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需要合理确定立法项目提高立法质量

发布时间:2015-03-12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文化立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全会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是直接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合理确定文化领域的立法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文化立法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也实现了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文化领域各个方面的法律制度,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对文化领域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对文化领域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文化领域立法还存在层级不高、个别方面存在制度空白、甚至一些规章“依法打架”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按照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对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文化领域的主要法律框架和基本法律制度,确定一些具体的立法项目,并根据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阶段推进立法进程。

具体到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宣部印发的《未来五年(2014-2018)加快推进我国文化立法工作的建议》,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也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明确哪些是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完善制度,哪些是工作层面的问题需要改进工作。对于制度层面的问题,哪些规定已经过时需要废止,哪些虽有规定但不够全面需要修改,哪些属于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补充。在立、改、废的形式上,哪些是法律,哪些是法规,哪些是规章,也要通盘考虑。只有明确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和立法界限,做好各立法项目之间的衔接,划分清楚各部门职责权限,才能从源头上避免法律与规范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切实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立法活动是充分听取意见、广泛凝聚共识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程序和规律,文化立法作为整个立法活动的一部分,也不例外。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切实落实具体起草部门的责任。立法项目确定后,一般都会明确起草部门。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条例,每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以及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都明确规定了起草部门的责任,要求其起草送审稿,必须认真研究,深入论证,增强立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避免出现四中全会提到的“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要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站在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高度,从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角度,来看待和推进立法工作。客观地讲,有些起草部门的责任落实得好一些,有些差一些,有的甚至没有落实。

2.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的立法过程应该是一个各方共同参与、消弭理念差异、弥合利益分歧、寻求制度共识的充分的博弈过程,这样制定出来的法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民意基础,成为社会最大公约数。立法的民主程度越高,法的质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得到社会的普遍自觉遵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的立法审查工作,征求国务院部门的意见多一些,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少一些,征求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就更少一些,除了固有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原因外,主观上恐怕也有怕麻烦的考虑,因此,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和幅度,尽可能多地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最好是能在具体问题上调动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让利益各方充分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让他们讨论、交锋。

从当前的立法实践看,提高立法的民主程度,要努力实现两方面目标:一个是立法活动的公开透明,不仅要求立法草案本身应当公开,还应当确保社会公众对立法背景、立法缘由、立法材料、立法过程等方面的知情权,确保社会公众都能够真实、全面、及时地获悉立法信息,为参与立法提供充分的前提条件;另一个就是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要通过制度化、程序性的安排,确保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等“沉默的大多数人”能够参与到立法的各个环节,探索建立对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与反馈机制,防止征求意见搞形式、走过场。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立法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调动公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改进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方式,由简单的“文本”形式变为“问题”形式,由一次性征求变为多次征求,不断提高征求意见的实际效果。

3.凝聚各方共识,尤其是文化领域的精英人士的共识。文化领域的精英人士很多,其知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不少人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都希望通过立法予以体现,如何在立法中凝聚他们的共识,一直是文化立法的难题。如果各执己见,甚至互不服气、互不买账,就很难达成共识,这不仅阻碍立法进程,也影响社会形象。事实上,立法是一个有缺憾的艺术,立法过程是一个平衡利益的过程,不可能令各方都满意,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

4.进一步发挥宣传文化领域立法部际协调会的作用。文化事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经济属性。因此,在文化立法中,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关系,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尊重市场规律;既注重单项的专门文化立法,突出文化事业的特点,又注重在相关立法中解决文化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既重视法律对文化活动的规范与调整作用,也重视政策等在文化事业中的指导作用,尤其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促进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和业态不断融合,在文化领域立法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认识越来越难以统一,有不少问题不仅涉及文化领域内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涉及与文化领域以外其他部门的协调。因此,应当进一步发挥宣传文化领域立法部际协调会的作用,对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协调力度,在工作环节上相互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加快文化立法进程。

(作者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教科文卫司副司长、法学博士,北京100035)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责任编辑:ZIDONGGE)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