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机关里,说错这5句话,随时可能断送前程!

发布时间:2020-06-01      来源: 干部关注    点击:

来源:干部关注编辑整理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口头禅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其规矩意识和工作作风,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切不可轻视。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会说出一些不太合适的口头禅。

 

例如,把单位提供的公务用车和司机叫作“我的车”“我的司机”,把办公室主任、财务科长说成“我的办公室主任”“我的财务科长”……

 
这些都是非常不合适的,如果有大领导在面前,很容易吃不了兜着走。
 
结合自己的血泪教训,梳理了5个不合时宜的口头禅,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慎用,一起来看!
 
 
01、我的……
 
时下,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把单位提供的公务用车和司机叫作“我的车”“我的司机”,把办公室主任、财务科长说成“我的办公室主任”“我的财务科长”,在向他人介绍单位或部门副职时也常说这是“我的副手”。
 
评:
 
经常这样说话,是规矩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的表现,也是党纪党规所不容许的。
口头禅体现一个人的说话习惯,也是其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我的”与“我们的”相比,虽然只少了一个字,但意思大相径庭。
 
“我的”具有特定的归属之意,意在凸显自己的特殊定位,有鲜明的排他性;“我们的”则具有归属集体的意思,体现的是一种平等意识。
 
有人可能会说,将“我们的”说成“我的”不过是句口头语或“口误”,如此这般的深剖细究有点吹毛求疵。
 
其实不然,见微知著这个成语意在告诫人们:只有从小的方面看到事物发展的走向,才可能及时防微杜渐。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其口头禅既是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其内心深处权力观、政绩观和群众观的下意识流露。
 
特别是一把手,他们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其口头禅甚至会成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风向标,不可不慎重对待。
 
 
 
02、看着办
 
近日,一名年轻的基层公务员在朋友圈发问求助:“领导交代了一项工作,叫我‘看着办’,这是什么意思?我该怎么办?”
 
没想到,此问一出,立刻引来一大批留言者,其中,不少人表示,自己也经常遭遇这样难题,也常是不知所措。
 
“看着办”这句话,在各种场合都会频繁出现,既不明确具体标准,又不提出解决措施,而是丢下一句“你看着办吧”,实在是让人左右为难。
 
评:
 
“看着办”表面上看似是对下属的高度信任,实则“另有玄机”。
 
一句“看着办”成了领导的发号施令,领导却当上了“甩手掌柜”,“看着办”如果办出了问题还会指责下属不会办事。
 
与其说让下属“看着办”是对其的一种充分信任,实则让下属去揣摩领导的心思,流露了颐指气使的官僚习气。
 
一句“看着办”,一些违规违纪之事办了,一些谋取私利之事也办了。
在工作接待上“看着办”,就可能把工作餐吃成公款吃喝的“超标宴”;在阿谀奉承上“看着办”,就可能把一点“心意”收入囊中谋取私利;在违纪案件处理上“看着办”,就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蒙混过关。
 
当下,讲原则、讲党性、守规矩是对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
 
要想“看着办”不办出问题,不翻出“花样”,领导干部必须转变思维观念,少说“看着办”,多点“按规矩办”,“按原则办”,更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给下属出难题,莫让“看着办”成为违规违纪的“挡箭牌”,给了贪腐分子的 可乘之机。
 
03、问责
 
问责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利器,也是推动工作落实、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手段。
 
但是,一些地方和干部热衷于把“问责”挂在嘴边,大事小情言必问责。 
 
记者近期在贵州、陕西、青海等地对一线扶贫干部的状态调研发现,部分干部由于长期处于重压力、高强度工作状态,导致身心俱疲。
 
“在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上级部门常常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使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没有‘安全感’。
 
”一位一线扶贫干部说,“问责多了大家可能就麻木了。一个棍子,打一下疼,打多了就不觉得疼了。”
 
评:    
 
问责是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履职能力、治理懒政怠政的有效方法。但前提是厘清责任内容和履职边界,减少职责交叉和推诿扯皮,同时要敢于较真碰硬,发挥震慑效应。 
    
问责是个利器,但要用之有道。用好问责利器,首先要对各级单位部门的具体责任作出清晰明确的界定,而不是一味地往下“踢皮球”,把工作压力传导异化为层层推责,变相下移。
 
其次,要做到权责一致、问责到人。在工作安排中,要考虑基层完成工作的实际,对于工作没落实、没进展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最后,要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真问责、严问责,杜绝“雷声大雨点小”,通过严肃问责让基层干部认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在工作中履职尽责。 
 
 
04、帮你问问
 
有些干部在为民服务上下工夫不够,“帮你问问”便成了口头禅。明明就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还要“帮你问问”,且之后就没了下文。
 
这些干部不敢直接拒绝群众要求,但又懒得真下工夫真担责,于是就以委婉的“帮你问问”加以搪塞。
 
“帮你问问”和“研究研究”有着相同之处。过去不少干部遇到群众来办事,总是说要“研究研究”,其实就是一种推脱之词;而现在想出个“帮你问问”,虽然有个“帮”字,却同样不是真帮群众。
 
他们遇到难题就心生畏惧,干脆“找借口、耍滑头”,把工作想方设法的摆脱出去。
 
评:
 
“帮你问问”该怎么理解?
 
如果问了之后,对官员来说有行动、有落实,恐怕也是承担责任的良好开始;
 
但是,假如仅仅或者永远停留在“问问”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步,那就只能说这也是官僚作风和衙门习气的变相折射。
 
其实,群众满意的是“帮你办”或“立即办”的干部
 
如何让“帮你问问”变为“帮你办”或“立即办”呢?
 
最主要的,一是要深知自己是人民公仆,深知当公仆的天职就是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
 
二是要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增强同群众的感情,多些“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多些将心比心。有了这样的意识,才会有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能办的立即给群众办,不会以“帮你问问”来搪塞群众。
 
三是要熟悉办事程序,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05、有本事
 
我们留心注意便会发现,“有本事”一词成了部分党员干部的口头禅。
 
有的领导干部政绩平平,却提拔重用,官运亨通,便称其“有本事”;
 
某人职位不高,权力不大,但关系甚广,办事皆成,便称其“有本事”。
 
有些党员干部只看结果,不看手段,只要有人敢于做出常人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来,便一言以蔽之曰“有本事”。
 
评:
 
“本事”一词是指一个人的才能,这种才能应对社会或他人有益,至少无害。
 
而一些党员干部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自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便是“有本事”。
 
其实,“有本事”的前提是要坚守住本分,不能逾越党员干部做人的道德底线。
 
实际上,“本事”一词不可乱用,特别是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更不能将“有本事”这顶帽子给人乱戴,尤其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对干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进行严格把关,不仅要看他取得的政绩,更要看取得政绩的手段和途径,切不可只重其才而不重其德。
 
那些只为取得成绩而不择手段“有本事”的干部,不仅不是真本事,而是一种“祸害”,这种本事越大,对人民利益损害就越大。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