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法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于2015年5月9-10日在广州市召开,由中山大学承办,会议主题为“国际秩序与国际法治——纪念联合国成立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自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商务部、国家海洋局、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台湾、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的国际法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近400人参加会议。
一、年会概况
开幕式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李鸣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在开幕式上讲话,代表中山大学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提出中山大学一直非常重视法学研究和法学方面的学科建设,学校的国际法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志恒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广东有信心、有决心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香港、澳门特区以及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国际法的作用,把广东自贸区建设成粤港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李适时在开幕式上致辞,代表中国国际法学会感谢中山大学为本届年会筹办所做的精心准备。李会长在致辞中回望和分析了二战的历史、《联合国宪章》70年来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提出中国国际法同仁要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丰富、创新和发展当代国际法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李会长表示,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这次年会将取得丰硕成果。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国际法学会2014年度“中国国际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航天科工奖)”颁奖仪式。
在开幕式之后的大会上,外交部条法司徐宏司长、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李鸣教授、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高晓力法官,分别以“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条法工作”、“‘一带一路’与国际法”、“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问题”为主题向大会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主持。
从9日上午至10日下午,与会者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以下十一个议题分十二组进行了研讨:《联合国宪章》与当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秩序与国际法治——中国的视角;中国国际司法协助体制的完善与实践;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与冲突机制;国际经济秩序的法治化与中国立场;重塑中的国际投资规则与中国外资法;维护海洋权益与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气候变化与国际治理;人权与国际人道法;“一路一带”战略与国际经济法;国际刑法。
9日、10日晚间,中国国际法学会与中山大学联合为该校师生举办了两场学术讲座,分别是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教授高圣惕主讲的“论中菲南海仲裁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文奇主讲的“如何成为国际性的诉讼人才”。既丰富了办会形式,也突出了年会的学术性和国际法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适用性,获师生热烈欢迎。
10日下午,本届年会闭幕。闭幕式由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黄瑶教授主持。闭幕式上,首先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易平老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陈晓华老师、中山大学法学院罗剑雯副教授、陈东副教授分别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方向的议题作了总结汇报。继上届年会,本次年会闭幕式再次颁发了 “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中国国际法学会学术年会学生论文奖>”。该奖项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是中国国际法学会从2014届年会开始,专为那些向年会提交学术论文的在校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设立的一个奖项,旨在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国际法领域的学术活动,热爱国际法、学习国际法、深入研究国际法。中国国际法学会秘书长张爱宁教授宣布了获得本届“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一、二、三等奖共计十八位同学的名单。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获奖名单中有三位本科生,其中包括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随后张爱宁秘书长就中国国际法学会秘书处的上一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秘书处工作做了展望,表示秘书处将在推动中中国国际法学界参与全球治理、贯彻中国“走出去”战略、为国家培养高端涉外人才法律队伍等方面继续努力工作。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李鸣教授为大会闭幕致辞。李教授感谢了各位学者和同学对本次年会的积极参与,祝贺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他代表全体与会人员表达了对东道主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法学院以及全体服务于本次年会的中山大学法学院师生的衷心感谢。最后,本届年会在热烈的掌声中闭幕。
二、主要特点
本届年会特点突出,实效明显:
1. 规模盛大,学术成果颇丰。本届年会有来自不同单位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近400位代表参会,共收到论文286篇。论文选题广泛,突出国际法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前沿问题,观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中国的国际法实践问题。
2.议题广泛,密切联系热点。本届年会议题广泛,且密切结合时事热点。其中,“《联合国宪章》与当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秩序与国际法治”、“维护海洋权益与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与冲突机制”、“中国国际司法协助体制的完善与实践”、“国际经济秩序的法治化与中国立场”、“重塑中的国际投资规则与中国外资法”等议题尤其受到关注,突出反映了与会者对于当前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国际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会议安排灵活,人性应对恶劣天气挑战。本届年会,由中山大学法学院教职工和83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全程参加接待、场务、宣传工作。年会期间恰逢广州地区暴雨交加,多个城区挂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给参会者来穗造成极大困难。中山大学法学院及时调整接机接站计划,志愿者们在航班大面积延误的情况下,完成了上百次接送机、接送站任务,有的志愿者在机场等候长达5个小时,有的接机服务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确保了大会顺利圆满。
4. 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高效发布会议资讯。会议期间,志愿者及时对会议实况及内容进行精心整理,两天的会议议程以半天为出版周期,制作了4期会议简报,共计55页。其中3期纸质版会议简报于会议期间及时地向与会代表派发,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发送共计4期的电子版简报以及有关会务安排的温馨提示,使与会嘉宾实时了解会务动态。特别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会议资讯,使得全国各地甚至身处海外未能赴穗参会的国际法专家、学者们都可在第一时间了解会议的内容、进程和实况。
5. 宣传得力,影响广泛。本届年会是中国国际法年会首次落户广东这一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又恰逢广东自由贸易区上个月挂牌成立,使得本次国际法年会的成功举办具有不同以往的标志性意义并受到国内外学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网、广东电视台等多家社会媒体对本届年会进行了跟踪报道。同时,中山大学法学院还通过学院网站主页对年会进行平面宣传,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立体媒介进行实时报道和信息发布。
6. 形式多样,教学科研同行。本届年会不仅通过传统研讨会的方式对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还与承办单位联合邀请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法律研究所高圣惕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文奇教授为学生举办大型国际法讲座,营造了很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国际法的前沿理论与最新学术思想能及时更好地惠及高校国际法教学与科研。这不仅扩大了国际法学科和中国国际法学会年会的影响力,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对国际法的兴趣,有利于国际法人才的教育及培养。
7. 提供平台,新生初绽光芒。本届年会在校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会者达到78人,提交论文125篇。在分组议题讨论的发言人中,亦包括了4位在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本次“航天科工国际法新锐奖”的评选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为9人和6人,难得的是有3名本科生获奖,其中中山大学本科生陆震霆的《论“救济性分离”的行使条件及国际法地位》更是荣获一等奖。中国国际法学会学术年会正在成为培育和激励越来越多国际法新生力量涌现的重要的平台。
学会秘书处感谢中山大学为本届年会顺利召开和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感谢全体与会者对中国国际法学会学术年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