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户籍制度枷锁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 理性乐观派    点击:

【2015开篇】户籍制度枷锁

 

 

 

 

 

按:这是一个多月前给腾讯写的一个稿,想作为2015年开篇。由衷希望有更多更多的人能意识到户籍政策这种耻辱性制度的恶。

====

相信“回到户籍所在地办理”这几个字,每个人看到都会咬牙切齿。

 

如今个人信息联网,人口迁徙等信息早就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如果只是试图管理和监督人口动态,倒也没那么操蛋。至少一个人仅仅是被老大哥盯着,并不会给因为工作生活的迁徙变动带来太大的障碍。这么说并不是在为此行为辩护,这当然也是有问题的,只是想说明如今的户籍制度已经彻底跟不上改革的步伐,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户口能享受特权福利,给相当多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麻烦。即使从大的政策背景上来看,户籍制度本身已失去了现实意义。

 

户籍制度这样一个奇葩政策,是计划经济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户籍制度最开始是满足新中国成立初的治安需求,紧接着计划经济导致的失败,造成商品匮乏城市失业率飙升,在没有全面崩溃之前,中央的“计划思路”是不可能撒手。市场的存在,与全国的统一计划是不相容的,必须强制取缔。刚土改完得到的土地很快收回国有,私营也变国营,并且私人不再有资格做生意。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措施。其实就是农业补贴工业。公有制本质上不可能完成的经济核算和激励机制,使得粮食歉收,农民只能寻找活路(当时官方称之为“盲流”)。但在大计划下,这是不可能被允许的,政策进化,户口登记条例颁布,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流动被严格限制住。所以,户籍制度的诞生进化和巩固,基本上是伴随着计划经济的一步步失败的过程。如果说黑奴尚有具体而实在的主人,且奴隶主会想办法保护好自己的“财产”,那么计划经济下的每个人则连黑奴都不如,每个人都是虚无缥缈的国家建设的螺丝钉,或者说是可以任意由中央计划安排的牲畜。哪怕你不想吃这口分配的饲料,也不允许自力更生谋发展。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有了“大逃港”的举世壮举。一波又一波活不下去的中国人,想法设法逃到香港谋生,同时也为香港的繁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大规模迁徙已成为常态。除了那些一辈子工作生活只在自己老家的人,多数人早就是四处闯荡谋生。这本身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需要各资源能够充分流动,其中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会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也就是每个人的自主创造性和活力都会进一步迸发出来,哪里好哪里更适合自己就去哪里。这几十年的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源于此,源于制度对劳动力的松绑。然而户籍制度作为一个耻辱残余,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折磨着每一个人。

 

人们办个什么证件都要回到户籍所在地,所有人都得抽出时间回到老家去排队办理,通常还得是上班日请假回家,期间造成的时间金钱上的浪费不计其数,真正实现了举国浪费。而实质上在办理的时候人们会发现,从事实层面,这也是毫无必要的折腾。比如今天的民营企业根本不在意员工的户籍在哪里,只有那些国企继承了这种腐朽。

 

所以目前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是,户籍制度并无法阻拦人们去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北京的年轻就业人口中,外地户籍人士已经占了一半,然而他们在这个城市打拼却始终无法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因没有本地户籍而在购房买车上面受到限制。这背后不仅有社会稳定的隐患,实质上已经发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正是户籍制度所结下的恶果之一。官方在户籍的改革中所提到的目标:严格控制大城市,限制大城市,逐步放开中小城市,完全放开小城镇。这是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违背的。不少支持户籍制度的人也因常识缺乏而对大城市的规模有所忌惮。其实大城市之所以有如此方便的公共交通以及各种发达的商品服务,全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人们所担心的城市承受力问题完全是忽视人的自由流动,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城市混不下去,那么会选择离开。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国家层面的各种福利上的补助,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发现在这里能创造更高的价值。简而言之,能赚更多钱,或就是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严格户籍制度的国家几乎所剩无几,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里国家工作生活,都应享有同等权利。而也没见其他国家因没有户籍制度而乱成一团。“严格控制大城市”仍然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想残余,是对人的自主性的严重无视,也是政府习惯性地将其他层面的管制所造成的恶果嫁祸给人口太多。

 

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的耻辱性制度早已应该彻底被抛弃,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彻底废除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种罪名叫投机倒把罪,现在看当然是非常可笑的,倒买倒卖就入罪了。可是那时的不少人并不这么看,不管怎么说法律你得遵守啊。而那些敢于“以身试法”的人冒巨大风险倒卖,无意中成了改革先锋,现在的眼光看,他们是英雄。如今活跃在财富榜上的不少企业家,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包括最早标志性的小岗村事件,如果不考虑当时的人们在残酷环境下逼迫出的观念的转变,而只是单纯地将这些改革事件看成是一种“至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等等权力的规划,这是对权力的高估,也是对观念的低估。

 

一个坏政策的彻底废除,什么时间可能开始,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以及怎样的过程完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如果说中央能认识到真正利国利民就应当立即废除户籍制度,当然是高效霸道,立竿见影的。这也特别符合普通人对政府力量的期待。只是人们总是忽略了一个国家中人们的观念,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观念的力量。也就是说,即使权力出手要废除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总是需要考虑到一个国家人们的观念的大致趋势。当多数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到户籍制度的荒谬之时,改革也就是水到渠成。而事实上对此漠不关心的人还是多数。漠不关心就会被政府认为是默认赞同。所以,虽然不可能预知改变何时将至,但理应有更多更多的人能认识到户籍制度的恶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