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石;磊: 金融依然偏紧 资产仍在重配

发布时间:2015-05-18      来源: 财新专栏 金融混 业观察    点击:

观察者言:从货币金融环境近十年的历程中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货币金融环境并非由央行决定,央行更多是在被动应对中希望能起到一点宏观调控的作用。

 

财新专栏作家 石磊/文

 

“量化宽松”在金融危机后被妇孺皆知,尽管明白其真正含义的不多。自4月末开始,“中国式QE”引发了一场对“量化宽松”的大讨论。其实大可不必纠结于此,我们只需弄清央行以何种利率提供了多少基础货币,而这些基础货币置换了金融机构什么类型的资产就可以了,只需要看过去十年的三张资产负债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主体是银行)以及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2003-2005年,受益于外需的旺盛,私人部门从外部赚取大量盈余,流动性宽松,也没有大幅加杠杆。此时,私人部门把赚来的钱大量用于投资固定资产,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逾50%。尽管有关部门高喊“投资过热了”,但产品销售非常好,顶着调控压力上项目的老板很多。此时金融资产的吸引力相对弱,私人部门处于高配实物资产,低配金融资产的状态,股市的估值水平低。由于我们用内部商品出口换取外汇,内部商品少了而货币多了,当供给能力释放的弹性空间缩小后,商品价格就要上升,这时易发生通胀,当然这是2006年以后了。

 

2006-2007年,私人部门的外部盈余依然很大,但开始调整资产配置,固定投资增速温和下滑,开始高配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估值提升,股市迎来了强劲的牛市。这个时期,银行体系体现为存款增长快,私人部门赚来的外汇大量结汇形成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经常性宽松,银行在资产方发展公司业务,配置信贷资产,达到信贷额度上限后才会安排债券投资,信贷和债券市场常处于跷跷板的关系中。在这个阶段,央行被动接受商业银行的大量结汇,并发行基础货币,总资产规模以30%以上的速度扩张,堪比欧美央行的量化宽松。但后者是在总需求疲软的时期,而我们正好相反。为此,央行发行央票回笼部分流动性,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冰冻部分流动性。但这些仅发生在银行间市场,私人部门的流动性仍然富裕,所以利率上升必须配合信贷额度的紧缩,才能影响到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行为。

 

2009-2013年则相反。金融危机后,私人部门的外部盈余、收入增速下降,资产增速却并未明显下降,这对应的是私人部门快速加杠杆。资产增速保持较高的主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销售继续速增。直至2013年后,资金从实业流出,2014年后,资金从房地产流出,私人部门逐步形成了资产重配的浪潮,低配实物资产,高配金融资产,先是固定收益资产被热捧,后又形成股市估值的飙升。

 

反映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2009年的刺激政策激发了实体经济旺盛的融资需求,推动银行类信贷业务快速扩张,信贷额度不够用了,就创新出非标投资,而债券由于相对收益低而被银行持续低配。银行资产规模继续快速增长,理财逐渐成为争取负债的入口。银行间市场中,客户结汇量下降,外汇占款增长下降。央行为了应对信贷额度控制的部分失灵,开始寻找途径控制银行表外融资规模,银行的资产负债错配,引出多次“钱荒”。债券市场在此期间随货币市场水位大幅波动,这是由于银行等主力投资者都在类信贷市场中不亦乐乎,而缺位债券市场,债市主力变成融资套利的杠杆型机构。

 

由于结汇量的下降,央行被动发行的基础货币开始下降,总资产规模增速从20%以上降到个位数,新增基础货币处于紧缩。央行随着宏观调控的需要,逐步释放原来冻结的流动性:目前央票冻结的流动性已释放完毕,存款准备金冻结资金的释放余地还很大。如果存款准备金下调到没有空间后,央行如何再增加流动性?那只能用基础货币从金融机构拿来国内资产而非之前的外汇,方式可能是抵押也可能是买断。银行间市场一直缺少标准化的可抵押资产,而地方政府债未来可能发行超过5万亿-10万亿元,把地方政府债纳入流动性支持工具的押品库,可解决银行缺少抵押品的问题,也对地方政府债流动性有所支持,一举两得。

 

从近十年的变化,我们就能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是在按部就班地适应宏观经济,并非放水。现在国内的金融条件是偏紧的,但常规政策的放松空间也还很大。货币金融环境不仅由央行决定,创新工具是应对内外变化的必然。国内的通缩趋势不变,资产重配趋势未改。■

 

作者为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

本文见于5月18日出版的《财新周刊》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