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一路向北 中国未来劳动力价格将与欧美接轨

发布时间:2015-05-01      来源: 腾讯财经    点击:

腾讯财经智库特约 刘硕 英国Warwick大学经济系研究学者

劳动力的价格变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下行,2011,2012,2013,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一年度回落1.0,0.5,1.5,0.5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1,0.4,1.3和0.4个百分点。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在今年2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

随之而来的用工难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我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中国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时代基本已经结束。

劳动力价格上涨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缓解内需动力不足,为经济发展构造新的驱动力,为企业发展构建新的空间。

其次,价格上升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过低的劳动力价格使劳动者除了生存其他几乎无暇顾及,中国农民其实一直被剥夺了很多生活方面,对自己和自己下一代发展进行投资,也无从谈起。同时,价格的上升还将使更多高素质的,有着新鲜血液的年轻人选择进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再次,劳动力价格上升,使得企业成本抬高,继而挤压低层次企业的生存空间,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更多机遇和可能,过去凭借劳动力低廉、资源价格低的竞争优势,获得快速发展的企业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当然,劳动力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全都是正面的,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企业陆续外迁,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正在被越南、印度、等国家所占有。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劳动力成本已不具有上述国家的优势,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报酬已于2004年超过印度和印尼,2008年超过墨西哥和菲律宾。

不过,正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在倒逼中国企业进行加速转型升级。同时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的忍耐程度在大幅下降,自身也有需求把一部分产业调剂出去,使我们实现产业的更快更新。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曾在2011年就指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迸发出技术创新的澎湃动力。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今年4月24日给出的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预测,多多少少暗示了中国短期内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失败。

未来趋势是否会与欧美国家趋同

其实最早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是英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到美国, 二战之后,日德崛起,超越了美国成为电子和精工艺等行业的制造中心。我们现在的印象中,德国的锅坚实耐用,德国的刀能够世代相传,谁会想到曾经的德国制造也居然是复制与伪造的代名词。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鉴别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而德国用了120多年的时间证明自己可以做到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型,这些都是中国转型最好的借鉴。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在4月28日举办的主题为“环境创新--中德共塑”的环境会议上表示德国愿意与中国分享其经验并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为其提供支持,而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推出“工业4.0”战略,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给 “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与实践经验。德国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坚定了中国的转型的决心,而中国制造大国的位置也就很有可能面临被其他国家取代的结局,这也是喜忧参半的。

有调查显示,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关系最为密切的制造业劳动报酬仍大幅低于发达国家,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报酬只有日本的14.6%,德国的10.5%,韩国的20.4%。而在我国国民经济19个部门中,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排倒数第五,不到金融业的一半,而在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一般与金融业等我们视为高收入行业的部门是基本趋于持平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会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缩小与第三产业等部门的收入差距。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的劳动力价格水平还会继续攀升,会与欧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价格水平逐步趋于一致。同时,我们看到服务业还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在发达国家整个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超出工业就业比重的两到三倍,而我国则是基本持平,仅仅高出一点点。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是否被低估

另外,比起英国这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体制来说,中国的劳资双方就工资的协商机制,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至今为止,国内能够真正代表劳动利益与资方进行工资谈判的组织几乎没有,所以在劳动关系上,不能像其他欧美国家一样。雇员与雇主之间的不平等一定会导致现有工人的工资水平低于双方力量均等下的均衡工资水平。

综上,我们可以判定虽然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在近几年时间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国际上其他服务业发展完善的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一定程度上的被低估了,当然,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对中国劳动力成本进行更全面系统地实证分析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