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我们的钱被谁拿走了?

发布时间:2015-04-24      来源: 晨报周刊    点击:

 

 

 

 

作者:刘植荣

 

独立学者刘植荣接受《晨报周刊》记者谭晶专访

 

晨报周刊:晨报周刊记者调查了长沙市一个工作8年的白领,他的感觉是这些年拼命挣钱,但从来没有宽裕过。刘老师,您能否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刘植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是个大题目,够做十篇博士论文的。我不可能在短暂的采访时间里把这个问题谈透,只能谈谈粗略的认识。

 

我非常理解那个白领的感觉,因为我也生活在这个环境中。

宽裕程度不在于你挣多少钱,而在于你花多少钱。你每月挣1000元,支出999元,那你就是宽裕的;你每月挣10000元,支出10001元,那你也显拮据。

 

这些年来,百姓的收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事实,但百姓不但没感到生活好起来,反而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是事实。其根源就在于社会保障退化,物价上涨,支出增大。

 

我举个自身的例子。我左手有麻木的感觉,前几天到医院检查,做了个颈部磁共振扫描就花了900元,加上输液半个月,共花了2500多元。我有医疗保险,最高报销比例为80%,由于一些药费和处置费是自费的,这次看病我个人掏了700多元。这要是在过去,都是免费的。你看,我收入是提高了,但支出更高了,仅医疗这一项就比过去多支出很多。再有,住房、水、电、食品、蔬菜价格飞涨,这也从收入里拿走一大部分。物价上涨,就相当于收入降低。那个白领拼命挣钱也赶不上物价的上涨,这怎能宽裕起来?

 

诱发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但超量发行货币、炒房绝对是推高物价的黑手。

 

目前,让百姓生活压力最大的就是房子。美国普通工人3年工资可买套别墅,中国普通工人恐怕要300年的工资才能买套别墅。由于百姓把收入的绝大部分砸在住房上,其他生活开支当然就显得紧张了。

 

晨报周刊:您曾走访了很多国家,国外的普通白领也是这种情况吗?

 

刘植荣:由于一些官员为给自己加薪找借口,谎称外国公务员工资如何之高,并提出“高薪养廉”的混帐逻辑,使很多中国人误认为国外白领属于高收入阶层。其实不然,国外的白领收入和蓝领没什么显著差别,甚至低于一些劳动强度大的蓝领,如瑞典公务员工资不如建筑工人的工资高,新加坡公务员工资不如筑路工的工资高。

 

从生活压力来看,欧美国家的人生活很从容,不像中国人压力这么大。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这些年来福利制度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百姓为生老病死等基本人权尊严开支所占收入比例增大。国外的福利制度比较健全,穷人可以享受很多福利。如一位在美国加州的华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失业,可他一点也不感到恐慌,因为他可以领一年的失业金,然后再申请政府的救济金,救济金每月1600美元,折合人民币10000元左右,房贷供不起,不要紧,也由政府无偿补助,小日子照样过得很滋润。

 

法国共有400多种福利,政府每年从税收中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福利补贴,孩子从母亲受孕后的第五个月起,一直到他长大成人直至死亡,可享受这400多种福利中的各种项目。法国的福利全民享有,无论公务员还是工人、农民,前提是你的收入低,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不能享受这些福利。

 

我再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个在美国定居的朋友,在美国属于中上收入阶层,去年,父亲在国内检查出癌症来,她了解了一下国内的医疗情况,其中一种抑制癌细胞扩散的药是12000元/支,这属于自费药,她父亲在国内治疗癌症她这个美国中产也承受不起。于是,她就把父亲接到美国治疗,手术费就花了50多万美元,然后是每两个星期一次化疗,还有每个月的口服药10000多美元,每六个星期一次的全身磁共振扫描,这样下来,一年的医药费估计高达100万美元。我想看看医疗账单,她说没有保留这些账单,因为不需要她支付一分钱,所有费用美国政府买单,连住院的伙食费都由政府出。美国的医疗制度是,对任何有生命危险的疾病,不管有钱没钱,先看病,后买单。你有钱,那你就自己掏腰包或由保险公司支付;你是穷人,买不起保险,就由政府买单。生命权属于最基本的人权,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其他的人权?

 

所以,由于国外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同步发展,这就解除了许多工薪族的后顾之忧,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生活就不会感觉有多大的压力。

 

晨报周刊:在中国,哪些影响支出的必需品比国外贵?国人的生活压力大,与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高有必然的联系吗?

 

刘植荣: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恐怕国人都知道,这就是中国大陆物价飞涨的证据,这就是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信号。我们不看CPI,因为这些年来政府统计部门的数据严重失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称,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谁信?中国百姓工资低是世界公认的,排在158位,甚至非洲有32个国家的工人最低收入超过我们。据2010年11月14日南非报纸《The Sunday Times》的报道,在南非的一家中国公司非法进口中国廉价劳动力,中国劳工月薪只有2500南非兰特,而要雇用当地劳工则不得低于每月30000南非兰特,雇用一名南非当地劳工相当于雇用12名中国工人。

 

百姓收入低,可我们的房价、粮价、肉价、油价、奶价都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要知道,人家的工资收入是我们的30倍!美国的麦当劳套餐35人民币元左右一份,人家的汉堡和薯条的分量比中国多出一倍,饮料随便喝。美国中小学提供营养丰富的早饭和午饭,两餐仅收6.7人民币元。

 

其实,比较物价的绝对值是不科学的,而要看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要看某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拿电价来说,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消费1000度的电的费用占全国月平均工资的6.79%,中国则是30.68%。我们的住房、食品、水电、教育、医疗等生活开支占收入的比重要比国外大得多。在美国,一个四口之家人均食品开支只占全国从业人员人均工资的5%,中国要占多少?所以,基本生活开支占收入的比重过大是中国百姓生活压力大、没有幸福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工资低,物价高。

 

晨报周刊:中国人怎样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比如说月薪多少?是不是有车、有房子、有工作、每年能度假就是体面生活?您认为体面的生活是怎样的?

 

刘植荣:体面生活是个模糊概念,不同时代,人们对“体面”的理解也不一样。原始社会,人们能找到山洞住,能打到野兽就是体面生活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体面生活的理解也不断发展。所以,仅仅凭月薪多少,或房子、车子很难评价是不是体面生活。你有房子,但每月要还数千元的房贷;你有车子,可你为停车位和高油价犯愁;你有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可物价飞涨让你入不敷出。这能说你过的是体面生活吗?

 

我的理解是,体面生活就是能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享受生活乐趣,解除对各种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忧虑。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我想,让百姓享有马克思所说的“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就是最基本的体面生活。

 

我小的时候,收音机、手表、缝纫机就算家庭“大件”了,那就算体面生活了,因为那时还没有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和电脑等家电。现在人们拥有收音机、手表、缝纫机能说就是体面生活吗?所以说,“体面”的概念是与时俱进的,享受不到经济发展成果就不能说是体面生活。譬如,现在电脑应该是家庭生活必需品,因为可以通过它与外部交流,获取信息,如果一个家庭买不起电脑那就不能说是体面生活。

 

体面生活的第二层含义是就是享受生活乐趣。生活绝不仅仅是挣钱吃饭,它还有其他乐趣,如休闲乐趣,文化乐趣,艺术乐趣,旅游乐趣,宗教信仰乐趣,等等。我在非洲工作时,当地人对中国人几乎没有节假日没黑没白地工作很是不解,认为中国人简直就是人肉机器,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他们经常和我讨论这样的话题:工作挣钱难道就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么?

 

不为生、老、病、住、行等各种人生必须经历的事件和各种偶发事件而忧虑,这是体面生活的第三层含义。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家二战后不久就建立起全民毫无差别的免费医疗和教育制度,解除了公民对教育和生病的担忧,只要你努力,就有学上,不管你什么时候生病、生什么病,都能得到医疗照顾。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了世界老二,医疗、教育不免费,不把所有国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内,就无法向公民交代,就无法理直气壮地吟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知道,连非洲一些国家的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

 

由此可见,体面生活不是取决于个人,而是取决于经济体,取决于社会福利制度。

 

晨报周刊:刘老师,您刚讲到一个经济体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是一个怎样的经济体?如何改变这种经济体?

 

刘植荣:我刚才讲到,个人幸福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还需要有一个公平的经济体作保障。中国虽然搞的是市场经济,但一个最大的不公是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整个盈利市场被权贵垄断着,限制了普通公民获得财富的机会。如在国外,1美元就可以开办公司,在中国就不行,开办公司有很多限制,注册资金额度过高,这就把好多有项目、有管理能力的勤奋公民拒之门外,这就不是公平的经济体。

 

再有,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了几百年,已经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中国在好多方面没有采纳市场经济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一个根本原因。

 

如房产税,在市场经济国家都要征收这个税,房产税不但有效地打击炒房行为,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房产税,就是鼓励投机商炒房,这是中国住房功能偏离的主要原因,盖房子不是住的,而是炒的,有的人没房住,有的人有房空着不住,这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是不道德的经济体。政府收不上房产税,只有高价卖地,只有印发钞票,这不就是通涨的原因吗?这种经济模式物价不涨才怪呢。所以,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就要出问题,百姓就要遭殃。

 

我说的房产税,不是对所有百姓征税,是对超过一定住房面积的住房征税,也就是说,是对炒房者征税,是对居住豪宅的人征税。对住房面积达不到平均住房面积的家庭要给予住房补贴,算作是对节能减排的奖励。

 

所以,要搞市场经济,就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否则,就必然造成市场失灵。

 

晨报周刊:除掉货币贬值等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反应在居民身上,应该是怎样的情况?比如,按照我们国家目前GDP的增长速度,居民的消费情况应该有怎样的增长?还有,我们确实物质富裕了很多,但精神越来越贫乏,很多人认为现在不如过去更有幸福感,您认为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刘植荣: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反应在居民身上就是“同步增长”,或者说是“包容性增长”。政府每年忽悠GDP增长9%、10%,可百姓却没感到自己的生活有这么大的改善,百姓不仅要问:增长的GDP都跑哪里去了?

 

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世界排名第99位,可我们的最低工资却排在第158位,最低工资标准显然与经济发展不相称,人民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他们却没有因此受益。世界最低工资平均是人均GDP的58%,中国最低工资只是人均GDP的25%,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联合国把日生活支出1.25美元划为赤贫线,2 美元划为贫困线。中国每个劳动者赡养的人口数为1.72个,普通劳动者家庭的人均最大生活支出为4698元,也就是平均每天12.87元,按2007年底的汇率合1.73美元,也就是说,中国90%的人生活在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即使这样,我们的食品类生活消费也占收入的很大比重。欧美人挣100元只拿出5元购买食品,我们挣100元要拿出40元购买食品。如果还在温饱线上挣扎,那能有幸福感吗?

 

我们现在搞的是外向型经济,也就是用中国工人的血汗养活着外国人。在美国买中国制造的商品要比在中国国内买还便宜,好多人不理解,怎么把商品不远万里运到美国反而便宜了?这就是我们的出口退税政策在作祟,中国用财政补贴美国人消费。中国人到美国旅游买中国制造的商品,回国时海关还要收高额关税。中国出口的廉价商品换回来一堆美元,因为美元在国内不流通,就印七堆人民币投放社会,造成人民币对中国人民贬值,对美国人民升值,中国物价上涨,美国物价下降,中国人民在艰难度日,美国人民却在偷着乐。

 

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不是GDP,而是公民的钱袋子,要看GDP是跑到权贵那里去了、被贪官带到了国外,还是跑到公民的腰包里去了、用在国内消费。中国平均每个外逃贪官卷走一个亿!世界许多国家都为公民分红,因为国有资产盈利是全体人民的,要把盈利分给全体人民,中国百姓什么时候得到过国家的分红?

 

当然,生活不仅仅是为了钱,也不仅仅是为了房子和车子。生活是艺术,是乐趣,是享受。虽然每个人对享受的理解不一样,但不管怎样,必须让百姓各得其所,必须让百姓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都是基本人权。

据《广州日报》的报道,1977年女工汤玉莲在银行存了400元钱,33年后,汤婆婆连本带息共取出835.82元。1977年,这400元可买一套房子,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50瓶茅台酒。现在,取出的这835.82元连一平方米的房子都买不到,仅能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1瓶茅台酒。这就是百姓的感受,公民的存款利息和加薪没有物价跑的快,尽管收入有所增长,但也总感到生活吃紧。

 

按照社科院的报告,中国的住房自有率超过90%,而欧美国家一般还不到70%,我们能说欧美国家的生活没我们有尊严?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往欧美跑?怎么没听说过有欧美国家的公民偷渡来中国?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欧美国家那些没有房产的人有的不是自己买不起房子,而是他们的住房观念和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我调查过,欧美国家的人有的认为拥有房产很麻烦,要缴纳房产税、保险、卫生处置费等费用,还要定期维修,将来还有遗产税等费用,不如租房住省事。再有,外国没有户口限制和歧视,人们可以自由迁移,到哪里孩子都能上学,没有择校费等杂费,这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房产,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租房住。由于他们的房价比较稳定,房租也稳定,占生活开支的比例不大,对一些人来说,也就没有买房的必要。

 

我最后要强调的是,幸福感来自于公平。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个社会再富裕,如果收入分配不公,少数人幸福了,多数人则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财富分配失衡了的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社会是个共生体,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穷人,那它也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在欧美国家,人们对开豪车招摇过市是嗤之以鼻的,人们追求的是平等,不但是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也是经济权利上的平等。正因为如此,欧美国家规定公务员工资不得超过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采访美国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时,发现这位部长的邻居竟是水管工和超市营业员,他们住一样的别墅,上下班互相亲热地打招呼,这让小崔感慨不已。我想,美国水管工和超市营业员过的就是体面生活。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