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国大陆民意调查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5-05-07      来源: 政 见    点击:

 

 

图片来源:新华网
摘要
 

小至星座血型,大至国民生计,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形形色色的调查。其中,民意调查更是引人注目,有人信仰之,有人诋毁之,众说纷纭,热闹非凡。在中国大陆如此流行的民意调查是怎样发展起来?在学界又经过了怎样的研究讨论呢?

 

尹月
/ 政见观察员

 

小至星座血型,大至国民生计,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形形色色的调查。只要有 “调查数据” 四个字作保,看似荒诞的信息好像在无形之中多了几分保障。其中,民意调查更是引人注目,有人信仰之,有人诋毁之,众说纷纭,热闹非凡。在中国大陆如此流行的民意调查是怎样发展起来?在学界又经过了怎样的研究讨论呢?

 

学者 Schreiner 在一篇名为《中国的第一次民意测验》的论文中认为,民营报纸《大刚报》在 1942 年 10 月 10 日的报纸上刊登了 10 个问题,询问读者对抗日战争前途的看法,开了中国民意测验之先河。截至当月 17 日,该报共收到读者回信 11262 份(94.8% 为男性读者,女性读者仅占 5.2%),其中 99.6% 的人认为 “中国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事实上,中国的第一次民意调查始于 20 年前的 1922 年,比美国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的首次实施还早了 8 年。在 1922 年 11 月 24 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庆期间,留美归国的心理学家、中华心理学会首任会长张耀翔(1893-1964)组织了一次民意调查,问卷发放对象均为学界人士,共收到答卷 931 份。这份问卷由八个问题组成,包括 “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选谁做下任大总统?”(孙中山以压倒优势取得最高票)、“你赞成女子参政吗?”(84.4% 赞成)、“当今活着的中国人你最佩服哪一个?”(孙中山得票最多)、“中国有许多不良的风俗习惯,你觉得哪一样应当先改良?”(旧式婚姻制度得票最多)等等。

 

据张先生的外孙徐方回忆,他 “冒险在北京《晨报》上发表(结果),直接写明谁得几票。不久之后,果然有身着军服的人来找他,质问这项民意调查的意图。多亏北高师校长陈宝泉先生出面说明,这纯属学术研究,才使外公免于囹圄。”

 

不过,虽然中国的民意调查起步并不算晚,但其发展却始终因不敌毛泽东所青睐的 “典型调查” 和 “蹲点调查” 而限于停滞(Li,1994; Rosen,1989)。直到 1979 年以降,民调才再度进入公众的视野。Li Dong 在博士论文中对 1979 年-1992 年实施的民意调查展开了细致的梳理。他从 51 种期刊、11 种报纸、9 种书籍和两篇美国大学的博士论文中整理出 329 次民调,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Li 将这一时期的民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79年-1982 年左右的起步阶段,上海社科院的青年研究机构、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共实施了 9 次民调。

 

第二阶段为 1983 年-1989 年的飞跃期,共 249 次民调在这一期间实施,主题五花八门,包括青年研究(46%)、改革和政策实施(21%)和媒体研究(18%)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闵琦于 1987 年牵头实施的中国公民政治心理调查。由于 1986 年底政治气候微妙,闵琦形容自己及团队以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气概,“把命都泼出去” 搞调查,终于收集了建国 38 年以来第一批公民政治心理研究资料,并将分析成果汇总在《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一书中,有力地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这本著作中的结论在 26 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舆论所和中国社会调查所分别于 1986 年 10 月和 12 月成立,宣告专业学术调查机构正式涉足民调领域。

 

第三阶段为 1989 年-1992 上半年的停滞期,总共实施了 71 次民调。尽管政治气氛紧张,其中 80%(55 次)的调查仍然询问了受访者的政治态度,部分调查结果甚至还刊登在《北京青年报》等报刊上。此外,1992 年见证了民间调查公司的起步,著名的零点调查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开始尝试采用先进的调查技术开展市场调查。

 

Li Dong 继而对这批民调的数据质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中国大陆实施民意调查时,调查基本信息(包括调查时间、调查人数、抽样方法等)的低透明度、抽样(sampling)中存在的种种弊病、粗糙的数据分析、政治因素对调查施加的压力等都可能降低民调的质量和可信度。

 

研究者史天健在 1996 年发表的论文中对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注目,因为他在 1990 年实施的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国受访者经常给出 “不知道/不想回答”(DK / NA)的答案。此后的 “亚洲民主动态调查”(EABS)等国际比较调查也显示,与其他东亚国家的受访者相比,来自中国大陆受访者的 DK / NA 率高得多。例如,一道 “你认为现在的政治体制是?” 的选择题使高达四分之一(25.1%)的受访者避而不答,而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和蒙古的 DK / NA 率均在 10% 以下。

 

这一现象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Zhu (1996) 对实施于 80 年代的 14 次民调进行研究后发现,受访者个人因素和政治环境因素可能同样重要。当受访者为农民或学历较低的人时,倾向于对涉及专门知识的问题说 “不知道”;而在政治上较为敏感的问题也将吃较多的 “闭门羹”。此外,针对由政府机构主导的调查,受访者一般不会采取直接拒绝接受访问的态度(Survey non-response[SNR]),但会选择在调查中经常回答 “不知道” 以示戒心(Item non-response[INR])。

 

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对上门调查的拒绝率也在提高。两名研究者郑跃军和吉野谅三(2003)在北京和上海实施调查时,三成以上的市民拒绝了调查。他们的理由包括:“没时间参与”(40.2%)、“给自己定了规矩,拒绝一切调查”(36.6%)、“对调查内容没有兴趣”(16.8%)等等。学者李双龙近日也指出,上门调查的成本正在急剧上升,调查一名受访者平均需花费 200 元人民币。而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和网络调查等手段尚不完备及各有缺陷的情况下,上门调查面访的方式依然十分必要。

 

2009 年,Ren 又一次对 DK / NA 的发生原因进行了讨论。在博士论文中,Ren 对在中国实施的第四波 “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数据(实施于 2005 年)进行分析后认为,虽然无法完全排除 “政治恐惧”(political fear)的影响,但学历的低下和政治知识的缺乏显然是更强有力的因素。同时,“政治冷感”(political apathy)或许比 “政治恐惧” 更能解释中国受访者隐藏其政治态度的动机。经过研究者们多年的努力,DK / NA 率居高不下的现象虽然依然存在,但已不再能因此草率得出中国的民调结果全然不可信赖这一结论。

 

不过,抽样和数据分析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显然尚未得到妥善解决。那么,是否还需继续采用民调这一手段探知民情民意呢?Li 认为当然有必要。他在论文中写道,知名汉学家白鲁恂(Lucian Pye)固然可以就中国的政府和国民关系大发议论,但只有在闵琦等收集的数据支撑下,他的观点才更具说服力。

 

目前,中国大陆的调查机构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隶属于国家统计局等机关的政府主导型调查机构,第二类是《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等搭建的媒体型调查平台,第三类是学术研究型调查机构,此外还有各类民间调查公司 3700 余家,其中约 15% 专门从事社会民情调查和市场研究。作为 “中国纵向的官民沟通、横向的社会沟通” 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意调查必将在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迎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Li, D. (1994). Public opinion polls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na, 1979-1989. Columbia University.

Ren, L. (2009). Surveying public opinion in transitional China: An examination of survey respon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Rosen, S. (1989). Public opinion and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22(2), 153-170.

Schreiner, S. (1943). China's first public opinion poll.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7(1), 145-148.

Shi, T. (1996). Survey research in China. Research in Micropolitics, 5, 213-250.

Zhu, J. H. (1996). ‘I don't know’ in public opinion surveys in China: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causes of item non‐respon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5(12), 223-244.

Zhu, Y. (Ed.). (2008). How East Asians view democrac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日文文献

Li, Shuanglong. (2015) 中国における世論調査の現状および今後の動向 (特集:特別研究大会報告--東アジアにおける世論調査の現状と課題).日本世論調査協会報 (115),15-18.

鄭躍軍、吉野諒三.(2003) 東アジア価値観国際比較調査に向けて: 中国における意識調査のための標本抽出の実践的検討(特集:2002年度関西研究大会).日本世論調査協会報 (91),16-21.

 

中文文献

闵琦。(1989)。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 云南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