为43.0%,高于城镇家庭的33.3%。

  家庭类型主要分为单人家庭、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家庭类型中,核心家庭占64.3%。核心家庭中,主要是夫妻子女核心家庭,其次是夫妻核心家庭。

  家庭规模小型化不仅是世界家庭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中国家庭变化的主要趋势。核心家庭成为城乡家庭的主导形式,直系家庭已经退居其次,传统的大家庭即使在农村也不多见。计划生育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70%左右,城镇地区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主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占1/4以上。

  调查表明,我国的婚姻状况相对保持稳定,但不稳定性已初露端倪。其中,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而且分布在各个年龄组;未婚女性更多集中在城镇地区。50岁及以上农村男性的未婚比例在2%以上,这些仍未婚者极有可能终身不婚。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指出,在我国城乡差别较大、人口流动等背景下,加上人们在择偶过程中的婚姻梯度选择,婚姻匹配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转移。其中,在一些贫困地区,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往往容易成为婚姻梯度挤压的最终承担者,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大龄男性因择偶困难,被迫未婚甚至终身不婚。

  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司长王海东认为,今后应逐步建立符合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趋势的支持政策。研究出台密切家庭成员关系的相关民生政策,如建立父亲与母亲同样享受产假的政策;建立家中有7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成年人带薪假期政策;建立家中有0—5岁儿童的成年人带薪休假政策,促进父母特别是父亲在儿童抚育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收入优势突出

  调查显示,工资性收入是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城乡家庭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家庭年均收入为农村家庭的1.8倍。全国家庭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年均收入为9745元,占全部家庭总收入的份额为2.9%;收入最高的20%家庭的年均收入为189519元,占全部家庭总收入的份额为55.3%,是最低的20%家庭的19倍。农村家庭间的收入不均等程度大于城镇家庭。

  相对于非计划生育家庭,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收入优势更为突出。计划生育家庭负债比重低于非计划生育家庭。消费支出前三位是食品、医疗保健和人情往来,共占家庭消费的57.0%。其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达到38.1%,城乡食品支出占比差异不大。

  全国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4%,城镇比农村高1.2个百分点,总体相差不大。

  老年人收入的三成用于看病

  调查显示,成年人确诊慢性疾病的比例随年龄升高而增加。58.1%的老年人患有经医生诊断的慢性疾病,以高血压、关节炎为主,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城镇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比例高于农村。

  老年人患慢性疾病未治疗的主要原因是自感病情轻和经济困难,看病和住院医疗费用占老年人年收入比例较高。老年人看病和住院医疗费用平均为5075元,老年人医疗费用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为30.2%。农村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高于城镇老年人。

  城乡老年人自理状况差别大,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供给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家庭成员承担照料老人的主要责任,但仍有超过1/4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缺乏照料。城镇老年人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健康方面均优于农村,城镇老年人中生活能自理的比重高于农村。

  王海东认为,我国家庭中失能、部分失能老人比例大,长期护理需求大,急需探索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筹资与资源分配、协调机制,开展以家庭为单位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和制度设计研究。建立完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机制,鼓励医疗机构设立家庭病床。建议将医养结合纳入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促进医养业务融合发展的政策,促进养老模式创新和新业态涌现。

  父母双方照料孩子只占7.5%

  调查显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0—5岁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人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但父母双方共同照料的只占7.5%。在日常生活照料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发挥不足。

  王海东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孩子最好的照料方式应是父母双方共同照料。

  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父母陪伴时间少于城镇,父亲陪伴时间少于母亲,不完整家庭父母陪伴时间更少。农村儿童在园率低于城镇儿童,0—5岁农村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频率高于城镇。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主要是聪明健康,对促进情感发展的关注度较低。儿童抚养成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食品、教育、医疗为主要支出。

  青少年的健康服务不足,农村家庭、留守家庭、不完整家庭的青少年在健康发展上处于劣势。仅约一半的青少年参加了健康体检。特殊家庭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高。15—17岁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4.1%,其中,农村5.4%,城镇2.8%。发生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5.9岁。初次性行为避孕比例为53.3%,青少年避孕知识及能力严重缺乏。

  空巢老年人比重较高,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农村面临的问题比城镇更严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城镇老年人与子女的日常关系比农村更为紧密。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需求差距较大。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支持的力度在减弱,因此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更迫切。

  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

  调查显示,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流动家庭的比例接近20%,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

  流动家庭属于一种特殊家庭,即一个完整家庭受成员迁移流动影响,分裂为两个部分,留在家乡的部分和离开家乡的部分。其中,离开家乡的部分称为流动家庭。流动家庭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模式中的一种重要形态。夫妻共同流动和夫妻携子共同流动,是当前家庭流动的主流模式。当前,我国流动家庭平均户规模为2.59人。

  流动家庭就业抚养比虽然较低,但是收入结构较为单一,支出负担较重。与户籍家庭相比,流动家庭需要支出的项目更多,最突出的一项支出就是房租。流动家庭成员居住具有相对稳定性,居住时间越长,在流入地居住的家庭成员越多。流动家庭在老家平均还有0.54个家庭成员,户均支付给留守家庭成员费用为4040元。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接近一半的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比例达47.2%。留守儿童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年龄看,留守儿童分布呈“倒U”形,中间略有波动。两岁孩子留守比例最高,为44.1%,随后开始下降。

  农村留守妇女占6.1%,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留守妇女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高达95.2%。农村留守老人占23.3%,从事劳动比例高。由于主要劳动力的外出,留守家庭的农业生产功能、养育功能、情感和陪伴功能、赡养功能受到极大的影响。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承担了原本由成年男性承担的繁重农业劳动。

  姜卫平建议,积极构建农村留守家庭综合服务网络。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所、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加强对留守人群的生活照护、心理疏导和劳动帮扶。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14日 15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