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王利明:没有隐私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发布时间:2015-04-23      来源: 中国民商法律网    点击:

王利明:没有隐私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王利明  中国民商法律网

中国民商法律网

本文由中国民商法律网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利明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编辑:李欣南

图片:师文

 

 

我在大学学习民法的时候,还不知道隐私为何物。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当时讨论到了“隐私”这个概念。大家都理解成是阴私,甚至是将其当作贬义词来理解,因为那时大家根本没有隐私的观念。

恰好在第二年,我受中美法学教育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进修。在出国之前要进行例行的培训,教育部的官员给我们做报告,特别强调说中国人到美国去,总要向别人刨根究底问年龄、工作、家庭成员、婚姻状况等,这些问题美国人听到都很厌烦,因为这实际上有可能侵害他们的隐私。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意识到原来隐私并非阴私,它还是个人私生活自由的一种体现。我在美国学习后,就对隐私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发现,隐私权这个概念确实是美国人的一大发明。这一概念是沃伦(Wallen)和布兰代斯(Brandeis)在其1890年的《论隐私权》一文中最早提出的,现在它不仅仅是普通法上的权利,甚至是一种宪法上的权利。这个词不仅仅是在官员口中常常出现,在普通民众心目中也根深蒂固。比如说,在美国,未经许可不能进入他人办公室,否则可能侵害了他人隐私。更不要说私闯民宅,因为这不仅侵害了他人的物权,更是侵害了他人的空间隐私。我记得当时在密歇根学习时,美国曾经发生一个故事,一个外国人有可能想问路,敲一户人家的门,半天没人回应,后来其推门进入,结果被户主开枪打死。但后来据说被告也被无罪释放,原因是受害人已经构成了非法侵入(tresspass)。

隐私是自由的重要内容。按照很多美国学者的看法,美国关于隐私权价值理念,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这是美国的一个基本价值理念。美国在建国以前,就有一批被认为是清教徒的人认为,英国过于腐败,太奢侈了,他们来到美国,要谋求一种新的生活。这些人被称为保守的清教徒。现在这股力量在美国仍然是很强大的。但是这些人在建国以前一直受到英国人的压迫,所以他们以自由作为其追求目标。这种理念对美国隐私权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隐私和欧洲大陆隐私概念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耶鲁大学一位教授叫惠特曼(Whitman),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比较两者的区别,二者实际上的区别在于,美国的隐私权观念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的,而欧洲人的隐私权观念建立在人格尊严基础之上。欧洲人在民法上为什么那么强调隐私呢?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人格尊严。但是美国人不是这样认为的,美国人认为保护隐私是为了保护人的自由。从沃伦和布兰代斯谈独处权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独处是自由的一个基本范畴,后来隐私的内涵发展为私生活的自由、自主,强调的都是以自由为隐私的基础。欧洲为什么会以人格尊严为隐私权观念的基础呢?据惠特曼的考证,这主要因为在二战期间人们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的践踏。因此当战后在反思纳粹统治的悲剧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应当恢复的是人格尊严,建立隐私权的概念。因为这两种价值理念的区别,所以产生了美国的隐私权和欧洲的隐私权的巨大区别,实践的做法差别也非常大。其实在两大法系中,隐私权作为重要的人身权利,其本质就是要维护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现在隐私的概念已经风靡一时,对隐私的保护成为法律上具有普遍共识性的问题。但是对隐私的限制和侵害,也在日益加剧。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例如针孔摄像机、远程摄像机、微型录音设备、微型窃听器、高倍望远镜、卫星定位技术的出现,过去科幻小说中所言的在苍蝇上捆绑录音、录像设备的技术在今天已成为现实,个人隐私无处遁身,并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搜集、储存个人的信息资料变得极为容易。而且,一旦将个人的信息资料予以传播,受众将是无限的,其所引发的后果也是任何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美国迈阿密大学福禄姆金(Froomkin)教授撰写了《隐私之死The Death of Privacy》一文,他该文中说,日常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在公共场所的自动监视的增加、对面部特征的技术辨认、电话窃听、汽车跟踪、卫星定位监视、工作场所的监控、互联网上的跟踪、在电脑硬件上装置监控设施、红外线扫描、远距离拍照、透过身体的扫描等,这些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人们无处藏身,他感叹“隐私已经死亡”,因此呼吁法律要进一步加强对隐私的保护。我想这可能是高科技带来的一个副作用。这也说明了隐私在现代为什么社会这么重要。可见,这不仅是美国社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一个新的挑战。

没有隐私就没有真正的自由,这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进入到工业社会或曰陌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是没有所谓的隐私的,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一个人对邻居家的老母鸡一天下几只蛋都很熟悉,小孩子都是邻居看着长大的,无所谓隐私的问题。但是在一个工业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中,人们居住在高楼大厦之中,邻居之间可能完全不熟悉,没有什么交流,住在对面的两户人家,生活数十年也不知道对方姓名,这就提供了隐私权存在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隐私的观念强烈而普遍。我们可以举如下事例说明隐私的重要性。

一是私生活安宁。每个人都享有幸福生活的权利,而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求过上安宁的生活,不受他人的非法打扰。如果非法侵害他人的私生活安宁,不仅损害他人的健康,而且也会涉及到对他人隐私的侵犯。例如,非法跟踪、电话骚扰、半夜敲门等。在实践中,性骚扰的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工作场所发生的性骚扰,这实际上就是构成了对他人私生活安宁的侵害,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

二是通讯隐私。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信息往来频繁,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一部甚至多部手机,全球的手机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口数量,许多人每天手机通话甚至长达数小时,但是现代技术又使得窃听、拦截手段极为发达,一旦手机通话被非法监听,就会使得人们处于一种受监视的状态,自由也就无从保障。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曾雇人侵入一名遭杀害女孩电话的语音信箱,并删除部分信息,妨碍警方对女孩失踪案的调查,构成对受害人隐私的重大侵害。该丑闻震惊世界。

三是互联网上交往隐私。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现代社会中国五亿多网民,很多网民经常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网络交友聊天、恋爱等,互诉情感,这些通信记录一旦被人窃取,也会对个人的隐私造成侵害。更何况,如果在网上擅自发布他人裸照,披露他人隐私,影响后果难以想象。

四是住宅隐私。过去在农村,邻人串门、互相往来司空见惯,而在城市生活中,住宅隐私极为重要,住宅甚至是个人的核心隐私。私闯民宅不仅侵害了个人的物权,更有可能侵害了个人的住宅隐私。因为没有住宅隐私,个人也就没有人身的安全,其自由也就没有寄托的场所。我国曾经发生过民警未经许可进入他人民宅搜查黄碟的案件,该行为实际上就是侵害了他人的住宅隐私。

五是工作场所和生活的隐私。在工作场所设置探头、非法监控等,都是对我们隐私的威胁,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例如,某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反装猫眼,未经学生允许而监视其行为,可能对学生的正常生活构成一定的妨害和干扰,这也构成了对学生隐私权的侵害。

六是个人私人生活秘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私人生活秘密的范围越来越宽泛。个人的生理信息、身体隐私、健康隐私、财产隐私、基因隐私、家庭隐私、谈话隐私、个人经历隐私以及其他有关个人私人生活的隐私等内容,此外,自然人的交友范围、消费偏好、住址、住宅、电话、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等,这些信息未经许可,不得加以刺探、公开,更不能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否则即构成对他人个人私生活秘密的侵害。

现代社会越发展,隐私范围越来越扩张。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从一个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发展,个人隐私越来越重要。有人概括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是,对政府行为越来越要求公开透明,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应不断强化。尤其是随着高科技、互联网的发展,其给人类带来交往上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人隐私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隐私是一个人自由的重要领域,可以说,没有隐私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人们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但个人的生活安宁和自由是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生活越安宁,社会也才越有秩序,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状态才可能得以形成。隐私要求尊重每一个人私人生活的安宁,私生活不受到他人的非法打扰,而个人享有安宁的私生活,不仅是个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秩序的当然要求。通过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其实就是要尊重他人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打扰他人的私人生活,以形成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保护隐私权有利于确定国家公权力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限。在现代社会,国家公权力日益强大,对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干涉日益增强。而个人隐私又非常脆弱,很容易遭受来自政府公权力的侵害。所以,必须要对国家的公权力予以一定的限制,而法律保护个人的隐私权,确定个人隐私的界限有助于防止国家公权力的滥用。特别是在我国,培养人们的隐私观念,要求政府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充分尊重公民的隐私权,不得非法搜集、公开他人的隐私,禁止对他人进行非法跟踪、搜查等,这有助于区分政府和个人之间的行为界限,为政府依法行政确定明确的标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