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儿子曾获社会救助 母亲去世捐眼角膜:要懂得感恩

发布时间:2018-08-16      来源: 齐鲁壹点    点击:

8月15日上午,在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住院部2楼肿瘤科病房,56岁的马爱荣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接到马爱荣离世的消息后,山东省红十字会眼库的医护人员急速赶到了滨城区市立医院。9点11分,看着安静躺在床上的马爱荣,医护人员为她盖上了手术垫。手术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全体医护人员站在马爱荣的遗体旁低头默哀,纷纷流泪。记者在病房内直击了这场关于"重生"的接力。

人要懂得感恩

回馈别人不留遗憾

15日上午9点40分,病房内,山东省红十字会眼库的医护人员张镜宇同同事小心翼翼地为马爱荣遗体做角膜摘除手术;病房外,马爱荣的丈夫刘立生蹲在墙的一角默默地流着眼泪。看到记者,刘立生对记者说;"她一直说,人要懂得感恩,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回过头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也不会有遗憾了。"

手术进行得很快,10点25分,张镜宇顺利取下了马爱荣的双眼角膜。"虽然顺利完成了器官摘取,但捐献的工作仅仅完成了一半。"张镜宇告诉记者,接下来就是抢时间运输,摘取的器官保存时间都有限制,别白白浪费了捐赠者遗爱人间的心愿。随后,山东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其家属颁发了遗体(角膜)捐献证书。

临终遗言

一定要把角膜捐献

马爱荣是滨州市三河湖镇龙王庙村村民,享年56岁。当年马爱荣病重在床的儿子,是因为社会救助才转危为安。社会的关爱马爱荣一直铭记在心,病重之时她决定捐赠自己的角膜。为了满足马爱荣的心愿,7月21日,刘立生向马爱荣的主治医生郑勇吐露了妻子的想法,郑勇随即联系了滨城区红十字会。7月23日,滨城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赶到了医院,协助其丈夫刘立生填写遗体(角膜)捐赠申请书。按马爱荣的说法,自己这个病"好零件"不多了,只有角膜还能让人重见光明。

记者了解到,2014年10月的一天,刘立生突然发现马爱荣咳痰中有血迹,开始只是怀疑马爱荣喉咙有些炎症,可是后来刘立生发现血块越来越大,开始担心马爱荣的身体状况,在家人的劝说下,马爱荣来到滨州市市立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肺癌晚期。"她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刘立生说,"查出病以后,家人有些受不了,反倒她表现得很平静,也没有丢下手头的工作,一直在说,找份能挣钱的工作不容易。"2016年,马爱荣的病情出现恶化,只好停下手上的工作,配合医院接受治疗。

刘立生告诉记者,这几年来,马爱荣已经做了20多次化疗、九次手术,她这个癌症晚期患者能坚持到今天,完全是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心态。"把角膜捐献了,我也走得安心。"刘立生告诉记者,这是马爱荣最后留下的话。

儿子肾病好转

家庭重燃希望

早在2018年7月份,记者曾到滨城区市立医院肿瘤科病房看望为"报恩"签署捐献遗体(角膜)申请书的马爱荣。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的她,尽管被病痛折磨着,但她一直面带笑容,看到记者的到来,眼睛里还泛起惊喜。

"没有社会关爱,也就没有我们这个家庭。"马爱荣说。据了解,2008年马爱荣之子刘洪涛被诊断出肾病综合征,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股骨头坏死等药物副作用,生活无法自理。在青岛红十字会及志愿者的帮助下,儿子的病情得以好转,现今儿子刘洪涛已经能像正常人那样直立行走,也有了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生活无需专人特殊照顾。"儿子的病我原本打算放弃治疗,可就在我们全家手足无措时,儿子幸运地被青岛红十字会选中,参加了'肾爱行动',随后志愿者纷纷伸出援手,还有医院免费为儿子医治。"

刘立生对记者说这些话时,眼圈红了,"感谢你们!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我们除了感激之外,无以回报,我们原本不行的家庭,又非常幸运地熬了过来。"儿子刘洪涛患病的经历和志愿者、红十字会的帮助,使得马爱荣对社会充满了感激之情。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