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伟民
来源:中国网
我主要介绍一下对新目标的理解。
根据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九大既要明确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重点,也要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行战略谋划。十九大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第一,明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再过三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三年是决胜的三年、攻关的三年,特别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或者说是重要的标志。十九大报告明确这“三大攻坚战”,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全面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难点重点、主攻方向,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安排。2020年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将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同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两步走”的意义在于:一是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目标,前两步目标早已提前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再过三年也即将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从2021年到2050年的30年将分两个15年安排。这样,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就完整了,实际上分成这样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阶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五阶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我们党过去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次提出到2035年就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和过去的目标相比提前了15年。一方面说明我们发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当然,作出这样一个安排我觉得是非常有把握的,也有利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而奋斗。
三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原来的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对此作出了两处小的调整,一是加上了“美丽”两个字,一方面是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统一相对应,另外将“美丽”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有利于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第二个小的变动就是把原来的“国家”改成了“强国”,这样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四是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这次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都没有再提GDP翻番类目标。这主要考虑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了。现在产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哪里呢?是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所以才提出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不是不要增长速度了,我们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提GDP翻番目标,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社记者提问:我想提问的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将不再追求高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大概百分之多少?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市场机制和国有企业将各自发挥哪些作用?
杨伟民:其实不是十九大以后我们不追求高速增长了,其实在十八大以来,我们就已经不再追求高速增长了。在过去五年当中,总书记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样一个重大判断。那么新常态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增长速度换挡,就是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增长。所以你看这几年我们国家确定的GDP增长目标没有超过7.5%的,我记得好像是2013年和2014年定的是7.5,然后再以后定的目标都是在逐步地向下调减,今年的增长目标是6.5%。
十九大以后,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能要进一步进行完善,我觉得主要还是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
第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和过去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判断内涵上实际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我国发展实际的一个准确判断。前面我已经讲过了,现在量的不足已经不是我们最突出的问题,我们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是全世界第一,很多行业现在产能不是少而是过剩了,所以我们要去产能,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质量还不够高。另外,这个判断也是同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样一些判断是相一致的,前后逻辑是一致的。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什么叫现代化?其实本质的要求就是发展的质量要高,而不在于发展的速度要多快。
二是要着力攻克三大关口。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下一步我们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前三季度GDP增长6.9%,比去年回升了0.2个百分点,但是稳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发展还没有过关,也就是说还没有过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当然,过这三大关口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三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也是十九大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建设当中的一个总纲领。那么怎么去建设?十九大报告讲得也很清楚,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大变革:质量、效率、动力;建设一个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因为现代化的产业要求这四者协同,而不要去孤军奋战;另外,要建设“三个有”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这是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您刚才讲到下一步怎样发挥市场机制和国有企业作用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这就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也是针对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提出的。所以十九大以后,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将会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市场化改革也好,国有企业改革也好,都不会减弱,力度只能加大。谢谢。
相关:杨伟民介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和成效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讳言的是,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要补齐这块短板,治愈这一痛点,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态文明体制,而且应该说后一手应该要更硬一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38次会议当中,其中20次讨论了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的议题,研究了48项重大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37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24项,部分完成9项,正在推进的4项,出台改革文件84件。
考虑到生态文明体制缺乏顶层设计的情况,总体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至少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个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设计了“八项制度”。到目前而言进展比较顺利,总体方案确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项改革任务中,73项已经全部完成,6项基本完成。
目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日益加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在这里我举一些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历史性的变革。比如,除了矿藏外,其他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权人不到位,界限不清。对这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没有触动的体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启动了这项改革,重点一是确权,二是管理体制。虽然全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需要一个过程,但应该说现在已经开启了历史性的起步。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密度最高、推进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五年,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这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也说明生态文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在这里我举一些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历史性的变革。比如,除了矿藏外,其他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权人不到位,界限不清。对这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没有触动的体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启动了这项改革,重点一是确权,二是管理体制。虽然全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需要一个过程,但应该说现在已经开启了历史性的起步。
再比如说,过去所有地方都要大开发、大发展,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其实是不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我们推动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各地区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要求推动发展。比如,北京属于优化开发区,总书记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这实际上相当于对首都北京的重构,是继历史上元、明、清之后对首都的又一次重构,当然这也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再比如说,过去涉及自然资源管理的部门几乎都各自设置了自己管理的保护地,数量很多、面积很大,但监管不到位,有些形同虚设。总书记亲自主持审定了三江源(12.31万平方公里)、东北虎豹(1.46万平方公里)、大熊猫(2.71万平方公里)、祁连山(5.02万平方公里)等4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保护这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目的就是把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给自然,把全国2%的国土空间还给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净土。这件事无疑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再比如说,空间性规划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一块国土,可能被不同的部门规划成不同的用途,这也是一个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空间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进行空间治理,必须有个统一、完整的空间规划为依据。总书记要求开展市县“多规合一”,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最后才能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并主持审定了海南、宁夏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试点情况表明,一个地区,一个空间规划是完全可行的,没有必要制定那么多规划。
再比如说,我们一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对其他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却相对薄弱,耕地保护严了,一些地区就向林地、湿地、草原、海洋要建设用地。总书记讲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就是说,要想真正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耕地的质量,必须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同时、同步保护好其他自然生态空间。目前,包括,土地、水、能源、天然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海洋、矿产等自然资源都实行了总量管理制度。
过去一些地方一度存在着重视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总书记要求,不能单纯以GDP论英雄,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区,要终身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现在,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各地区各部门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发生了很多历史性的变化。李部长已经作了介绍。
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之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这就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我们国家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使人们能够看得见星星、听得见鸟鸣,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十九大报告有一句话叫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句话表明了我们党的立场、态度和决心,就是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定要坚决制止,而且前面也讲到,叫严惩、重罚。我相信通过这样一些制度性的安排,长效机制是一定会建立的,会形成不敢、不想破坏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我觉得这样长效机制也就建立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刚才杨主任也提到,过去五年中深改组38次会议有20次提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去的改革成就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我现在想问的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您认为困难和问题是什么?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是什么?
杨伟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带有很大的探索性,我前面讲过,总体来看,我们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还是比较快的,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而且很多改革的举措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可言,找不到可借鉴的经验。比如主体功能区哪个国家建立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也是没有人做过的。从目前改革的进程来看,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改革是相对滞后的。比如说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应该说还处于试点阶段,确权的难度本来就很大,因为宪法规定水流是全民所有,但怎么界定这个水流?难度确实都是比较大的。
另外,整合体制机制的难度也比较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部门职责交叉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有待下一步根据十九大的部署进行推动。还有一些改革受到法律法规修订进展相对缓慢的制约,因为我们很多的管理方式、管理规定有相应的法律,但是修法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这个大家都很清楚。
当然,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这几年我们在政府的监管方面全面加强,但相对而言,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或者说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比如说怎么样少排污能得到利益,这个机制的建立还是需要下功夫的,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总之,我们将按照十九大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按照问题导向,就是刚才我讲到的一些问题,当然也不止这些,加快改革的落地,尽快补上制度的短板和漏洞。谢谢。
香港商业电台记者:我想请问杨伟民先生,现在香港有一些绿色金融认证的产品,目前债券通的南向通还没有开通,请问南向通开通的情况有没有时间表?未来五年,内地和香港在金融特别是绿色金融上,会不会有进一步互联互通的举措?
杨伟民:我刚才讲到我们国家在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色发展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其中之一就是绿色金融。十九大报告专门讲到了要发展绿色金融,去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经下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而且已经做了部门分工,各项措施正在落实当中。
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应该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说今年1-9月,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340亿元,占全球发行量的24%,这在国际上还是处于领先地位,截止今年2月,21家主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1万亿元,当然相对于我们国家庞大的贷款规模来讲还是比较少的,但是比重和增长速度在快速提高,目前占全部信贷比重是8.8%左右,而且涌现绿色指数产品这样的一些创新型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选择。
一些改革也在推进过程当中,比如说财政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这样一个方案,有关部门主要是证监会正在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怎么样进一步提升;人民银行会在一些地区组织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样一些重大措施;跟其他一些国家在国际上开展了一些合作,比如中英、中法财金对话,也开展了一些绿色金融合作等等。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绿色市场发展要求来看,发展还是不足的,未来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香港作为国际上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我相信,在今后绿色债券的发行等等方面,内地将和香港密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支持国家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等行业的发展。谢谢。
我补充几句。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是继我们过去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我相信在下一步的贯彻落实当中,肯定会制定相应的规划,我相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会做出相应的部署。
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或者说是一个要求是生态宜居,过去应该说我们确实存在着重视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投入的力量、投入的资金相对来讲是不够的,但应该说最近这五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比如说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问题,养殖必然带来污染物,如果不处置就这样排出去,排到河流、湖泊,那肯定会造成很严重的污染,所以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划定了一些禁养区,比如在水源地等地是不允许养的,但我们也不能不吃肉,那怎么办呢?
就是要推进这些粪污的资源化处置,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资源,也有很多企业将鸡粪、猪粪用于发酵生产沼气,在沼气的基础之上再提升成生物天然气,这个潜力也是非常大的,然后用于农民的生活,甚至有些地方用于农民的冬季取暖,在北京就有案例。
再比如说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专门主持研究垃圾分类问题,听取了浙江省的汇报,浙江省汇报的是农村垃圾分类处置问题,他们的经验就是分成可烂和不可烂的,老百姓一听就懂,家家户户门前放两个垃圾桶,应该说现在做得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再细分,但至少解决了过去干湿垃圾不分的问题,可烂的就可以堆肥变成有机肥还田等等。
在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针就是坚持城乡污染治理并重,我相信今后各有关方面都会按照振兴乡村战略的要求,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这样一个方针,着力解决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