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钢千亿债务难解

发布时间:2015-05-18      来源: 金融混业 观察    点击:

观察者言:银监会法规部已协调召开了几次中钢债务会议,债委会统计中钢集团及所属72家子公司债务逾1000多亿元。由于几方分歧过大,债务重组进展胶着不前。当然,现在还没有人相信债台高筑、资产寥寥、濒临破产边缘的中钢会破产,因为这是央企,这是中国。

 

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文

 

中钢集团的债务危机至今未能解除警报。自2014年9月中钢爆出贷款逾期以来,缺乏造血机制的中钢集团融资困难,濒临破产边缘。

 

据财新记者了解,从2014年12月开始,国务院让银监会法规部协调召开中钢债务会议,中国银行等牵头成立债委会,就如何处理中钢债务问题进行谈判,但由于几方分歧过大,进展胶着不前。

 

财新记者亦独家获悉,根据债委会的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中钢集团及所属72家子公司债务逾1000多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债务近750亿元,牵涉境内外80多家银行,还有一些信托、金融租赁公司。

 

四个多月过去,中钢已委派相关机构进行审计,集团是否资不抵债已有第三方判断,但整体债务重组方案还未成型。“集团债务重组的进展是,目前排除了破产方式,正在做重组协议,计划上半年就把债务协议签下来。”一位接近中钢集团高层的内部人士表示。

 

财新记者从有关债权行了解到,目前债务协议仍以银行借新还旧为主,但是否所有债权方都同意,还需再观望。中钢及相关部门希望银行能够消债,但遭到了来自农行等债权行的坚决反对,农行在2014年已将对中钢的50亿元贷款直接划为了不良贷款。

 

中钢与银行的博弈是近年来央企债务危机的缩影。财新记者获悉,中钢的授信在2008年到2010年达到顶峰,其后部分银行开始压降、退出,银行债务规模缓慢降至现在的740亿元。“当初确实过度授信了。”一位银行人士指出,银行的不审慎放贷造成了中钢的盲目扩张,也为企业如今困境埋下伏笔。现在中钢只能靠银行源源不断地输血维持运转,反过来挤占了银行大量的有效信贷资金,风险只是不断积聚后延。

 

财新记者还获悉,除中钢集团外,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港中旅集团和中国国旅集团也都在2014年出现了不良贷款或者关注类贷款的情况,引发商业银行们的警惕。

 

债务僵局

据财新记者了解,4月末相关机构已将债务审计报告上交到了债委会,但还没有到整体方案讨论的阶段。一位债权行人士透露,这次审计过后的债务重组方案包含多种手段,包括一部分消债,一部分债务重组后债转股,一部分延期付息、减免利息等。

 

财新记者获悉,在2014年底债委会统计的740亿中钢债务中,包括中行约120亿元、工行约110亿元、交行约90亿元、农行近90亿元、国开行近80亿元、进出口银行65亿元、光大银行近40亿元、盛京银行13亿元。由于中钢的业务性质,大部分银行跟中钢做的业务都是开信用证,类似于信用贷款,较少资产抵押,银行追债清偿更为艰难。除此,外资行对中钢集团尚有约20亿元的贷款,中钢还通过信托、融资租赁、企业债等融资逾40亿元。

 

在近年来的中钢融资活动中,较明显的是工行的“接盘”。在2013年工行并未出现在前六家主要债权行之列。截至2013年末,中行对中钢有近150亿元的贷款,交行有近120亿元,国开行近100亿元,农行近90亿元,光大银行近75亿元,进出口银行近70亿元。

 

2014年9月末,中钢集团承认,确实“面临资金困难的紧张局面,存在个别资金回笼未按期到账的情况”。这指的是国开行近7亿元的贷款逾期。据财新记者当时向银行人士了解,政策性银行开始对其压降贷款规模,随即引发其他银行的抽贷清退,不少银行在2014年四季度对中钢采取了坚决的清退措施。

 

2014年年底,国资委有让银行消债的诉求。当时提出,让银行债务停息挂账在中钢股份,逐年核销,但银行方如农行等难以接受这个方案,仅同意暂时免息,但免多久、免多少均未达成一致意见。“央企总是这样,重组一下就变成一个壳公司,资产腾挪一下,包袱就丢给了银行。”一位大行人士说。

 

在多方协调下,银行对中钢做了贷款展期,并延期付息。一位知情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为解决中钢的问题,国资委曾想把中钢拆分重组给几家央企,但没人愿意接。一位与中钢有业务往来的银行高层称,中钢自己曾有意申请破产,被国资委领导制止。”

 

一位银行人士对财新记者指出,中钢集团子公司众多,以前都是各地分行各自与之做业务,今年以来总行上收审批权限,统一管理,“一出问题就坚决清收”。

 

中钢寻路

2014年10月,中钢高层发生人事调整。徐思伟任中钢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刘安栋任中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中钢集团中钢钢铁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辛希乐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被国资委纪委立案调查。

 

几度人事更迭,并未能挽救这家央企。2011年,国资委免去黄天文中钢集团总裁一职;2013年,中钢集团再次高层大换血,国资委宣布对黄天文时代管理团队的问责。当时,罢免了中钢股份副总经理李毅以及蒋宏;并对中钢股份副总经理刘安栋、王文军、邵殿祥进行了诫勉谈话;中钢集团原总裁贾宝军实权旁落。

 

“宁可牺牲在冲锋的路上,也不能躺在原地等待。”2014年末,对于中钢当时的困局,徐思伟在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如是表态。

 

接近中钢集团高层的人士指出,中钢集团的贸易和生产板块近年亏损较大,亟须改革。此前财新报道,中钢集团提出了五步改革方针:首先是业务梳理,其次构建好各板块的核心公司,第三步按精简高效的原则打造总部机构,第四步优化人员配置,第五步完善相应的机制。据其介绍,集团总部已经开始中钢集团要减少职能部门,进行减员重组,将贸易、钢铁、炉料三大公司合并。“三家要整合成一家,减掉一半人。”在业务板块上,中钢集团强调“瘦身”,压缩昔日最大的贸易规模,强调产业结构升级,按科技新材料、耐火材料、金融服务等做梳理。

 

2015年2月以来,中钢旗下中钢国际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钢国际)、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钢天源,002057.SZ)先后因筹划重大事项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4月21日中钢国际又公告称,此事涉及非公开发行。中钢国际定增的可能性变大。据此前财新报道,中钢集团可能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重组,重组方并非市场盛传的五矿集团。

 

中钢国际是*ST吉炭通过剥离炭素及石墨制品的研制、开发、加工、生产、销售等业务,将中钢股份所持有的99%中钢设备股权置入而来,主营业务变更为工程技术服务和设备集成及备品备件供应,这是中钢集团最为优质的资产。由此,*ST吉炭得以“摘星脱帽”,转型为中钢国际。

 

一位中钢国际管理层指出,现在银行对集团的授信较紧,旗下公司融资情况也很艰难,该公司实际可用额度不足50亿元。中钢国际重组上市后,正在和银行谈单独授信,因为今年新签合同额大于去年,对项目周转资金的需求量也高于去年。

 

中钢国际想借“一带一路”扩张海外业务,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钢国际公开表示,将继续在国际市场完善布局,加大在印度、俄罗斯和东南亚、非洲市场的力度。南美、北美和澳大利亚对工程要求高,公司也将加大布局,形成比较优势。国内冶金市场长期低迷,项目压价多、工期长、资金成本高,与之相比,“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可以享受设备出口退税,也没有增值税负担。更重要的是,国内银行贷款推动了当地很多政策性项目,当地企业愿意付出较高价格与国内企业合作,这让中钢国际看到了希望。

 

中钢融资黑洞

中钢股份是中钢集团的核心企业,该公司的负债率已长达五年超过90%,且逐年攀升至95%。公司贷款逾期的情况,也从2013年就已暴露。

 

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指出,在经济下行期要短期扭转形势非常艰难。“中钢本质上是一个贸易企业。中国每一次经济下滑都是从贸易问题发端,这跟行业周期也有关系。”

 

多位银行人士认为,中钢集团在资金链上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授信之后的过度扩张,再叠加钢价下跌、疯狂的托盘融资业务,中钢已然失去了造血动能。“在2007、2008年扩张速度太快,杠杆用得太足,行业一旦下行就暴露了风险。”一位资深钢铁行业分析师说。

 

当时业内最为轰动的是,中钢集团在2008年对澳大利亚铁矿石公司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提出了当时逾90亿元的恶意收购。到了2011年,中钢企图推行的业务全部搁浅(相关报道详见本刊2011年第25期“中钢中西部铁矿撂荒”)。就在最近,中钢澳大利亚子公司还在不断关闭铁矿石开采。“中钢投资很不成熟,银行也很不审慎。”有银行人士总结说。

 

一位大行贸易融资部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中钢集团的融资方式非常有问题,“就是短贷长用”。据其透露,在2009年就有相关部门对中钢的经营模式提出了质疑。他们发现,中钢集团将通过贸易融资获得的资金,进行建设项目投资,“海外项目收购的资金来源,也都是用贸易款项去做的。”由此,有大行在那两年全部退出了中钢的项目。

 

同样警觉的还有民生银行。据财新记者了解,民生银行在2010-2011年间通过冶金事业部对中钢有着高达95亿元的授信额度,实际敞口占一半左右,多为一年期信用证,但到期后再无续作,并从2012年末开开始逐步压降。截至2014年12月,民生银行上报给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贷款规模已不到4亿元。

 

多位银行人士提及,中钢陷入太多的“三角债”,应收账款收不回来。2010年,山西民营钢企中宇对中钢40亿元的欠债曝光,只是中钢与其他企业资金黑洞的冰山一角。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显示,2007-2009年度,中钢集团被合作伙伴占用资金88.07亿元。黑洞至今仍未补完,据财新记者了解,仅河北纵横对中钢的占款即超过10亿元。

 

“中钢集团管理体系庞大,财务成本畸高,在钢价波动时对价格太不敏感,高买低卖,下游企业回款的时候常难回本。”资深银行人士称。

 

据中钢国际2014年年报披露,中钢国际与中冶东方江苏重工有限公司、大同煤矿集团、佳木斯东兴煤化工、亿达信煤焦化能源公司等均有合同纠纷。“中钢几乎给全中国的大型钢厂都做了托盘融资。”前述资深银行人士介绍。

 

托盘融资本是一项正常的业务,但这项业务被做成了贸易背景虚空,成为了企业“空手套白狼”的利器。所谓托盘业务,是指国企先帮贸易商或钢厂支付货款,货材放在第三方仓库;一段时间后,贸易商通过加付一定的佣金费用或利息费用偿还资金后,拿回货权。

 

这是因为央企身份较容易获得银行授信,当上了民企的“二银行”,民企借此获得融资。在构建虚假贸易背景下,民企替国企做大销售量,而国企帮民企低成本融资。据银监会内部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钢贸敞口1.3万亿元,此类风险并未完全暴露,全靠巨亏的国企掩盖。(相关报道详见本刊2014年第6期“钢贸黑洞塌陷”)

 

一位银行人士称,中钢通过跟企业虚开的增值税发票,到银行融资,银行给其开承兑汇票,再反复循环。“中钢托盘做得太疯狂了,把钢厂的锅炉都给抵押了。”对此行业公开的“托盘走账”信贷潜规则,银行人士和钢铁行业人士均批评称,“国企管理根本不行,根本管不了被托盘的民营钢厂和钢贸商。”

 

市场化出路在哪里

钢铁行业仍处寒冬。中钢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一季末,钢铁行业全面亏损。中钢协党委书记刘振江在“2015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称,2015年1月大中型钢铁企业出现亏损,2月比1月亏损额度更大,亏损面近50%;3月的境况仍是订单不足、库存增加。

 

钢企的资金流愈发捉襟见肘。据中钢协统计,80余家会员企业的现有负债规模已逾3万亿元,银行贷款1.33万亿元,其中银行短期贷款近1万亿元。

 

除此,其他领域的央企违约也在陆续暴露,中国二重集团也因重机行业持续低迷、公司持续亏损、资金极度紧张,导致集团及其子公司贷款本息均出现逾期,商业汇票不能按期兑付。1月8日,*ST二重(601268.SH)实际控制人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陪同工农中建四大行高层访问中国二重,希望获得银行的支持。“中国二重扭亏脱困是国机集团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非常需要银行方面的支持和理解,通过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把中国二重的财务负担降下来。”据ST*二重5月3日晚间公告,逾期金额一共超过80亿元。

 

4月21日下午,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发生巨额亏损,无法按期兑付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11天威MTN2,债券代码:1182127)本年利息,成为首只违约的国企债券。

 

据财新记者了解,2014年9月,就在中钢暴露出贷款逾期时,一些银行在内部开始预警央企违约风险,指出部分央企的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突出,包括煤炭、航运、纺织服装、批发贸易、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

 

“银行对央企现在是爱恨交加。” 一位交通银行上海分行高层说,银行往往“迷信”央企,从而无节制放贷,但随着央企违约风险升高,银行很难对其用市场化的方式处置化解,不得不吞下当年“两情相悦”的苦果。

 

一位浦发银行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从去年开始,该行逐渐走出迷信央企的误区。“总行要求,分行审贷人员要坚决摒弃央企客户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错误观念,必须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真实融资需求、还款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授信方案的评价和决策。”据其透露,总行要求对于具有央企集团背景,但偏离集团主营范围,或第一还款来源不充分的企业,不应予以授信。

 

央行原副行长、现农行董事长刘士余曾专门指出,对于央企等大型企业的债务重组问题,应通过《破产法》等法律程序来解决。“现在一些非常大型的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债权人还是企业本身,都寄希望于政府来牵头行政和解。”他认为,政府牵头进行行政重组,在债权人之间达成协议,在中国特定体制下是非常高效的做法。“一旦政府牵头重组,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都会形成一个共同的希望——政府多付出一点代价。”刘士余指出,由于企业会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解决就业、增加GDP,政府往往选择无责任地进行第三方资产注入,来盘活债务,这会导致政府滥用资源,酝酿更大风险。

 

刘士余曾与银行人士调研发现,一家国企与几家民企形成担保圈,都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在债务重组过程中拒绝审计,“如不能用《破产法》来高效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政府非常被动,银行非常被动,企业也非常被动。”刘士余认为,对于有救助价值、有重组价值的企业要走《破产法》,由此妥善处理债权债务关系,来保全生产力,使企业避免倒闭。

 

金融机构如何化解过剩产能行业困难?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撰文“我国产能过剩风险及治理”认为,化解过剩产能,在金融领域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并购金融市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未来可通过大力发展换股并购、可转债等股权性和混合性融资工具、并购债等债务性融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违约互换(CDS)等金融工具,盘活产能过剩行业存量信贷,分散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

 

“尤其要注重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导,加强金融支持‘走出去’的力度。” 纪志宏认为,对于海外市场前景较好、产业配套要求相对低的产能过剩行业,可结合海外援助、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海外建厂方式疏散产能;对于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要求高、投资规模大的行业,可通过鼓励该行业下游产业转移产能的方式消化;对于全球竞争激烈、国内生产条件优势明显的行业,可通过在海外设立销售网点的方式扩大出口消化产能。■

 

财新记者鲁晓曦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全文见于5月18日出版的《财新周刊》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