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商法律网
任何人有任何修改意见,无论是完善规则设计,还是补充立法理由或参考立法例等各方面,均可以书面形式表达,并请于5月20日之前发送至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秘书处以及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秘书处邮箱:mfxhmsc@163.com,并请注明作者单位和详细联系方式。纸面意见,请寄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1002室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卢淑贞转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秘书处收),电话:13621067383,邮编:100872。
本篇为第六至十章。目录及第一至五章请见《征求意见稿(上)》。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中国民商法律网,下载《征求意见稿》电子版。
编辑:李麒玉
图片:李欣南
第六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一十九条【法律行为的定义】
法律行为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第一百二十条【法律行为的成立】
法律行为可因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也可因双方或者多方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
决议行为的成立,应当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表决程序和表决规则。
第一百二十一条【法律行为的生效】
依法成立的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未经批准,不影响法律行为中当事人履行报批义务条款以及因该报批义务而设定的相关条款的效力。
第一百二十二条【法律行为的形式】
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应当采用特定形式的,依照其规定或者约定。
第一百二十三条【法定形式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规对法定形式的效力没有特别规定的,法定形式仅具有证据效力。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一百二十四条【意思表示的概念】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第一百二十五条【意思表示的生效】
无须受领的意思表示一旦做出,即发生效力。
以对话方式做出的意思表示,为相对人了解时,发生效力。非以对话方式做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发生效力。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进行意思表示,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当事人对数据电文的到达时间另有约定的,依照其约定。
第一百二十六条【以公告送达方式做出的意思表示】
行为人非因自己的过失不知道相对人姓名、住所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公告送达的规定做出意思表示。
第一百二十七条【意思表示的形式】
意思表示得以明示或者默示方式做出。
不得以沉默的方式做出意思表示,法律另有规定、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另有习惯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八条【意思表示的撤回】
意思表示可以撤回,但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须先于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第一百二十九条 【意思表示的撤销】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为人可以撤销其生效的意思表示,但应当对相对人因合理信赖产生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解释
第一百三十条【无须受领意思表示的解释】
无须受领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拘泥于所使用的文字,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行为人的目的、习惯等,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其含义。
第一百三十一条【须受领意思表示的解释】
须受领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文字,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等,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其含义。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百三十二条【单方法律行为的效力】
使他人承担义务的单方法律行为无效,法律另有规定、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另有习惯的除外。
他人错误理解单方法律行为的内容,不影响单方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百三十三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三十四条【纯获法律上利益的法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法律上利益的法律行为有效。
第一百三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法律行为的效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所进行的单方法律行为,无效。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的其他法律行为,非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无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法律行为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法定代理人撤销其同意或者限制其同意的内容,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后,追认其所进行的法律行为,其追认与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有相同的效力。
第一百三十六条【合理相信】
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欺诈使相对人合理信赖其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其法律行为已经获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该法律行为不因民事行为能力的欠缺而影响其效力。
第一百三十七条【法律行为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
其他损害公共利益的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三十八条【法律行为相对特定第三人无效】
双方法律行为、共同行为、决议行为损害特定第三人利益的,该特定第三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行为相对其无效。
第一百三十九条【真意保留】
行为人故意隐瞒其真实意思进行意思表示的,不得主张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能够证明相对人明知的,法律行为无效,该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四十条【戏谑表示】
行为人故意隐瞒其真实意思进行意思表示,并期待对方会了解该意思表示并非出自真实意思,法律行为无效。但行为人应当赔偿对方因合理信赖产生的损失。
第一百四十一条【虚伪表示】
行为人之间通谋以虚假意思表示进行的法律行为,无效,该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行为人之间以虚假意思表示隐藏其他法律行为的,就被隐藏的法律行为确定其效力。
第一百四十二条【错误】
基于错误实施的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行为人错误认识所使用的语言的含义或者在表示行为中发生错误,遭受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错误。
因错误而撤销法律行为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四十三条【欺诈】
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因欺诈而撤销法律行为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四十四条【胁迫】
一方以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以给自然人或者其亲友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为要挟,或者以给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做出违背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三人的欺诈或胁迫】
第三人实施的欺诈或者胁迫行为,使一方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法律行为的,如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为存在的,受欺诈或者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该法律行为。
第一百四十六条【乘人之危】
一方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法律行为,受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方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
第一百四十七条【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的法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方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明显失去均衡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第一百四十八条【变更权或撤销权的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变更权或者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变更或者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变更权或者撤销权;
(二)当事人知道变更或者撤销事由后放弃变更权或者撤销权。
第一百四十九条【法律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效果】
法律行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五节 条件和期限
第一百五十条【条件的效力】
法律行为及其部分条款可以附条件。附停止条件的,于条件成就时发生效力;除解除条件的,于条件成就时终止效力。
法律行为及其部分条款所附条件成就与否取决于债权人意愿的,有效。取决于债务人意愿的,如为停止条件,无效;如为解除条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一条【恶意阻止或促成条件成就的后果】
因条件成就而受到不利的当事人,恶意阻止条件成就时,视为条件已成就。
因条件成就而得到利益的当事人,恶意促成条件成就时,视为条件不成就。
第一百五十二条【期限的效力】
法律行为及其部分条款可以附期限。附始期的,于期限到来时发生效力;附终期的,于期限到来时终止效力。
第七章代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五十三条【代理的定义】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该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行为的性质,应当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第一百五十四条【代理权的产生】
代理权得基于被代理人的意思、法律的规定以及人民法院或者其他有权机关依法指定产生。
第一百五十五条【代理人的行为能力】
代理人欠缺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影响代理行为的效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节 委托代理
第一百五十六条【授权委托书】
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一百五十七条【共同代理】
代理人为数人的,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被代理人表示相反的意思,代理人应当共同实施代理行为。
第一百五十八条【违法事项的代理】
代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授权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行为,或者被代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未做反对表示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五十九条【禁止自己代理、双方代理】
非依法律规定或者非经被代理人的同意,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法律行为。
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其同时代理的其他人实施法律行为,法律另有规定或者被代理的双方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条【复代理的构成与效力】
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否则由代理人对复代理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转托他人代理的除外。
复代理经被代理人同意或者紧急情况下转托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务直接指示复代理人,代理人仅就复代理人的选任以及其对复代理人的指示承担责任。
由于急病、通讯联络中断等特殊原因,委托代理人自己不能办理代理事项,又不能与被代理人及时取得联系,如不及时转托他人代理,会给被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或者扩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前款所指紧急情况。
第一百六十一条【代理人的通知和解任义务】
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指定选任复代理人,对复代理人的行为不承担责任,但其明知该复代理人不适格或者不诚信,而又怠于通知被代理人或者将其解任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二条【转托不明的责任】
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应当办理转托手续。因转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赔偿损失。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要求代理人赔偿损失,复代理人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
第一百六十三条【法定代理人的复任权】
法定代理人可以选任复代理人,并就其行为向被代理人承担责任。
第一百六十四条【家事代理】
夫妻双方可以就家庭日常事务互为代理人,但对如下事务的处理除外:
(一)不动产的转让;
(二)数额巨大的家庭财产的赠与;
(三)其他重大事务。
夫妻双方对彼此代理权限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六十五条【职务代理】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成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无须特别授权,就得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受。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成员职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六十六条【间接代理】
涉外民事活动中,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第三人在法律行为成立时知道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法律行为直接约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有确切证据证明该法律行为只约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七条【被代理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
涉外民事活动中,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时,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代理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被代理人不履行义务,代理人应当向被代理人披露第三人,被代理人因此可以行使代理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第三人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时如果知道该被代理人就不会实施法律行为的除外。
代理人因被代理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被代理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
被代理人行使代理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其对代理人的抗辩。第三人选定被代理人作为其相对人的,被代理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其对代理人的抗辩以及代理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第三节 无权代理
第一百六十八条【无权代理】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进行代理行为的,为无权代理。
无权代理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无权代理发生后,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予以追认。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无权代理被追认之前或者虽被追认但相对人不知道的,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通知到达被代理人或者无权代理人时生效。
第一百六十九条【赔偿责任】
无权代理,不能构成表见代理,又未经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要求无权代理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所受到的损害要求无权代理人赔偿,但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代理行为有效所能获得的利益。
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人无代理权的,相对人和代理人各依其过错承担责任。
第四节 表见代理
第一百七十条【表见代理】
因本人的原因致善意相对人合理信赖无权代理人享有代理权的,该行为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
本人知道他人以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一百七十一条【相对人的审核义务】
代理行为中,相对人对代理人的代理权限有必要的审核义务。未尽此义务的,不能认定其合理信赖行为人有代理权。
第一百七十二条【不得适用表见代理的情形】
下列情形,不得适用表见代理的规定:
(一)伪造他人的公章、营业执照、合同书以及授权证书,假冒他人的名义对外从事法律行为;
(二)被代理人公章、营业执照、合同书以及授权证书遗失或者被盗,或者与行为人特定的职务关系已经终止,已经以合理方式公告或者通知,相对人应当知悉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节 代理关系的终止
第一百七十三条【委托代理的终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
(一)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二)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
(三)代理人死亡;
(四)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五)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其他组织终止。
第一百七十四条【委托代理终止的例外】
被代理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人实施的代理行为有效:
(一)代理人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
(二)被代理人的继承人均予以承认;
(三)授权中明确到代理事项完成时代理权终止;
(四)在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经进行、而在被代理人死亡后为了被代理人继承人的利益继续完成的。
第一百七十五条【法定代理、指定代理的终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终止:
(一)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二)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三)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四)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有权机关取消指定;
(五) 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第八章时效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七十六条【期日、期间的定义】
期日是指特定的时点。期间是指一期日与另一期日之间的时段。
第一百七十七条【期间的起算点】
以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
以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
第一百七十八条【期间最后一日的终止点】
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时。有业务时间的,至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
第一百七十九条【期间最后一日的决定】
以日定期间的,算足该期间之日为最后一日。
以星期、月、年定期间,而以星期、月、年之第一日开始计算的,则以星期六、月终、年末为期间最后一日;不以星期、月、年之第一日开始计算的,则以最后之星期、月、年中与开始计算日相当之日的前一日,为期间之最后一日。但在以月、年定期间,而最后之月无与开始计算日相当之日的,则以该月之末日为期间最后一日。
以上述方法算出之期间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则以法定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最后一日。
第二节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义务人得就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主张提出抗辩。
第一百八十一条【适用范围】
义务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下列债权请求权除外:
(一)支付存款本金以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的权利不适用诉讼时效。
存在保护不特定第三人信赖利益必要时,请求返还财产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二条【强行性】
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断、中止和不完成的事由由法律规定。
约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或者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无效。
第一百八十三条【时效利益的放弃】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可以放弃时效利益。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义务人履行义务后,不得以不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请求返还。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或者为义务履行提供担保的,不得以不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请求撤销或者再行提出抗辩。
第一百八十四条【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以及其起算】
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以及侵害人之日起开始计算,其他法律另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八十五条【最长权利保护期间以及其起算】
无论权利人是否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自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义务人可以拒绝履行其义务。
前款规定的二十年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或者延长。但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在上述期间内因不可归责于自身的原因不知道损害的发生,或者损害在二十年之后才显现的,人民法院可以适当延长。
第一百八十六条【未定清偿期债权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履行期限未确定的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通知履行后,催告期间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
债务人死亡或者作为债务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一百八十七条【定期给付债权之各期给付债权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定期给付债权中各期给付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各期给付履行期限届满或者条件成就之日起分别计算。
本法所称定期给付债权,是指在特定或者不特定期间内一再发生的,定期给付金钱或者其他标的物的债权。
第一百八十八条【分期履行债务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八十九条【基于撤销权或解除权的行使而发生的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基于撤销权或者解除权的行使而发生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撤销权或者解除权依法行使之日起开始计算。
撤销权或者解除权的行使需要以诉讼或者仲裁的形式进行的,自确定撤销或者解除的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一百九十条【基于法律行为无效而发生的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基于法律行为无效而发生的请求权,其诉讼时效期间自请求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为无效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一百九十一条【诉讼时效中止】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权利人不能为中断诉讼时效的行为的,诉讼时效期间停止计算。自中止事由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一百九十二条【诉讼时效因法定代理人缺位而中止】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享有的或者向其主张的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停止计算。自其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确定之日起六个月后,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第一百九十三条【遗产继承情形的诉讼时效中止】
继承遗产的请求权或者对被继承人的请求权,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尚未确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停止计算。自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确定之日起六个月后,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第一百九十四条【诉讼时效因法定代理关系的存在而不开始或者停止】
法定代理关系存续期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不开始计算或者停止计算。自该法定代理关系终止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或者继续计算。
诉讼时效期间停止计算的,最早自该法定代理关系终止之日起六个月后,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第一百九十五条【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自中断事由终止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的请求;
(二)义务人承认权利人的请求权;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
(四)权利人申请仲裁;
(五)权利人申请支付令;
(六)权利人申请破产或者申报破产债权;
(七)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者死亡;
(八)权利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九)权利人申请强制执行;
(十)权利人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十一)在诉讼或者仲裁中主张抵销;
(十二)其他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事项。
第一百九十六条【请求的中断效力】
诉讼时效因请求而中断的,自请求履行的意思表示到达义务人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自诉讼时效中断时起六个月内,权利人未提起诉讼或者没有与提起诉讼具有同一效力的事项的,因请求而中断的诉讼时效视为未中断。
第一百九十七条【起诉的中断效力】
诉讼时效因起诉而中断的,中断效力自提起诉讼之日发生,在受确定裁判或者以其他方式终结诉讼前,继续中断。
撤回起诉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或者不予受理时,因起诉而中断的诉讼时效视为未中断。如果起诉状已经送达义务人,则诉讼时效在送达时中断,并重新开始计算。
第一百九十八条【与起诉具有同一效力事项的中断效力】
诉讼时效因与提起诉讼具有同一效力的事项而中断的,中断效力自提起各该程序之日发生,并于各该程序终结前,继续中断。
第一百九十九条【主张抵销与告知诉讼的中断效力】
诉讼时效因在诉讼中主张抵销或者将诉讼告知与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而中断的,在该诉讼终结后六个月内,权利人未提起请求履行或者确认请求权诉讼的,诉讼时效视为未中断。
第二百条【中断及于人的效力】
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仅及于中断行为的当事人以及其继承人或者受让人之间。
共有人或者连带债权人之一引起的诉讼时效中断,其效力及于全体共有人或者连带债权人。债务人对连带债权人之一为承认的,对其他连带债权人同样发生中断效力。
第三节 取得时效
第二百零一条【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时效】
以所有的意思,和平、公然、继续占有他人动产满五年的,取得该动产所有权,动产所有权已在登记簿上记载的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零二条【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时效】
以所有的意思,和平、公然、继续占有他人未登记的不动产满十年的,取得该不动产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零三条【取得时效的准用】
对其他物权的取得,准用所有权取得时效的规定。
第四节 除斥期间
第二百零四条【除斥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
除斥期间届满后,当事人的权利归于消灭,人民法院应当依职权对除斥期间是否届满予以审查。
第二百零五条【除斥期间的开始】
除斥期间自权利发生时起开始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节 失权期间
第二百零六条【失权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
在依照诚实信用原则确定的合理期限内,权利人不行使权利,让义务人信赖其不会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第二百零七条【适用范围】
财产权利得适用失权期间,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依其性质不能适用的除外。
第六节 或有期间
第二百零八条【或有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
或有期间是决定当事人能否取得或者能否行使相应请求权的期间。
当事人在或有期间内未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提出主张的,或有期间届满,当事人不能取得或者不能行使相应请求权。
第二百零九条【或有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的衔接】
当事人在或有期间内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提出主张的,当事人取得或者可以行使相应请求权,或有期间停止计算;当事人取得或者可以行使的相应请求权得适用诉讼时效的,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
第九章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第二百一十条【民事权利的举证责任】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主张权利存在的,应当就该权利发生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权利变更、消灭或者存在限制的,应当就该权利变更、消灭或者受到限制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百一十一条【民事权利的限制】
非依法律的明确规定、非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不得限制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
第二百一十二条【民事权利不得滥用】
以加害他人或者非法限制竞争为目的行使民事权利,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二百一十三条【环境保护】
民事权利的行使应当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百一十四条【容忍义务】
权利人行使权利给他人造成的不便,该他人负有适当容忍的义务。
第二百一十五条【及时、充分、合理补偿】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有关国家机关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征收、征用,给权利人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及时、充分、合理的补偿。
第二百一十六条【自助行为】
权利人为实现其请求权,在情事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时,有权在实现请求权的必要范围内扣押、毁损义务人之物,或者限制有逃亡嫌疑的义务人的人身自由,或者制止义务人对有义务容忍的行为进行抵抗。
权利人在实施上述行为后,必须立即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请援助,请求处理。上述行为未获有关国家机关事后认可的,权利人必须立即停止侵害并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二百一十七条【相关用语的含义】
本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包括本数。
第二百一十八条【新法与旧法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与本法不一致的,适用本法。
第二百一十九条【施行日期】
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