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民间借贷3个误区,3个案例,3段评析

发布时间:2015-04-24      来源: 半月谈网    点击: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贾玉仙 张相军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法院

http://url.cn/ZsWjaD


案例一:赵某向林某借款10万元,并出具借条一份。因赵某未及时还款,林某将其诉至法院。赵某在庭审中辩称,借款是事实,但钱是杜某拿去用了,林某也是知道的,应该找杜某要钱。法院审理查明,涉案借款的确是杜某所用,因出借人林某不信任杜某,才要求赵某出具借条。

评析:

从民间借贷实践来看,借条是借款人收到借款时向出借人出具的凭证,其反映了借款合同为实践性合同的性质。省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五条明确规定:“借据上署名的借款人推定为债务人,具有被告主体资格。”因此,出具借条说明了两个事实:出借人已交付借款,出具借条人即为借款人。本案中,赵某答辩借款实际由他人使用,并不能改变赵某借款人的身份,他仍应向林某返还借款,至于被人用掉的钱,他可以基于其他法律关系向实际使用人主张归还。

 

案例二:杨某向徐某借款5万元,并出具借条一份,后未及时还款,徐某将杨某诉至法院。杨某在庭审中辩称,徐某并非实际出借人,借条的格式系案外人李某提供,借条中的出借人栏是空着的,有部分款项已经归还给李某。徐某则表示并不认识李某,且未收到杨某归还的借款。

评析:

民间借贷中经常存在借条未写明出借人的情况,本案涉及的就是出借人主体的认定。省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四条明确规定:“持有借据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推定为债权人,具有原告主体资格。”

本案中,因杨某并无证据证明李某系借款实际出借人,最终法院确认徐某与杨某之间的借款合同成立,并判决杨某归还徐某借款5万元。至于杨某支付给李某的款项,他可以根据不当得利的法律关系要求李某返还。

 

案例三:钱某向吴某借款2万元,今年5月,吴某拿着借条起诉,要求钱某归还借款2万元。钱某辩称自己已向中间人朱某归还现金1万元,目前只欠1万元。法院审理查明,借款的确是通过中间人朱某介绍发生的,但朱某否认收到过1万元还款,吴某也否认委托朱某收款。

评析:

本案中,钱某并无证据证明已经归还了1万元,也无证据表明吴某委托朱某收款,故钱某的还款不能认定为归还吴某的借款。最终,法院判决钱某归还吴某借款2万元。

 

法官支招:为避免上述纠纷,民间借贷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借条书写要详尽、规范,借条的内容要包括出借人、借款人、借款时间,有利息或担保人的,要在借条上注明,切不可在留有空白的借条上轻易签字。

二、归还借款通过银行转账或要求打收条,如出借人要求通过第三人归还,要有书面授权。

三、远离高利借贷,高利贷往往会采取预扣利息、付息不打收条或虚列法律准许标准的利息等方式规避法律规定。因此,在无证据证明借款人已支付高额利息的情况下,仍需按借条约定归还借款本息。

四、已签订借款协议的,出借人在交付款项后,应要求借款人重新出具借条,或补打收条,否则光凭借款协议只能表示借贷合意,无法证明借贷实际发生。

五、如认为事实与起诉事实不一致,被告应积极应诉,配合法院调查,以利于法官在庭审中发现破绽。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