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李若谷:政策性银行改革要做到保本微利

发布时间:2015-05-18      来源: 网易财经    点击:

导语 :

随着三大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获批通过,政策性银行改革也踏上再出发之路。另一厢,在存款保险制度开始实施后,利率市场化也将迎来最后的征程。这些金融改革里程碑的事件表明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金融改革也已进入到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显得尤为关键。

专访李若谷:政策性银行改革要做到保本微利注重可持续性

网易财经5月18日讯 随着三大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获批通过,政策性银行改革也踏上再出发之路。另一厢,在存款保险制度开始实施后,利率市场化也将迎来最后的征程。这些金融改革里程碑的事件表明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金融改革也已进入到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显得尤为关键。为此,网易财经就政策性银行改革、“一带一路”战略、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深化改革话题对话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

今年2月卸任中国进出口银行掌门人一职后,李若谷目前出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常务副理事长,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的金融监管者和银行家。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行长助理和副行长,并曾担任过中国驻亚洲开发银行执行董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中国副理事。

政策性银行改革:保本微利 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网易财经:日前,三大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获批,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向也有了明确的方向。您如何看待政策性银行此次改革的意义?政策性银行改革应该如何推进?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若谷:政策性银行从性质和章程上来讲实际上只有两家,就是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还是政策性,此前国开行已经向商业银行转型,但现在又开始重新向政策性银行回归,表明政策性银行改成商业银行实际上是超前发展。政策性银行的下一步改革,分工非常重要,要做到保本微利,可持续发展。

目前政策性银行发展中面临的争议最多的就是定位的问题,一种声音称政策性银行不能从事其他商业性的业务,商业银行也会认为政策性银行如果从事商业性业务会给他们带来不公平竞争。因而如何去结合好,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以政府补贴为标准定位为政策性,政策性银行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因为政府无法无限地提供补贴。无论是政策性或非政策性的银行,如果做到某一规模就必须停止发展,那这样的机构很可能无法存在和发展,因而政策性银行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是必须考虑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改革初期借助政府的力量,例如注资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保本微利能力的逐步提升,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可以不断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

网易财经:政策性银行在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中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又有哪些机遇?

李若谷:进出口银行早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作用,并且将继续支持该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求的资金量非常大,因而它不可能是一家金融机构可以单独承担,需要合力。不仅需要中国的众多金融机构合作,也需要中资金融机构和国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即将成立的亚投行等等。还有欧洲的欧洲开发银行、北欧投资银行等等,还要发挥沿线沿路各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的资金以及投资者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不可能由中国独自完成,也不可能靠少数金融机构完成。

对于企业而言,在国家已经提供了一个国际化发展机会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国际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企业资金能力过弱,人才和国际运作的经验严重不足,受到不必要的限制过多。这些方面需要做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够有所改善。另外就是要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的国际化与“一带一路”相互支持,相益得彰。

人民币国际化后:资本市场规模和风险均会扩大

网易财经:您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对境内的资产和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

李若谷: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对境内资产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会很多。可以比照美元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将来人民币国际化后就会有相似的影响。资本市场肯定会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参与者一定会越来越多,市场规模自然就会非常大,相应的融资能力也会加大,对各种项目支持的力度也会增强,当然风险也会扩大。

首先,股市来回过山车肯定是有风险的,股市应该追求的是相对平稳的波动,股市应该与经济和企业的表现相联系。但目前我们的股市可能与经济和企业发展没有太多的关联,有点独立运行的感觉,这是市场不成熟和完善的表现。其次,市场只有在成熟和完善的体系下,投资者才有兴趣进入,否则如果只是完全没有可预见性的发展,就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

金融企业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该主动用人民币进行投资和贷款,例如,“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金融企业用人民币投资和贷款,实际上就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一种方式。

网易财经: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当中,您认为目前亚投行应该着重推进哪些方面的工作?

李若谷:对于亚投行的工作推进,我认为首先要赶快拿出章程,其次就是雇佣合格的人员,第三要为它未来的发展模式做出考虑。

利率全面市场化:时机很关键 推行负面清单管理

网易财经:您曾提到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比较滞后,表现在存款利率管制和信贷管控等方面。随着存保制度的推出,利率全面市场化的步伐也日渐临近,您认为彻底放开利率管制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李若谷:要想寻找完全成熟的时点,这个时机是很难找的,只能说是相对。目前存保制度已经推出,资本市场发展也有二十多年,投资者多少都经历过一些教育,因而条件应该是具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明天就可放开,或者后天就能放开,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时机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不太好的时期,可能就不应该出台,而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出台就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例如当年汇率并轨一样,就是选择了一个非常顺畅的时间出台,因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网易财经:如果利率全面市场化以后,您认为对金融市场会带来哪些影响?

李若谷:利率管制彻底取消以后,金融市场的效率肯定会提高,金融改革也会进一步得到深化。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深化的程度还很低,将来会逐步深化,包括对建立民营银行的限制都会慢慢放开。

美国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但最多的时候有一万多家银行,尽管后来有些破产、合并,但仍有七八千家银行存在。而中国现在就几百家银行,不包括一些信用社,人均金融服务的可得率很低,还需要加大发展。利率全面市场化后,如果将来能够实施负面清单的管理办法,对经济发展、投资的增长及金融发展和深化改革应该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银行业坏账:不会引发整个体系任何问题 经济将触底回升

网易财经: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盈利增速持续放缓,不良压力持续上升,您认为金融业应该如何应对宏观经济降档期的坏账冲击?

李若谷:虽然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出现上升,但并不是一个了不得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的备付率和资本充足率都非常高,应对不良资产的能力也在不断上升,不会引起中国银行业体系的任何恐慌或者问题。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不良资产肯定会出现上升,但经济一旦恢复后,不良资产问题自然就能够在经济发展中解决。

现在国外很多投行就是通过唱衰中国经济的方式,让资产贬值后来收购,等到涨起来后再售卖,从中获取利润。唱空经济方并不是认为中国经济不行或者是有问题,而是为了自身的盈利目的。

实际上中国经济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现在政府也在加大投资力度,相关稳增长的举措也在出台,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经济就会逐步回升。

金融创新:多创建中小银行 监管要鼓励创新

网易财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您认为金融创新的方向在哪里?您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和风险?

李若谷:互联网金融如果不走极端的话,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对很多人来说,非常的便利。但是银行现在也在发展互联网金融,将来这两个产业一定是互相补充、相互融合的,互相支持发展。

谈到中国金融创新,一是需要赶快创建更多的中小银行,二是金融产品方面,需要更加贴近客户需求。银行就是金融产品的生产者,当各种载体的金融发展起来以后,银行需要主动去适应客户的需求,根据需求设计产品,中国金融要向这个方向发展,而不是向虚拟化方向,向金融衍生品的方向创新发展。

网易财经:您认为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两者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平衡?

李若谷:金融监管应该是鼓励创新的,不应该限制创新。现在的金融监管存在一定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后,全世界各国的政府及监管机构都十分重视加强监管,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对控制风险过度重视,就会发生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就导致风险控制住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其实经济不发展的风险比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更大。

因此如何去平衡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与发展是门艺术。首先要明白监管的目标是控制风险导致的损害。一旦风险暴露后,对经济、银行和公众的损害是否可控,应该是监管部门所关注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不出现风险。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