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婚前买房婚后进行财产约定不伤感情的大招

发布时间:2015-08-13      来源: 法务之家    点击:

现在,随着城市住房价格的不断飙升,男女结婚前购买新房成为了结婚最大的问题,与这一问题共生的是,购买房屋的归属问题。如果双方共同平等出资购买,不管是一次性全款购买,还是共同出资交付首付,双方共同偿还按揭贷款,该房屋属于夫妻共同所有,是比较清楚的。对于那些一方出资购买房屋,问题可能复杂得多。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九条规定“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也就是说,一方婚前购买的房屋,被认定为婚前一方个人财产,不会因为婚姻关系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这样,对于没有出资的一方来说,相对于双方结婚的房屋而言就是终身为客。

在城市离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探讨解决这种矛盾的方式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

第一种,双方结婚时或结婚后,没有出资一方向出资购买房屋一方支付一半价值,改变原有的单方出资状态,形成客观上的夫妻双方共同财产。这一方式虽然可行,但是双方的感情完全被赤裸裸的财产关系所掩盖,非常尴尬。况且,没有出资一方有可能没有实际交付一半出资的能力,形成客观不能,导致这一办法难以实施。

第二种,出资一方坚持自己的婚前财产房屋所有权,另一方相对于该房屋形成终身为客。加之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给婚后夫妻共同生活中财产认定买下矛盾伏笔。所以没有出资一方难于接受,因此给婚姻带来不稳定或者矛盾。

第三种,出资购买一方愿意将该房屋所有权证上添加上没有出资一方的姓名,形成夫妻双方共同所有该房屋所有权。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夫妻之间的矛盾,但是容易为一些借婚姻欺诈财产的人所利用,没有出资一方等待将自己姓名加到房屋所有权证上之后,提出离婚,即可以分得该房屋的一半财产价值,对出资购买方很不公平。

第四种,夫妻约定附条件、附期限婚前个人财产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附条件约定,例如:约定双方共同生育了孩子之后,一方购买房屋的50%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孩子成长到年满十周岁,乙方购买的房屋全部作为夫妻共同财产。附期限约定,例如:约定双方婚姻关系连续存续满五周年,则单方出资购买的房屋50%归位夫妻共同财产;婚姻关系连续存续满十周年,则乙方购买的房屋全部作为夫妻共同财产。

比较以上几种方式,前三种都存在不合理性,只有第四种既考虑到了出资购买房屋一方的利益,也考虑到了没有出资一方共同婚姻生活的诚意。夫妻关系要和睦,经济关系是基本的基础,经过生育孩子,或者一定时间的婚姻共同生活,对于双方夫妻关系已经检验肯定,夫妻双方应当同心同德,放弃一方私利,共同经营幸福家庭。而且这种约定也符合《婚姻法》即相关解释的规定。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